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哏、俏、浪”在東北秧歌中是必不可少的一種表現形式,但“哏、俏、浪”這種表現形式在舞蹈中究竟有何用意,這就是我研究的目的。方法:首先是去圖書館查閱資料,了解東北秧歌最基本的知識;然后再去網上找尋論文相關內容和知識,可以更進一步的了解東北秧歌中的“哏、俏、浪”;最后通過查閱的資料和找尋的知識和內容整理出自己要寫的東西。針對本論文的研究,其中的局限就是東北秧歌中有關于“哏、俏、浪” 和東北秧歌在舞蹈表演中的意義知識較少的問題,不管是從起源、發展,還是動律、風格,“哏、俏、浪”都是東北秧歌的主要特色。上述東北秧歌中有關于“哏、俏、浪” 和東北秧歌在舞蹈表演中的意義知識較少的問題,預期通過從書籍、互聯網、報刊、雜志等資料收集,去寫作分析和了解東北秧歌中“哏、俏、浪”的和東北秧歌在舞蹈表演中的意義等結果。
關鍵詞: 起源;東北秧歌;表演風格
一、東北秧歌的概述
(一)東北秧歌的地域文化
歷史記載中漢族進入遼東三省地區曾有兩次大波動:一次是在遼金時期、另一次是在清代。隨著民族的遷移漢族人們將自己的舞蹈帶到了遷移的土地上,成為了這一帶著名的秧歌風格,漢族民間舞中最主要的也是秧歌。根據史書上的記載,早在清朝康熙時期,遼東三省地區就已經有了“上元日”,也就是現在人們所說的“正月十五”辦秧歌的習俗。表演時,男子扮演成各種角色,如:參軍、婦女等角色,邊跳舞邊唱歌、來慶賀“上元日”,然后到了民國時期,扭秧歌表演已經是遍布遼東三省各地的春節娛樂活動。“辦秧歌”的發起組織者一般都是商家富戶、行政機構、民間組織等,專門負責如集本地擅長于比道者、服裝道具,鼓樂班子、組織排練等,全都是自己籌劃演出安排等,具體事項通常是由一位演技棒、威望高、辦事能力強的“秧歌頭”負責張羅。正月初一家家戶戶都忙著拜年,一般從初二開始“跑秧歌”。演出形式以拜年賀喜為主。
(二)東北秧歌的民俗風情
東北秧歌是群體性表演,在表演中也具有自娛自樂特點。東北秧歌也是關東名劍文化的一大瑰寶,這其中也蘊含著關東人民的藝術情趣和審美心態。漢族人們稱秧歌叫“扭得浪”,不僅舞姿要優美,節奏感要強,而且腰胯幅度的擺動也要大,表情也要具有感染力,總而言之就是夸張,不能干談,這樣才符合關東地區豪爽熱情的民風。除此之外,秧歌的“走陣”也就是行進表演時的隊形,也要新鮮活潑。
二、東北秧歌的基本動律與風格特點
(一)東北秧歌的基本動律
東北秧歌的動律風格基本可概括為“穩中浪”“浪中艮”“艮中俏”,而舞蹈中的艮勁兒、美勁兒及潑辣勁兒這幾種感覺給這一舞種增色不少美感。東北秧歌中手絹花和鼓的動作非常豐富,是表達思想感情和情緒宣泄的重要手段。在舞蹈表演中始終貫穿“穩中浪,浪中艮,艮中俏”的主體風格,其性質是民間舞蹈典型風格的動作分析及運用。體現在基本動律的訓練上。
(二)東北秧歌的風格特點
東北秧歌的風格特點可概括為“艮勁兒”、“浪勁兒”和“美勁兒”,而體現這幾個“勁兒”的主要關鍵是腳下的踢步,由踢步帶動上身的扭擺及腕部的繞花,形成一種自下而上的連鎖反應,正是因為腿的屈伸引發了腳的踢步,腿的屈伸是所有舞蹈中必不可少的基本動作,同時也是民間舞蹈中具有典型性的動作。
三、東北秧歌的“哏、俏、浪”在舞蹈中的體現
(一)東北秧歌的“哏、俏、浪”在動作中的體現
1.踢步
踢步在東北秧歌中是最有特色并且又是最能體現重心移動的步伐,踢步的節奏很感強烈。單一在這一點說的話,踢步則是在這一拍里變換了三種不同的風格,踢出的那一剎那間是猶如快呼吸一樣,快而有力,中途的停頓仿佛時間停止一樣屏住了呼吸,落腳的時候有婉如長嘆氣,在這過程中移動重心轉移到另一邊。“踢步”之所以能展現出“穩”“艮”“浪”是因為“踢步”的速度之快,如果沒有“穩落”、“慢移”來緩沖做鮮明的對比,恐怕這個特點就不會顯得特別突出了。如古典舞中所說的“欲左先右,欲上而下,欲前先后”,在東北秧歌中成了“欲快先慢”,或“欲急失穩”了。正是因為這樣,“踢步”中的“艮”在重心移動時才顯得格外的“穩”。
2.壓腳跟
不同腳位的壓腳跟,都是一個動律。如正步、小踏步、大八字步、弓箭步等,這些腳位的壓腳跟在每個拍子的后半拍雙腳跟提踵,前腳掌著地,雙腿挺膝。前半拍雙腳迅速的腳跟落地,提起腳跟時的時間要短,腳跟落地的時間和提腳的時間相比,要相對的長一些。
3.雙顫
手巾花中的“雙顫步”也有一定的特點。“雙顫步”的重心移動是上弧線,其節奏比較快也平均,移重心之后和后踢所占的時間幾乎是相同的,加上音樂普遍都是小快板,就會給人一種歡樂向上、輕松愉快的感覺。
4.頓步
