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詞是中華詞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督鹪~風貌研究》從金詞產生和發展的角度,梳理了金詞的發展脈絡,以全新的視角闡釋了民族文化的碰撞、融合是金詞生長的語境,提出了金詞的藝術面貌是由漢族詞人與少數民族詞人多元一體共同開創的。金詞是對北宋詞的新變和突破,它開拓了詞文學的規模,豐富了文體表達方式,具有了中華多民族文學的品質。其視角、觀點帶來的學術價值,標志著當下金代文學研究取得的最新進展。
金詞之為金詞,其獨特風貌是什么?從哪些方面入手去把握其獨特風貌?金詞對中華詞學史多元一體歷史格局的形成具有什么樣的意義?這些都是學界一直懸而未決的問題。2017 年5 月,人民文學出版社發行的《金詞風貌研究》,是于東新教授歷經十載的嘔心之作,是近年來金代文學研究的一項重要成果。該書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將金詞置于多民族文化交融視野下去觀照,提出了金詞產生的語境和土壤的特殊性,是在歷史的脈動中逐漸生成為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產物。這個視角和觀點,都是過去同類著作所沒有關注到的,標志著當下金代文學研究取得的最新進展。
南開大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遼金文學學會副會長查洪德先生指出:“金代文學從上世紀末逐漸受研究者關注,取得了一批高水準的成果。但近幾年勢頭漸不如前。此時東新此著出版,更有提振聲勢的作用。”
金源詞風的源流與演進
受“ 華夷之辨”“ 以宋為正宗”等所謂正統觀念的影響,八百年間,金詞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金詞的性質、地位、創作風貌、發展過程都有待學界研究探索。其間,更有很多學者以“宋金分界”為劃分標準,人為割斷了宋金詞之間的必然聯系,忽略了金詞的演進于融合。對同期詞作北雄南秀,異軌同奔的歷史現象缺乏必要的解釋,沒能給出多角度、更多具有學術意義的歷史觀照和指引。
河北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古代文學專業博士生導師劉崇德說:“相對于兩宋詞,金詞為學界較少關注者,然其乃12-13 世紀,繼南渡之后詞體在北方發展之重要一脈,與北宋詞有密不可分之淵源?!笔聦嵣?,金詞與南宋詞在時間上并行發展,共同構成了12-13世紀詞史發展的兩大主線。金詞是北宋詞在女真王朝的繼續發展,二者相較,雖然在題材、體制、風格及表現手法等方面,金詞對北宋詞有著十分清晰的接受和繼承的痕跡,但金詞不是北宋詞在金國大地上的簡單復制,它是北宋詞的某種新變和突破。金王朝是起源白山黑水的女真族所建立的政權,在其統治區域內雜居著女真、漢、契丹、渤海、奚等多個民族,所以多民族的碰撞、融合是金詞生長的文化土壤。因而,金詞創作主體呈現出鮮明的民族性特征,即金詞的特質與成就是由漢族詞人與少數民族詞人共同打造的。具體說,漢族詞人的創作則體現出清晰的階段性演進特征,即從金初由“借才異代”詞人創作的承東坡風調,蘊“羈臣”之悲,金中葉“大定明昌”詞人的騷人之氣,風雅之韻,到金末“南渡”詞人的壯士襟懷、清切俊爽,再到金亡“遺民”詞人的故國丘墟之痛,悲愴疏逸之格,四個階段同源異體,看出漢族詞人隊伍對金詞風骨氣韻形成的重要貢獻。與之同地共時的少數民族詞人創作,則在清勁亢爽、雄放磊落的主調之外,又有不同民族的個性色彩,如女真皇族詞人的“華實相扶,骨力遒上”、渤海詞人王庭筠的蕭散寂寥、契丹詞家耶律履父子的幻滅意識以及鮮卑裔詞人元遺山“亦渾雅,亦博大;有骨干,有氣象”——剛健與婀娜并流合一的風格傾向,使得金源詞壇豐富多彩,氣象非凡。作為金詞之別宗,全真道士詞人的“道士詞”則與“文人詞”面貌迥異,其“文體形態的跨界”“文體功能的擴大”“文體風格的俗化”等別樣的特質值得學界深思??傊c北宋詞相比,金詞開拓了詞文學的規模,拓展了想象的空間和文體表達方式。同時,由于金詞的存在,詞學的地域范圍第一次向北延伸拓展,詞學從此不再是漢民族漢文學的專有物,它具有了中華多民族文學的品質。
