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周華,王樹進
(1.南京農業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南京 210095;2.內蒙古科技大學 經濟與管理學院,內蒙古 包頭 014010)
研究居民消費結構及其變化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這種現實意義表現在從居民消費結構的調整可以反映出市場需求結構的變動,從而引導經濟體中各個產業及產業內部的結構做出相應的長期調整。既然消費結構的變化對經濟結構調整有著重要影響,那么哪些因素會影響居民消費結構的變化?國內外學者進行了大量研究,從收入水平及結構、收入差距、國家政策、社會保障、政府公共支出、人口變遷、城鎮化等方面給出了多種解釋[1-7]。雖然這些分析各有側重,但人口年齡結構變化特別是人口老齡化已經變得越來越嚴重的情況下,人口老齡化與居民消費及消費結構之間的關系最近才引起學者的注意[8-15]。這個問題在當今中國內需不足特別是消費需求不足的語境下顯得特別重要。在我國,人口老齡化表現出數量大、發展快、高齡化、城鄉差別大、地區差異明顯等特點。因此,我國老齡化在不斷加深加快的現實背景下,探討人口老齡化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影響這樣的現實問題,考慮城鄉二元經濟背景及地域差異,分析老齡化對居民消費影響的城鄉差異和區域差異,而這種差異往往對公共政策制定非常有幫助。
基于此,本文從理論和實證兩個方面研究人口老齡化與居民消費結構變動之間的關聯特征。本文選擇了內蒙古、江蘇兩省區為研究樣本,搜集整理了兩地區人口老齡化和居民消費結構的時間序列數據,然后利用灰色關聯理論的灰色關聯模型計算了兩者之間的關聯程度并做了地區和城鄉差異比較分析。
人口老齡化影響居民消費結構的直接路徑是基于人的“生命周期”消費理論產生的。該理論把人的一生分為少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三個階段,在生命周期的不同演進階段,人的消費需求會發生變化。一般而言,不同年齡階段的人口群體消費方式和消費特點也不同,老年人口作為一個特殊群體,其生理、心理的變化將會導致老年人消費需求偏好發生變化,表現出對醫療、生活護理、保健、保健食品等商品和服務需求增大,導致其他消費品需求的下降,如衣著、汽車消費需求。目前我國已進入老齡化快速發展階段,根據估算,未來十幾年內,中國老年人口比例將平均每年提高0.34百分點,這意味著老年人口的規模會不斷增大,會成為一個越來越重要的消費群體,這個群體的特殊消費需求,必然會引起居民消費結構的變化。隨著人口老齡化的深入發展,老年人口規模增大帶來的消費經濟效應及消費結構的調整效應逐漸凸顯。
(1)通過收入分配影響居民消費結構
從經濟活動角度看,勞動力是從事經濟生產活動的行為主體,是生產要素,而老年人口在經濟中不從事生產,屬于非勞動力人口,完全消費勞動力的產出成果。人口老齡化的結果使非勞動力的老年人口增多,改變經濟活動中勞動力和非勞動力之間的比例關系,意味著勞動力資源比重將不斷下降,非勞動力的老年人口比重將不斷上升,社會人力資源結構發生改變,因此社會經濟資源配置關系也會發生改變,社會資源配置關系最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關于國民收入的在勞動力人口和老年人口之間的分配,而收入是影響居民消費的一個重要變量,因此兩者之間收入分配比例關系會對居民消費需求產生重要影響。
(2)通過儲蓄影響居民消費結構
國外研究表明,在人口老齡化過程中整個社會儲蓄出現了程度比較大的減退,影響到社會資本的積累。儲蓄的生命周期假說認為,人們會在退休前積極儲蓄,退休后基本停止儲蓄。根據這一研究假說,可以得出人們在退休前的儲蓄率往往呈現上升趨勢,退休后下降,人口老齡化將會導致社會儲蓄率的下降。另外考慮居民養老金社會保障制度的實施也會使個人不儲蓄或減少儲蓄,對儲蓄產生一定的“擠出效應”,使儲蓄率下降,因此人口老齡化對社會儲蓄率的提高是有消極影響。根據宏觀經濟學均衡理論,儲蓄等于投資,儲蓄的減少意味著投資就會減少,影響社會資本的形成和積累,阻礙經濟增長,影響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進而影響居民消費和消費結構。
