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梅,宗義湘
(河北農業大學 經濟貿易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0)
金磚五國是新興經濟體中表現最為出色的國家,在世界經濟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大多金磚國家都是傳統的農業大國,農業產業是這些國家的命脈,提高金磚國家的農業產量,進而提高農產品貿易水平,對于一國的經濟增長和社會的穩定具有重要的意義。金磚各國具有獨特的農產品結構,并在不同農產品種類上有著明顯的比較優勢,已成為我國農產品主要貿易伙伴,2001—2015年我國從金磚國家進口農產品平均占我國農產品總進口額的18.85%,金磚國家已成為我國農產品的主要進口區域。但是,中國對其他金磚國家的農產品出口額遠小于中國自金磚國家農產品進口額,中國一直處于貿易逆差地位,且貿易逆差呈擴大趨勢。如何扭轉或者改善這種狀態,正是本文研究的意義所在。
學者們對農產品的產業內貿易問題主要有兩個研究方向:對農產品總體產業內貿易水平的研究和國家間(僅限于兩國)的農產品產業內貿易研究。將其他金磚國家放到一起,研究中國與其農產品產業內貿易的文獻較少,特別是將農產品細分為20大類,從靜態和動態兩個角度分別測算屬于產業內貿易的農產品大類,尚屬空白。鑒于此,本文在前人對產業內貿易理論及影響因素研究的基礎上,選取了2001年“金磚四國”概念首次被提出至2015年的數據,選取了相關產業內貿易指數測算中國與其他金磚國家農產品產業內貿易水平及結構,并運用計量模型,實證分析了其影響因素。
我國從其他金磚國家進口的農產品貿易額大幅上升,雖然在2009年、2014年和2015年有所下降,這主要是由于世界經濟危機以及整個世界經濟的下滑造成的。相對于快速增長的進口額,出口額的增幅緩慢。具體來看,從金磚國家的進口額2015年為235.57億美元,比2001年增加了209.32億美元,年均增長率為16.97%;出口額2015年為32.96,比2001年僅增加了27.97億美元,年均增長率為14.44%。進口的增幅大于出口的增幅,貿易逆差不斷擴大,2001年逆差為21.26億美元,2015年為202.61億美元,年均擴大了17.47%。
我國對金磚國家農產品貿易額占我國對世界農產品貿易額的比例變動幅度不大,且均呈現穩中有升的趨勢,2014年和2015年略有下降。對金磚國家農產品的進口2001—2015年以來平均占到我國農產品進口的18.85%,說明金磚國家是我國農產品進口的主要來源國,出口卻只有5%左右,說明對金磚國家農產品出口的市場份額非常少。貿易總額從占比來看,穩定在13%左右,盡管所占比例不是很高,但是呈明顯的遞增態勢。
中國對其他金磚國家出口前五位的農產品依次是蔬菜、水產品、水果、棉麻絲和畜產品,這五類農產品2001—2015年以來平均占到中國對其他金磚國家農產品出口的66.54%,所占比例最大的是蔬菜平均占到出口總額的19.08%,可以看出我國對金磚國家出口的農產品種類比較集中。其中俄羅斯是我國農產品出口金磚的主要國家,對金磚國家蔬菜出口的68.67%、水果的84.25%、水產品的74.79%銷往俄羅斯。
2001—2015年以來中國從金磚國家進口農產品前五位的依次是油籽、水產品、棉麻絲、植物油和畜產品,這五類農產品的進口總額平均占到中國對金磚國家農產品進口總額的88.78%,其他類農產品才占到11.22%。可見我國從金磚國家進口的農產品種類更為集中,且進口比例差異很大,從金磚國家進口水產品的75.53%來自俄羅斯,99.31%的油籽、71.80%的植物油來自巴西,70.55%的棉麻絲來自印度。
從靜態角度來說,加權的G-L指數是目前學者們認為最優的產業內貿易度量方法,公式為:

GLIi表示第i類農產品的產業內貿易指數,GLIw表示加權平均后的農產品總體產業內貿易指數,Xi和Mi分別代表第i類產品的出口額和進口額表示第i類農產品的權數,X和M分別表示農產品的總出口額和進口額。其中0≤GLIw≤1,越接近1表明產業內貿易越重,越接近于0表明產業間貿易越重。
動態的角度,本文選取了Brulhart度量法反映產業內貿易水平的動態變化,選取Thom和McDoellw細分法反映產業內貿易結構的動態變化。其公式為:

BIi表示第i類農產品一定時間跨度的邊際產業內貿易指數,BI通過加權平均法計算出整個農產品的Brulhart邊際產業內貿易指數,ΔXi和ΔMi分別表示兩個時期間第i類農產品的出口和進口貿易額的變化量,這里的時間跨度為一年。其中0≤BI≤1,越接近1貿易的增量越是由產業內貿易引起的,越接近0貿易的增量越是由產業間貿易引起的。
Thom和McDoellw提出水平型產業內貿易指數(HIIT)等于Brulhart邊際產業內貿易指數(BI),垂直型邊際產業內貿易指數(VIIT)等于邊際總產業內貿易指數(At)減去HIIT。At的公式為:

2.2.1 加權G-L指數值
通過加權的G-L指數值顯示(見表1),我國與巴西農產品產業內貿易指數最低,平均為0.02,所以中巴農產品貿易屬于產業間貿易;中俄、中印也以產業間貿易為主,但是G-L指數值有增加的趨勢,說明產業內貿易的比重在提升;中非農產品貿易加權的G-L值平均為0.47,表明我國與南非農產品的產業內貿易水平是比較高的。

表1 中國與其他金磚國家農產品貿易的G-L指數值
2.2.2 水平型和垂直型產業內貿易指數值
從動態的角度來看,如下頁表2所示,HIIT總體比較低,中巴最低平均僅為0.01,其次是中印、中非,最高的是中俄。VIIT最高的是中非,其均值為0.45,個別年份甚至達到了0.80,說明中非農產品垂直型產業內貿易水平非常高,特別是近2011年以來VIIT均大于0.5。從HIIT與VIIT對比來看,HIIT要遠遠小于VIIT,這充分說明我國與其他金磚國家農產品產業內貿易以垂直型產業內貿易為主,即我國與其他金磚國家農產品的進出口主要是由于質量上存在差異。從均值上來看,無論是水平型還是垂直型產業內貿易指數都沒有超過0.5,說明我國與其他金磚國家農產品貿易仍以產業間貿易為主,但是產業內貿易水平有明顯增強的趨勢。
2.2.3 中國與其他金磚國家各類農產品產業內貿易水平
以2015年為例,通過下頁表3的G-L值可以看出,我國與其他金磚國家的產業內貿易水平不高,而且產業內貿易的農產品種類少。中俄的畜產品、飲品類、糧食制品以產業內貿易為主,特別是畜產品G-L值達到了0.99,產業內貿易水平非常高;中巴的花卉和調味香料以產業內貿易為主;中非的農產品產業內貿易集中在水產品、精油和棉麻絲上;中印產業內貿易的種類相對較多,有藥材、精油、畜產品、干豆、堅果、蔬菜、棉麻絲等。