手巾花中的“頓步”是東北秧歌中典型快移重心的步伐,一般和“纏花”一起配合,由于移動重心的過程特別快,無形中使得整個氣氛都顯得很熱情,同時也展現出了東北秧歌中“艮勁兒”及“潑辣勁兒”的特點。一般來說,在舞蹈中慢板是不容易跳的,然而“浪”在東北秧歌慢板中就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如果要跳好慢板,就得先“浪起來”。在這在個時候就必須從動作和動作銜接過程中著手,只有把動作中過程處理好了才能跳好東北秧歌的慢板,假如你有了細膩的動作過程,這樣一般就不容易出現搶節拍子的現象。
5.雙膝屈伸
不同特點的雙膝活動,有著不同的風格。硬屈伸時雙膝快速屈伸并富有彈性;軟屈伸時膝關節的屈伸要有內在的柔韌感,音樂重拍的動作身體重心向下;挺膝時雙膝挺直以示動作的哏、俏特點。
(二)東北秧歌的“哏、俏、浪”在手巾花中的體現
特別強調并注重整個動作的過程和發力點,重視“點”與“點線”的連成,增強動作中“韻”的韻味,再配上一定的情感在里面,強弱的對比很鮮明,輕重緩急巧妙的動態特征,較鮮明地展現了東北人們的熱情、質樸、剛柔相濟的心理特征。手絹花動作有挽花、胸花、片花、甩花、抖花、分合花等幾十種,還有上旋花、頂花、立花、立旋花、過肩花、甩旋花、回旋花等這些高難度舞蹈手巾花技巧。
(三)東北秧歌的“哏、俏、浪”在節奏中的體現
1.慢節奏
踢步的節奏在東北秧歌里算慢的,踢步注重“哏勁兒”,把快出腳,慢移動的特性充分體現了出來。給人一種既穩又美、剛柔并濟的感覺,并且在這過程中,也沒失東北秧歌“哏”中的美。
2.頓、顫節奏
這種節奏,是由“點”連成的“線”,頓點和顫點雖強烈,但整個節奏還是一樣很流暢。頓點節奏較多的體現在頓步中,一般的頓步是三步一頓,三步中快呼吸、屏氣,在頓的一瞬間,把氣嘆出去;顫點節奏較多的的體現在顫步中,一顫一踢,顫時快呼吸、屏氣,踢時把氣嘆出去。頓、顫節奏在舞動中給人一種“俏”的感覺,充分體現了東北秧歌的活潑、可愛的美感。
3.快節奏
一般來說,走場步的節奏在東北秧歌里算快的。它利用節奏和步子去變換各種各樣的隊形,在變換隊形的過程中要扭得起來才好看。走場步和節奏的結合給人的就是一種“浪”的美,不僅舞扭得浪,連節奏的節拍及拍感都很“浪”,讓人覺得很喜慶,即熱烈又火爆。
(四)東北秧歌的“哏、俏、浪”在表情中的體現
1.逗趣從表情中的體現
就像一對戀人在打情罵俏,女方不好意思的看著男方,男方不停的挑逗女方,呈現給世人一種恩愛的感覺。
2.熱情從表情中的體現
從雙人舞和走場舞步中很能體現這一點,歡快的表情,激情的音樂,熱情的舞蹈,使整個氣氛很和諧、活潑,感覺場子里滿滿的都是歡樂,給世人展現除了東北秧歌的熱烈感情。
3.放松和豪放從表情中的體現
東北秧歌給人的感覺就是跳起來很輕快、輕盈,動作不拘小節,不僅從動作中表現出來,也會從表情中表達出來。大大咧咧的女人,靦腆的表情;緊湊的步伐,樂開花的表情,都體現了東北人的放松和豪放的感情。
表情在舞蹈中是很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把舞蹈的感情更進一步的宣泄出來,給觀眾的視覺沖擊性更大,從而更好的理解舞蹈,表情也使舞蹈的感情表達的淋漓盡致。
結 語
東北秧歌又稱秧歌舞、扭秧歌,有著悠久的歷史,是北方勞動人民長期創造積累的藝術財富。它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勞動生活,又和古代祭祀農神祈求豐收,祈福禳災時所唱的頌歌、禳歌有關,并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吸收農歌、菱歌、民間武術、雜技以及戲曲等技藝與形式,是我國最具代表性的一種民間舞蹈形式之一,具有自己的風格特色。總之是要夸張不能平淡,表演起來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紅火熱鬧、規模宏大、氣氛熱烈、鬧得熱火朝天,這樣才符合東北豪爽熱情的民風。
參考文獻
[1]胡東辰.淺析原生態東北秧歌與東北秧歌教材之比較——以《東北大秧歌》教材為例[J].戲劇之家,2018(02):129-130.
[2]崔海燕.東北秧歌的起源與沿革[J].當代體育科技,2017,7(35):228-229.
[3]穆瑞鷹.“互聯網+”模式下民族民間舞教學思考——以東北地區民間舞為例[J].藝術教育,2017(Z8):134-135.
[4]韓茹.淺談東北秧歌中的“三道彎”體態[J].黃河之聲,2017(17):91-93.
作者簡介:劉玥(1992-),女,山東青島人,藝術學音樂專業研究生,研究方向:舞蹈編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