(3)通過投資影響居民消費結構
從供給的角度看,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不斷加深,老年群體規模激增所產生的多層次老齡服務的消費需求非常強勁,迫切需要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的大力發展。養老事業具有普遍性的福利概念,屬于基本公共服務事業范疇,具有公共產品的特點,依賴于政府公共支出投資,一般體現為居家護理服務和設施福利服務兩個方面。隨著老年人口不斷增加和經濟不斷發展,老年人口需求層次的多樣化使政府提供的養老事業不能滿足老年人口的需求,就需要鼓勵民間資本參與養老產業,養老產業屬于盈利性經濟活動的概念,一般依賴于私人資本投資,表現為社會化、市場化、產業化的特點。根據老年人的需要,私人資本投資涉老產業一般包括老年住宅、金融、家務服務、醫療保健器械、文化生活服務這六個方面。因此不論是養老事業還是養老產業,在滿足老年人口需求的同時也會影響到居民消費結構的變化。
(4)通過社會保障影響居民消費結構
在人口老齡化不斷加深的背景下,影響居民消費及消費結構的其他因素包括社會保障、價格水平、消費環境等方面,其中社會保障的影響尤其值得關注,特別是在農村地區[13]。長期以來,我國實行的是城市偏向的發展政策,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集中在城市,而將整個農村居民排擠在保障體制之外,導致城鎮居民的社會保障制度要比農村較為完善。落后的不完善的農村養老保障和醫療保障制度建設,造成農村居民“老有所養”、“老有所醫”更難實現。近年來,雖然中國政府致力于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尤其在農村地區不斷擴大社會保障范圍,但由于這些社會保障的保障水平較低,因而這些社會保障制度的實施所帶來的收入再分配效應和消費的促進效應還沒有完全體現出來。
2.1.1 研究方法選擇
從系統論角度看,人口與經濟關系,本質上是人口系統和經濟系統之間關系,這種關系具體表現為人口變量和經濟變量之間的相互依存的特征,人口系統的人口年齡結構老齡化和經濟系統的消費變量是社會經濟中兩個最重要的變量。人口老齡化對居民消費結構的影響,不光要從機制上進行影響路徑的分析,還要從定量上刻畫人口老齡化與居民消費結構變化這兩個系統變量之間的關聯特征。這種關聯特征可以利用灰色系統理論的灰色關聯分析模型進行這種定量分析。
灰色關聯分析是灰色系統理論與研究方法的一個重要內容,其基本思想是根據系統變量時間序列數據的幾何曲線形狀的近似程度來判斷其聯系是否緊密,曲線越接近,反之就越小。這種聯系是用數據序列之間的關聯度來刻畫的,而關聯度則是利用灰色系統理論中的灰色關聯度模型計算而得,并且通過關聯度排序來分析影響因素的重要性,關聯度值大則說明其是影響系統發展的主要因素,關聯度值小則表明系統發展不受或受此因素的影響較小。
電子計算機技術的蓬勃發展,為我們探索心智的秘密提供了強有力的手段和觀念,正是在這一大背景下,經典計算主義得以興起。
2.1.2 灰色關聯模型分析過程
(1)定義模型序列
考慮對一個系統或者系統之間的現象進行分析時,首先要選擇能夠反映系統行為特征的數據序列,這稱為系統行為的映射量,用映射量來表征系統行為,一般用X0系統行為的特征序列,稱為母序列。用Xi表示影響系統行為的因素序列,稱為子序列。母序列、子序列的行為序列用Xi=(xi(1),xi(2),…,xi(n)) 表示,其在序號k上的觀測數據為xi(k),k=1,2,…n。
(2)序列初值化
量化分析之前,需要將各序列進行原始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且在數量上歸一。一般通過算子對序列進行初值化處理,有初值化、均值化、區間值化三個算子,都可以對行為序列進行無量綱化處理,一般不混用,根據情況選擇其中一個即可。本文的分析采用初值化算子。定義為:

(3)計算關聯系數
本文選擇如下計算公式計算序列之間的關聯系數,公式為:

其中,稱為序列差;,稱為兩極最小差。ξ為灰色關聯分析的分辨系數,主要用來調整對比環境的取值范圍,一般取值為0.5。
(4)計算關聯度
計算公式為:

(5)關聯度排序
根據計算得到系統特征行為序列與各因素序列之間關聯程度,并且可以對關聯度進行排序,關聯度越大,關聯性就越大,相應的協調性也就越強。
由于我國的人口老齡化存在明顯的地區差異特征,這些地區差異不僅體現在老齡化的程度上,還體現在老齡化的速度上。本文按照衡量老齡化程度的年人口系數的大小對各地區人口年齡結構進行了分類,把比重超過10%的為顯著老齡化型地區,7.5%~9.9%之間為初步老齡化型地區,5%~6.8%為成年型地區。根據2010年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江蘇省老年人口系數為10.88%,屬于顯著老齡化型地區;內蒙古老年人口系數為7.56%,屬于初步老齡化型地區。江蘇進入老齡化社會時間較早且程度較為嚴重,且屬于我國東部經濟發達地區;內蒙古地區進入老齡化社會相對較晚且程度較輕,為西部欠發達地區,屬于少數民族地區,享受國家特殊的人口生育政策,因此,選擇內蒙古、江蘇兩地區作為研究樣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意義,研究結果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夠反映出不同程度的老齡化和居民消費結構之間關聯特征。
本文數據來源于《中國人口與就業統計年鑒》、《內蒙古統計年鑒》和《江蘇統計年鑒》。研究時間區間選擇為2000—2015年。按照1956年聯合國提出的“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7%”標準,根據2000年我國進行的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數據,我國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達到7%的標準,標志著我國正式進入老齡化社會的發展階段,因此,選擇2000年為本文的數據起始時間點。
本文把居民生活消費支出結構中食品、衣著、居住、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交通和通訊、教育文化和娛樂、醫療保健、其他商品和服務8大類支出占居民消費總支出的比重構成的時間序列定義為母序列,用X0表示,反映居民消費行為的特征序列。這些支出數據以2000年為基期進行不變價格處理,保證本年數據的可比性和統一性。
同時,把人口年齡結構中少兒人口系數、勞動力人口系數、老年人口系數序列作為影響居民消費的因素序列,定義為子序列,用X1、X2、X3表示。
按照前文灰色關聯模型計算出人口年齡結構與居民消費結構變化的灰色關聯度。為了作對比,把0~14歲、15~64歲這兩個年齡段也做了關聯分析。因老年人口系數子序列與居民消費結構中食品消費支出比重母序列呈負相關,按照實證需要對該子序列進行逆像化處理。實證結果見表1至表4,其他商品和服務的結果沒有列出。由于統計年鑒中的人口統計數據把各個人口年齡段按城市、鎮、鄉村進行統計,本文也按城市、鎮、鄉村分別做了分析,實證結果發現各地區城市和鎮的關聯系數值相差不大且關聯排序完全一致,因此結果只列出了城市的關聯系數,鎮的沒有列出。