表2 中國與其他金磚國家農產品貿易的水平型和垂直型產業內貿易指數

表3 2015年中國與其他金磚國家各類農產品產業內貿易水平
對于Brulhart指數值的計算,發現中俄的藥材和水產品;中巴的糧食制品;中印的油籽、飲品類、水產品和精油;中非的調料及糖類、水果和精油,Brulhart指數均超過0.5,表明這些類農產品在2014—2015年這一年中貿易增量主要是由產業內貿易引起的。植物油、餅粕、薯類、干豆和畜產品的Brulhart值都是0,這說明這幾類農產品在此期間貿易增量幾乎完全來自于產業間貿易。
通過對各類農產品靜態G-L指數值和動態Brulhart指數值的分析,發現盡管屬于產業內貿易的農產品種類不同,但是可以看出屬于產業內貿易的農產品種類較少,更多的農產品種類仍屬于產業間貿易。
(1)人均收入差異(GDPPC)。Linder的“需求偏好相似理論”被學者們用來解釋產業內貿易的成因,即兩國人均GDP越接近,需求結構就越相似,兩國越易發生產業內貿易。本文GDPPC的衡量采用的是中國與其他金磚國家人均國民收入之差的絕對值。
(2)地理距離(DIST)。學者們一致認為地理距離是影響產業內貿易的重要因素,距離越遠運輸成本越高,越阻礙產業內貿易。此外,地理位置越近的國家,生產方式和消費習慣越相似,由需求相似性導致的產業內貿易水平越高。本文采用的是其他金磚國家的首都與北京的直線距離。
(3)貿易開放度(OPEN)。根據法爾威的新H-O理論,關稅水平和貿易限制措施會阻礙產業內貿易的發展。一般來說,國與國之間的貿易壁壘越低,越有利于產業內貿易。本文用其他金磚國家的對外貿易依存度來表示貿易開放度。
(4)市場規模(SCALE)。Lancaster認為兩國平均市場規模的擴大代表著兩國的消費需求增大,消費量增長和消費人數變多,進而造成兩國消費需求更加多樣性,廠商就會生產更多樣化的產品,因此市場規模的擴大帶動了產業內貿易的增加。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并非市場規模大產業內水平就一定高,比如初級產品出口的比例高、人均收入低等因素可能會抵消市場規模的作用。本文用中國與其他金磚國家的GDP的平均值來表示市場規模。
(5)貿易不平衡程度(TIMB)。本文所采用的產業內貿易指數沒有消除貿易不平衡的影響,對產業內貿易水平可能產生低估作用,所以貿易不平衡程度不容忽視。公式為TIMB=|Xj-Mj|/(Xj+Mj),Xj和Mj分別表示中國對其他金磚國的農產品出口額和進口額。
(6)外商直接投資(FDI)。FDI對產業內貿易的影響是不確定的,既有相互替代的一面,也有相互帶動的一面。如水平差異產品的生產需要接近消費者,投其所好,對這類商品的直接投資可能阻礙東道國產業內貿易的發展。但外國直接投資帶來了先進的技術,通過技術外溢有利于東道國改進生產技術和提高產品質量,進而生產多樣化的產品,在一定程度上又促進了產業內貿易的發展。本文采用中國實際利用其他金磚國家的投資額衡量外商直接投資水平。
模型的數據時間范圍為2001—2015年,被解釋變量為中國與其他金磚國家農產品產業內貿易的G-L指數、垂直型(VIIT)和水平型(HIIT)產業內貿易指數,所選取的解釋變量為其他金磚國家對我國的直接投資(FDI)、貿易開放度(OPEN)、市場規模(SCALE)、農產品貿易不平衡程度(TIMB)、人均收入差異(GDPPC)、地理距離(DIST),建立線性回歸方程:

其中,Yit表示我國與其他金磚國i在t時刻的農產品產業內貿易指數(G-L、VIIT、HIIT)為被解釋變量,由于其取值范圍在0~1之間,為了不受范圍限制對其進行了變形;a0為常數項;a為估計系數;μit為隨機誤差項。
被解釋變量的數據來自于UNCOMTRADE數據庫整理所得。解釋變量的數據FDI來自《中國統計年鑒》,DISTL來自百度文庫《北京距離世界各個國家首都距離(物理距離)》,OPEN和TIMB分別來自WORLDBANK和UNCOMTRADE數據庫計算所得,GDP和GDPPC來自于UNCTADstat。
運用EVIEWS8.0進行回歸分析(見表4),從回歸效果看,除了垂直型農產品產業內貿易指數VIIT影響因素的擬合優度不高外,其他二組的擬合優度均比較好,都以10%的顯著性水平通過了總體顯著性檢驗(F檢驗),反映了中國與其他金磚國家的農產品產業內貿易水平與所選變量存在顯著性關系。

