韓文婷
摘 要:隨著國家整體實力的提升與發展,醫藥領域的發展水平與過去相比發生了不小的改變,尤其在中藥領域的研究與探索中,更是取得了不小的創新與突破。就現階段國家中藥研究領域的發展現狀來看,很多中醫科研團隊不僅能對中藥的應用方式和理念等進行創新與變革,對于中藥藥性研究與理論知識的探討等,也能取得進一步的發展。本篇文章就藥性多維性的角度認識中藥藥性理論展開相應的論述,并提出些許觀點,希望能對相關人士的研究有所幫助。
關鍵詞:藥性;多維性;中藥;理論
中藥在人們的生活中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與人們的生命、健康有著密切的聯系。中藥具有明顯的歷史價值和科研價值,在近些年的發展中更是受到了很多科研團隊和社會人士的關注。隨著人們生活質量和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也開始逐漸提高中藥養生和調理身體的重視。還有很多的患者會通過中藥來治療多年來的病癥,緩解痛苦。因此,很多相關科研團隊將研究方向逐漸轉移到中藥藥性理論研究中,并在藥性多維性角度下,對重要的應用特點、方式、原理以及注意事項等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從而讓中藥發揮出最大的價值。
一、中藥藥性多維性特點分析
中藥的種類有很多,每一種中藥都有其獨特的性能和特點。但是中藥的藥效不是僅靠自身所具備的特點而決定的,而是與中藥藥性多維性之前的互補關系決定的。一般情況下,中藥都是搭配使用。因為有的中藥是寒屬性,有的中藥是熱屬性。患者在使用中藥的過程中必須要寒熱綜合才能是藥效發揮出最佳效果。如果中藥的選擇只是一味的注重療效而不注重與患者身體條件的關系,那么就會在很大程度上增加患者的病情。
另外,中藥的組合方式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藥性。因為有的中藥需要通過組合的方式才能發揮真正的藥效,而很多獨立的中藥其本身就有很明顯的療效,但是與其他中藥一起使用的時候就會降低療效,比如人參、麻黃等。所以相關科研團隊在分析中藥藥性多維性特點的過程中,一定要對中藥本身所自帶的特點,以及與其他中藥組合后產生的新特點以及藥性等進行全方位的研究。同時相關科研團隊還要根據中藥的屬性與患者自身情況將配置好的中藥進行對比分析,從而進一步明確中藥的藥性、特點,為患者的治療提供有利的保障。
二、中藥藥性多維性與病癥多維性統一分析
要想讓中藥發揮出最佳的效果,有效的環節患者的病癥。那么在治療過程中,相關醫師還要對中藥藥性多維性與患者病癥多維性之間的統一關系進行進一步的研究。在使用中藥前,醫生會對患者的病情和病癥特點進行全面的了解,并對病癥產生的原因、病癥的具體位置以及病情的發展情況進行系統的分析。然后在根據綜合情況所得出的結論進行中藥的選擇與治療。而這個過程往往就是初步研究患者病癥多維性與中藥藥性多維性之間關系的過程。
但是中藥的選擇還要因人而異。由于每個人的身體情況、特定和家族病史有所不同,對于禁忌藥物的使用也有一定的區別。有的中藥在同類病癥的患者中會出現不同的效果,而不同的中藥在同類病癥患者的身上也會出現相同的效果。這就需要相關科研團隊對中藥藥性多維性與患者病癥多維性之間的關系進行深入的探討。
每種藥物有各自的特點,在臨床上可以根據這些特點發揮藥物的專長,相互配伍以發揮群藥的作用。中藥配伍在本質上就是依據病機要點根據中藥多維藥性的而成。充分利用藥味的多維性以減少組方中的藥物種類,以避免藥物性能、功效之間互相牽制,從而降低藥效甚至引起副作用。如果正確利用藥物性能之間的相互關系,可以提高藥物的效用,甚至發揮新的作用。隨著技術的發展,人們不斷認識到“性效關聯”“藥證相關”的重要性,提出將對藥性與效用關系以及藥與證相互關聯的研究結合起來,并堅持證候與藥效關系的宏觀研究與機體生物標志物成分系統分析的微觀研究相結合。中藥藥性多維性的理論對臨床準確地運用中藥藥性理論及中藥藥性的現代化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三、中藥藥性多維性與功效分析