表1 內蒙古城鎮人口年齡結構與居民消費結構關聯度及排序

表2 內蒙古農村人口年齡結構與消費結構關聯度及排序

表3 江蘇城鎮人口年齡結構與消費結構關聯度及排序

表4 江蘇農村人口年齡結構與消費結構關聯度及排序
(1)內蒙古地區老齡化與居民消費結構變化的關聯特征
表1、表2是內蒙古城鎮和農村人口年齡結構和居民消費支出結構之間的關聯度排序結果。由表1、表2可知,該地區城鎮和農村各個年齡段與居民消費支出結構的關聯情況明顯不同,也說明各個年齡段的人口對居民各類消費品支出的影響也不同,反映出不同年齡段的消費需求不同。比較表中不同年齡段關聯度值,發現勞動力年齡人口系數的關聯度大于少兒人口系數和老年人口系數的關聯度,說明勞動力年齡人口因規模較大從而對消費結構的影響要大于少兒人口和老年人口。從內蒙古城鄉老年人口系數與居民消費結構的關聯關系可以得到,城鎮老年人口系數與居民消費結構的關聯度是關聯度排序前4位分別是醫療保健、居住、交通和通信、衣著,農村老年人口系數與居民消費結構關聯度排序前4位分別是醫療保健、生活用品及服務、衣著、居住。這個關聯結果符合經驗事實判斷,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深,老年人口越來越多,醫療保健費用的支出也應該越來越多,反映出人口老齡化對醫療特別是保健的需求較大,此外對老年生活用品、老年的家政服務需求、老年公寓需求也比較大。
(2)江蘇地區老齡化與居民消費結構變化的關聯特征
從表3、表4是江蘇城鎮和農村人口年齡結構與居民消費支出結構兩者之間的關聯度排序結果,江蘇地區不同年齡段與居民各項消費支出的關聯度呈現出一定的差異性,這種差異也表現在城鄉上。江蘇地區與城鎮老年人口系數關聯度較高的居民消費支出項是食品、衣著、居住和醫療保健。與農村老年人口系數關聯度較高的居民消費支出項是教育文化和娛樂、食品、衣著和居住。這種排序結果也比較接近西方發達國家上個世紀90年代老齡人口高齡化的消費結構特征。江蘇地區1986年較早進入老齡化社會,是經濟較發達地區,居民生活水平、生活條件優越,使得老年人口壽命的不斷提高,老年人口呈現出高齡化的發展態勢,因此從城鄉老年人口與消費結構的關聯排序可以看出,這種高齡化的發展造成對食品、衣著、居住、醫療保健等必要的生活消費支出需求較強勁。
(3)內蒙古、江蘇兩地區老齡化與消費結構變化的關聯比較
從內蒙古、江蘇兩地人口老齡化與城鄉居民消費結構之間的關聯度值來看,江蘇地區兩者的關聯度值要大于內蒙古地區的關聯度值,反映出人口老齡化的程度會對居民消費結構調整產生一定的影響,江蘇地區人口老齡化嚴重,而內蒙古地區則較輕。從關聯度排序看,兩地區表現出顯著的地區差異性。內蒙古地區城鄉兩者之間的關聯度排序排在前面的是醫療保健、生活用品及服務、衣著、居住等,而江蘇地區關聯度排序排在前面的則為食品、衣著、居住、教育文化和娛樂。造成這種省際差異的可能原因就是除了兩地區人口老齡化程度速、度不同之外,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消費習慣等因素導致,從老齡化背景考察歐美居民消費結構演變與經濟發展的關系看,這種差異是符合國際經驗的。
本文以內蒙古、江蘇兩省區為研究樣本,收集了反映人口老齡化指標的老年人口系數和城鄉居民消費結構的8項消費支出數據,利用灰色系統理論的灰色關聯模型做了變量之間的關聯分析。理論和實證分析表明,老齡化與居民消費結構變動的關聯存在明顯的地區差異性和城鄉差異性,說明人口年齡結構不斷老化過程中對居民消費結構的影響存在顯著的差異,也反映出各地區各個年齡段人口消費需求特點有明顯的不同。
在我國,老齡化是在經濟不發達和社會保障不健全的背景下出現,政府公共政策在應對老齡化對居民消費結構的調整效應大有可為,因此,從上述研究結論中能夠得到的政策啟示有三點:第一,隨著老齡化不斷加深且存在地區差異、城鄉倒置等特點,政府應加強老年人口消費需求的深入調研,準確把握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實際消費需求的特點和變化,為正確制定以需求為導向的老年產業政策提供現實依據;第二,地方政府應因地制宜建立老年人口的公共服務政策,提高老年人口群體的社會福利。比如,對于初步老齡化階段的欠發達地區,特別是在農村地區,如本文研究樣本內蒙古地區,應該加大醫療、養老院、老年文化教育等涉老社會性公共支出和供給來滿足老年人口對醫療保健、居住、精神需要;第三,在經濟相對發達的東部地區,公共基礎設施相對發達,地方政府積極引導、鼓勵、扶植社會力量參與養老“銀色產業”的發展。政府結合當地老年人口消費需求特點積極推動養老服務產業的市場化、社會化改革,通過投融資、土地供應、稅收優惠、財政補貼、人才培養等措施推進養老服務業的市場化、社會化改革。
參考文獻:
[1] 陳波.不同收入層級城鎮居民消費結構及需求變化趨勢——基于AIDS模型的研究[J].社會科學研究,2013,(4).
[2] 魏琴,岳公正.欠發達地區城鎮化與收入結構轉型分析——基于區域差異和消費結構互動理論的視域[J].社會科學家,2014,(8).
[3] 胡日東,錢明輝,鄭永冰.中國城鄉收入差距對城鄉居民消費結構的影響——基于LA/AIDS拓展模型的實證分析[J].財經研究,2014,(5).
[4] 師玉朋,伏潤民.公共支出結構與居民消費關系的統計檢驗[J].統計與決策,2014,(10).
[5] 鄧宗兵,楚圓圓,劉夏然,王炬.農村公共品供給對農村居民消費結構的影響研究[J].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5).
[6] 高榮.工業化和城鎮化與城鎮居民消費結構關系的實證檢驗[J].統計與決策,2014,(3).
[7] 楊輝,李翠霞.通過提高農村社會保障水平促進農民消費結構升級[J].經濟縱橫,2014,(2).
[8] 禹四明.人口老齡化的消費影響及應對策略[J].求索,2016,(4).
[9] 朱勤,魏濤遠.中國人口老齡化與城鎮化對未來居民消費的影響分析[J].人口研究,2016,(6).
[10] 楊燕綏,于淼,胡乃軍.人口老齡化、養老保險與城鎮居民消費研究[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3).
[11] 薛大東,黃明清.江西省人口老齡化與居民消費的計量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16,(5).
[12] 何凌霄,南永清,張忠根.老齡化、服務性消費與第三產業發展——來自中國省級面板數據的證據[J].財經論叢,2016,(10).
[13] 李中斌,王燦雄,李莉.福建省人口老齡化對城鎮居民消費需求的影響——基于福建省1995—2013年相關數據的分析[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3).
[14] 徐國祥,劉利.中國人口老齡化與居民消費結構的統計檢驗[J].統計與決策,2016,(1).
[15] 田藝,張育潔.人口老齡化對農村居民消費行為的影響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