表4 中國與其他金磚國家農產品產業內貿易影響因素的回歸結果
從G-L指數影響因素的回歸結果來看,人均收入差異、地理位置和貿易不平衡程度均為負值,且地理位置和貿易不平衡程度分別在5%和1%的顯著性水平下通過了檢驗,意味著中國與其他金磚國家收入差距越大、距離越遠、貿易不平衡程度越高越不利于貿易的開展,對產業內貿易產生的負向影響就越大。直接投資、貿易開放度和經濟規模為正值,對我國與其他金磚國家農產品產業內貿易具有正向促進作用,其中貿易開放度通過了1%的顯著性檢驗,其促進作用更為突出。
通過邊際水平型產業內貿易指數(HIIT)的回歸結果發現,HIIT與人均收入的差異和開放程度是正相關的,但都不顯著;與直接投資、地理距離、經濟規模以及貿易不平衡程度是負相關,地理距離和貿易不平衡程度均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通過檢驗,對水平型產業內貿易起到了明顯的抑制作用。直接投資為負值,表明其他金磚國家對中國的直接投資并未起到積極的帶動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產業內貿易的發展。
對于垂直型產業內貿易指數(VIIT)的回歸,在原選定的六個變量的基礎上不能通過F值檢驗,經過多次反復的剔除篩選,最終剔除了開放程度這一變量,盡管擬合優度比較低,但是完全可以通過10%的F值檢驗,并不影響分析的結果。地理距離與經濟規模對垂直型產業內貿易具有正向的促進作用,其中地理距離影響顯著,距離越遠垂直型產業內貿易越易發生;直接投資、人均收入差異對垂直型產業內貿易的發展有阻礙作用,但效果并不明顯。貿易不平衡程度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通過了檢驗,對垂直型農產品產業內貿易水平起到了明顯的低估作用。
(1)我國與其他金磚國家的農產品貿易在我國農產品總貿易中的地位平穩上升,進出口貿易額逐年增加,但進口的增速要大于出口的增速,貿易逆差也隨之呈擴大趨勢,進出口農產品的種類非常集中,主要進口的是油籽、棉麻絲、植物油、水產品和畜產品,出口的是水產品、畜產品、棉麻絲、蔬菜和水果。
(2)通過靜態G-L指數值的測算,發展中國與其他金磚國家的農產品產業內貿易水平不高,巴西最低,南非最高。從動態角度,垂直型產業內貿易指數遠遠高于水平型產業內貿易指數,體現了我國與其他金磚國家農產品產業內貿易以垂直型為主,農產品在質量上存在很大差異。
(3)通過實證分析發現:對中國與其他金磚國家農產品產業內貿易影響顯著的有地理距離、貿易不平衡程度、貿易開放度和經濟規模,其中地理距離和貿易不平衡程度與其負相關,貿易開放度和經濟規模與其正相關;對水平型和垂直型農產品產業內貿易影響顯著的是地理距離和貿易不平衡程度,貿易不平衡程度與其均為負相關,地理距離與水平型負相關,與垂直型正相關;而人均收入的差異和外商直接投資對產業內貿易的影響作用不明顯。
參考文獻:
[1] Thom R,McDowell M.Measuring Marginal Intra-Industry Trade.Weltwirtschaftliches Archiv,1999,(135).
[2] Turkcan K.Determinants of Intra-Industry Trade in Final Goods and Intermediate Goods Between Turkey and Selected OECD Countries[J].Istanbul University Econometrics and Statistics e-Journal,2005,(1).
[3] Sawyer W C,Sprinkle R L,Tochkov K.Patterns and Determinants of Intra-industry Trade in Asia[J].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2010,(21).
[4] 張雅.中國與其他金磚國家農產品產業內貿易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世界農業,2016,(10).
[5] 吳學君.中國農產品產業內貿易的影響因素及效應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1.
[6] 蔣興紅.中國農產品國際貿易及其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影響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5.
[7] 張安娜.中俄農產品產業內貿易分析[J].鐵路采購與物流,2016,(6).
[8] 吳雪.中國與印度農產品產業內貿易實證分析[J].世界農業,2013,(3).
[9] 姜國慶,齊岑.中國與巴西農產品產業內貿易研究[J].流通經濟2012,(1).
[10] 王晶.我國農產品產業內貿易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