探究其中的原因,詞文學向來不是在象牙塔中自我生長的文學形式,它是中華文化發展到某一階段的產物。所以研究金詞的質地、成就、地位及影響,必須站在政治、民族、地域等生成金詞的文化環境去考察。以此為出發點,《金詞風貌研究》采用宏觀考察和微觀透視相結合的研究方法,通過對金源漢族詞人,以及由女真、渤海、契丹、鮮卑裔等民族詞家創作面貌的全面觀照和分析,認為:詞至北宋已臻大成,但它在變得精雅嚴密的同時,也日益模式化,甚至僵化了。就在這時,女真等民族以一種雄渾質樸之氣,習染勁猛蹈厲之俗,給詞體輸入了新鮮的,甚至異質的新因素,沖破了詞學傳統中過多的“文化層積”,詞文學在轉型的同時也獲得了新的生機和活力。這是因為“質地互異的文化間的撞擊融合,使雙方的發展方向和軌跡,都在調適中出現一定的偏離度。少數民族文化的價值、信仰和審美等因素可能會改變中原民族文化原來存在的發展軌跡和狀態,使之出現某種‘有偏斜度的超越”(楊義語)。反映到金詞上,就是在胡漢民族文化撞擊、融合的影響下,詞在俗化和雅化的糾纏和搖擺中、在婉麗與豪健的矛盾交織中前進,最終詞體發生“有偏斜度的超越”,向俚俗的、剛健的曲文學靠攏,詞曲地位彼此消長,詞之姐妹——曲體大興。由是,中國文學史漫長的雅文學傳統被改變,敘事的、通俗的、大眾的文學漸成文壇的主流。
另一方面,表現在地理形態上,代表漢文化的南方文化和代表少數民族文化的北國文化碰撞交匯,也是金詞風格體制形成的動力之一。詞是一種中原文學的樣式,其初起階段就打著鮮明的地理人文烙印,故婉麗纏綿為詞之正體,而蘇軾等清雄伉爽之詞向被視為別調。迨至金源據有北宋中原之地,南北地域文化碰撞交匯,“蘇學行于北”,“東坡體”大行其道,金詞的題材內容、風格氣韻遂打上了清晰的北地文化的烙印。具體表現就是題材上多寫雪山朔氣、大漠長風的北國地域風情,風格上追求“華實并茂,風骨遒上,絕勝江南之柔弱”的氣韻格調,以及審美上亦雅亦俗的兩極趨向,這就使得金詞與共時而存的南宋詞面貌迥異,在詞史上獨具自我面貌。
金源詞風的異質與共生
中國文化具有強大的開放性和包容性。歷史證明:多種文化、多種民族、多種宗教,最終都成為了中國文化的一部分。于東新教授的《金詞風貌研究》,站在“多元一體”的角度,用文化地理學、社會人類學、精神分析學的方式、方法,提出了金源詞風的異質共生的基礎是發軔于中國傳統文化,具有中國傳統文化典型的精神氣質。這種分析所揭示的開放、包容中形成的兼收并蓄下的文化,是中國永遠巍然屹立的持久動力。
1、金詞是金代多民族碰撞、融合的產物。金朝是由起于白山黑水間的女真族建立的政權,國內雜居著女真、漢、契丹、渤海、奚、高麗等多個民族,這樣,各民族間交流、借鑒、滲透乃至交融即不可避免。所以探究金詞發生發展的體格機制,以及金詞不同于兩宋詞的別一面貌,就必須回到金詞所處的民族融合的背景下,返回其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的生態語境里,這是《金詞風貌研究》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更是一個重要的觀點。
2、金詞具有獨立的藝術面貌和詞史價值。金詞是北宋詞之一脈,是北宋詞在女真王朝的繼續發展。然金詞又不是北宋詞的簡單復制,它是某種新變和突破。這首先表現在對“東坡體”的繼承和光大上,金源詞壇更多地學習和接受了蘇軾注重“言志”、風格清雄伉爽的詞學傳統,使得“東坡體”成為金詞的“正體”。同時,由于文化環境、詞人心態的特點,金詞清勁亢爽的風格以及題材上的北國特質,均別于南宋詞??梢哉f,與兩宋詞相比,金詞開闊了詞文學的規模和深度,拓展了想象的空間和文體表達方式,具有不可替代的詞史價值。