中藥的藥性和功效既互相聯系又有差異,藥性是功效的基礎,藥性各要素從不同角度反映了中藥的功效,是功效的內在依據。中藥的性能與功效在很大程度上相關聯[1],如苦寒之黃連、蒼術能清熱燥濕;味酸之山茱萸、五味子澀精斂汗,可治療虛汗、泄瀉余經;辛潤值肉桂、附子可開發腠理,易通陽氣,津液通行,潤澤腎之燥;苦味之黃柏、知母用于腎陰虛虧而相火亢盛的痿證 ;性辛之麻黃、半夏可散表邪、散內結,甘咸溫潤之沙參、白術能溫腎填精等。
藥性與功效有緊密的關聯有時又無關系。一方面,藥性是藥味功效的基礎;另一方面,兩者又無直接聯系。對部分藥物,有時候其藥性只與其眾多功效中的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的作用存在著對應關系。如麻黃味辛苦性溫,辛溫則能發汗解表散風寒,平喘咳與其苦降之性有一定關系,利尿則與其性味幾無關聯。還有部分藥物,特別是具有某種特殊功效的藥物,如驅蟲、麻醉藥物,表現出的藥性與功效沒有關系,如南瓜子藥性甘平,卻具有殺蟲作用。榧子味甘,性平,具有殺蟲、消積、潤燥的功能;以上藥物表現出的功效與藥性均無功效。功效與藥性這種復雜的關系表現出“效性相同”、“效同性異”和“性同效異”等特點,如天冬和白術均有甘苦之味,有養陰潤燥之功,天冬,天冬主歸肺、腎兩經,能清熱養陰、潤肺止咳、滋腎降火,白術主脾、腎兩經,能補氣健脾、燥濕固表。附子和肉桂,同屬辛熱之品,味甘而歸脾、腎、心經,但附子走而不守,能逐寒回陽救逆;肉桂守而不走,側重于溫腎助陽。
中藥藥性的多維性和效-性的復雜關系使得幾乎沒有能在性能和功效上完全相同的兩味中藥。因此,在掌握藥物共性的基礎上,認識中藥的個性則尤為重要。中藥的多維性、及其交互作用構成中藥的整體功效與藥內藥性、功效及其配伍合成方劑的整體功效有很大關系。如黃連有清熱瀉火、清熱燥濕、解毒醫瘡等功效,肉桂性甘大熱,有溫中補陽、散寒止痛等功效,兩者對大腦皮質和中樞神經均無興奮或抑制作用,但相伍為方,卻能交通心腎與頃刻,主治心腎不交往失眠。
四、結束語
如今,很多中藥科研團隊對相關藥品的藥性理論研究都能得出有利于提升中藥使用價值的結論和理念等。對于藥性的多維性思考,相關科研團隊也能根據時代發展以及中藥所展現的特性等進行相應的研究,從而為日后中藥領域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但是一些不常見的中藥在研究過程中所涉及到的藥性理論和特點等,會對相關研究共組的開展造成一定的阻礙,尤其是一些稀有的中藥,在研究與探索的過程中會存在很多的難點問題。所以要想進一步提高中藥藥性理論的研究水平,那么相關科研團隊不僅要對基礎、常見的中藥進行更深入的研究,還要在藥性多維性的角度下,對稀有的中藥進行科學合理的探討,從而為中藥研究領域的發展提供可參考的依據,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張志強, 孟欣桐, 苗明三. 基于中藥臨床藥理的藥性理論研究[J]. 中醫學報, 2017, 32(2):237-241.
[2]孫彥斌. 基于藥物功能的中藥藥性研究[J]. 大陸橋視野, 2017(16).
[3]王建, 曾南, 夏厚林,等. 中藥藥性理論研究模式的新思路[J]. 中醫雜志, 2013, 54(2):9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