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寄宿制高中生面對一個相對封閉的學習生活環境,很多學生在社會交往方面被各種問題困擾著:不善于溝通,以自我為中心;沒有時間交往等。為更好地引導寄宿制學生進行正常的社會交往,本文針對我校兩個年級的學生開展了問卷調查。通過分析了解到這種管理模式下學生在社會交往的方面有主觀方面的需求,但是在行為上還需要加強引導,因此采取面向全體學生和關注個別差異相結合的模式,開展形式多樣的、符合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的教育和輔導。
關鍵詞:寄宿制;高中生;社會交往
人作為一個個體,在社會中都不是完全獨立的,與周圍的一切發生著聯系,或者說能量轉換。1943年馬斯洛在他的著作《調動人的積極性的理論》中提出了著名的的需要層次論,其中歸屬與愛的需要,主要包括人與人之間的往來,能夠獲得同伴之間、朋友之間的融洽關系或保持良好的友誼和忠誠度,在社會交往中,每個人都希望獲得別人的愛,給予別人愛;并迫切希望能夠被團體或者社會所接納,融入其中成為一員,得到彼此的相互支持與關愛,這就是一種社交需要。社會交往不僅可以滿足高中生的個體安全感、歸屬感、愛以及尊重等社會情感的需求,而且能引導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發展方向。社會交往對于青少年情感發展、價值觀的形成影響至關重要。
我校是一所典型的寄宿制高中學校,實行全封閉人文管理模式, 4000多名學生80%多的時間都是在學校里渡過,在這種管理模式下,學生在獨立生活、社交能力以及關注個人等方面存在有待解決的問題。為了能更好地了解這種管理模式下學生社會交往普遍存在的問題開展調查研究,以此給教育和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指導和幫助。
一、調查研究對象及方法
本研究選取2015級210名學生和2016級210名學生作為被試對象,樣本容量的選取是依據學生日常行為量化管理系統中追蹤三個學期的學生量化成績,在兩個年級選取三個梯度的學生,分別是各年級量化成績前70名,中間70名和后70名。研究工具選用山東師范大學李宇青自編的調查問卷。收回有效樣本397名,樣本有效回收率為94.5%。
二、社會交往現狀調查問卷研究結果分析
調查結果顯示,盡管約50%的學生出于被動選擇了寄宿制學校,但是在自愿選擇寄宿制學校的因素中,A類學生的自主性要強于其他學生。在交往范圍上,70%—80%的學生認為寄宿制生活使得交往范圍擴大了,寄宿制生活在空間和時間上增加了高中生交往的頻率,為人際交往提供有利條件。在情感上,社會交往的重心發生了很大的轉變,由依賴父母逐漸轉向信賴同伴,尤其是在困難時、受挫時,他們更傾向于選擇與其具有相同興趣、喜好,態度一致,能為之保守秘密的朋友和同學傾訴煩惱,交流情感。A類B類群體向同學、朋友求助的比例約86%,C類群體向同學朋友求助的高達95%,該類學生更渴望有良好的同伴關系。
寄宿制生活對學習成績、對交往能力的正面影響方面,A類學生所占比例高于C類學生,不難看出,良好的行為習慣在寄宿制學生的社會交往方面起著積極的作用。寄宿制環境中,學生的言行在待定環境下受他人或客觀條件的約束,由于生活習慣的差異,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難免會出現情緒失控,處理問題的言行不當,這將不利于人際交往的良好發展。相反,能夠妥善處理矛盾,理解和寬容他人,有度地控制自己的情緒,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行為的學生,利于營造和諧的人際關系,良好的人際交往有助于學生自信心的培養、學習能力的提高,為持久的人際適應性奠定基礎。
調查顯示70%多的C類學生不會再選擇寄宿制學校,可見這部分學生社會適應能力較差,在交往中不能做到輕松應對,缺乏交往的信心和勇氣,缺乏交往的技巧和經驗,從而選擇逃避、退縮。在交往過程中A類學生的自主意識較強,適應性更高,對寄宿制生活普遍能接納。
高中生處在青春期,他們自我意識強烈、個性不成熟,表現在缺乏獨立與過度依賴,存在開放與封閉、成熟與幼稚的矛盾,人格發育不完善,具有情緒化的特點。高中生處于人際交往發展的關鍵時期,寄宿制生活使他們的交往重心由父母轉向同伴,同伴交往在寄宿生活中日益重要。他們逐步追求同齡人間的平等、尊重及獨立的交往,知心朋友在他們的心目中占據重要的地位,是主要的情緒傾訴對象,這意味著互助友愛的同學關系對他們更好的適應學校和社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三、培養寄宿制高中學生的社會交往能力的建議與措施
根據調查結果,我們積極采取相應的措施,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采取面向全體學生和關注個別差異相結合的模式,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和輔導。
(一)建立校級心理咨詢室,解答學生的心理困惑
學校建立專門的心理咨詢室,每天下午課外活動時間開放,由專業的心理學教師,對學生開展面對面的咨詢活動,解決學生學習和生活遇到的心理問題。從心理咨詢記錄表來看,針對“同學關系”、“人際交往”等方面咨詢人數較多。
(二)開設心理輔導課,提升學生的心理認知水平
學校面向便全體學生開設心理學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萌動的青春情”、“驛站傳書”、“喜歡與愛情”等主題,引導學生認識良好同伴關系的重要性,鼓勵和幫助學生處理好同伴交往。鼓勵學生積極主動為同學解答學習上的疑難問題,關心愛護同學的身體健康,對情緒情感上出現困惑和問題的同學要進行鼓勵和安慰,也可以請信任的師長幫助引導和解決。
(三)通過校園廣播,開展人際交往主題宣傳活動
充分利用學校廣播站,每學期開展兩次關于人際交往主題的校園廣播活動,讓更多的學生了解人際交往的相關知識。廣播稿由學生自己搜集、整理、撰寫,心理學教師負責審核、修訂稿件,保證稿件的質量,優化宣傳的效果。
(四)出版人際交往主題校園報紙
學校圍繞人際交往主題,出版校報專刊。通過報紙,開展心理健康知識宣傳,旨在增強同學們的心理健康意識。
(五)舉辦“人際交往,從心開始”主題心理健康周活動
學校開展心理健康周活動,包括:國旗下演講、人際交往心理主題班會、人際交往心理主題黑板報評比、趣味心理運動會及“寫給好友的一封信”征文等五項活動。旨在通過活動周進一步宣傳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多途徑、多方式的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寄宿制生活,學生大部分時間都在學校度過,學習時間非常充裕,學習環境、氛圍比較好,容易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而且學校管理比較嚴格到位,加之教師能夠及時指導,因此寄宿制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霍有光編著:《社會交往心理學》,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2] 蔣克就,高中生人際交往發展特點研究,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4(S1).
[3] 李宇青,寄宿制高中學生人際交往現狀的研究,2006.
作者簡介:
李秀美,山東省淄博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