3、金詞在中華詞史中占有重要位次。金詞創作主體具有鮮明的民族性特征,因而在金代詞壇,詞史上第一次出現了女真詞人,以及渤海、契丹、鮮卑裔等民族詞人,并且其中的元好問、完顏璹等,甚至被后世推尊為與周、秦、蘇、辛并列的重要詞家。這使得中華詞學的地域范圍第一次向北延伸拓展,詞學由此不再是漢民族漢文學的專有物,而以獨有的風貌留存于世。
4、金詞是對華夏文化的高度認同。宋金經過120年的碰撞、融合,以元好問為首的遺民詞人通過“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來總結梳理金源興亡的教訓。同時,“在華夏情結的影響下,他們努力擺脫“華夷之辨”的桎梏,以華夏文化的捍衛者、繼承者自居,試圖以儒家思想為內核的先進文化幫助蒙古新朝完成以文治國的轉變。這種良苦用心,在其歌詞的興亡詠嘆中可見端倪。這是胡漢民族融合的制高點所在,這一制高點標志著金詞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和藝術成就?!币晕幕J同為基礎的民族融合結果,再次顯示了華夏文化內生的凝聚力。
《金詞風貌研究》的學術意義
1、《金詞風貌研究》是對金詞研究深度和廣度的開拓?!皬恼?、民族、地域等因素切入,考察北地金詞之質地、成就、地位及影響,對金源漢族詞人,以及由女真、渤海、契丹、鮮卑等民族詞家之藝術面貌做出了全面觀照和分析。尤能結合時代環境變遷,對金詞所反映的社會生活和文化心理做橫斷式鳥瞰和細致分剖??芍^以批判之眼光,透視金詞所具之社會意識與時代心理,以及這些意識與心理對歌詞創作之影響。在關注南北詞風的異同之中,尤能揭橥其特質與變異方面,進而顯現出金源詞風的傳承與演進。” 毋庸置疑,與中國古代文學其他領域相比,包括金詞在內的金代文學研究依然是薄弱的,仍有一些空白有待填補、一些領域有待強化,比如女真詞人完顏璹、渤海詞人王庭筠、契丹耶律氏詞人等都需深入研究;一些名氣不大但很有特色的詞人,如王寂、劉迎、李晏、李俊民等也缺乏細致討論。再如如何評判數量眾多的全真道士詞,更需要客觀準確的給予梳理。所以,《金詞風貌研究》是一項對金詞多角度、多學科深入系統的梳理和闡釋。
2. 確認金源文學對中華文學史多元一體歷史格局形成的重要貢獻。金代文學生長于多民族碰撞、融合的女真帝國,故其創作主體呈現出鮮明的民族性特征,即文學史上第一次出現了女真詞家,以及渤海、契丹、鮮卑裔等民族文人,并且其中的元好問、完顏璹等,被后世推尊為大家,這使得漢語文學不再是漢民族的專有物。由于包括金詞在內的金代文學具有中華多民族文學的品質,因而它對中華文學史多元一體歷史格局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貢獻。
3. 金詞是我們考察元曲文學發生發展、風格旨趣等問題的重要源頭。金代都城經濟在北宋基礎上繼續發展,據史料記載,中都在鼎盛期人口超過一百萬。這樣,隨著市民階層的壯大,商品經濟的繁榮,世俗性和娛樂性的文藝成為社會大眾的需要,院本、雜劇、北曲等俗文學興起。在此種語境下,金詞向俚俗化回歸,金詞人多涉足曲子創作,以及北方少數民族音樂融入詞體之中等,為元曲文學的到來做好了準備,金代文學也就成為觀測元代文學的重要窗口。
于東新治學深受導師劉崇德先生注重“無征不信”“片善不遺”的影響,《金詞風貌研究》是他抒情言志、談古論今,旁征博引、“字字皆以心為師”的一部嘔心之作。南開大學文學院查洪德教授評價說:“金詞承北宋詞又不同于北宋詞,與南宋詞分途發展,也不同于元詞。金詞之為金詞,其獨特風格的形成,與多民族的相互影響,與北方地域文化特點,與詞人的身份相關。從這些方面切入,去把握和認識金詞的特點,其論證是令人信服的?!?/p>
(作者簡介:美成,本名劉梅成,文藝評論家、作家,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內蒙古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內蒙古作家協會會員,草原文學理論研究基地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