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方旭
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后,李慎明以金融危機為主題線索,結合20 年中 21 篇學術論文創作而成的《李慎明論金融危機》,自付梓以來頗受理論界和實務界的喜愛與推崇。個中原因,自然是因為美國金融危機和世界金融危機之發生、蔓延乃至發生、蔓延的具體時間和空間,至少截止到今天,莫不均早已為李慎明所言中 ;該書的閱讀者,也莫不對李慎明的精準研判所折服而嘖嘖稱嘆。但筆者認為,該書的理論魅力,雖源于李慎明對金融危機的縷絲剖析、深刻洞見和科學預見,更在于他能夠嫻熟、成功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觀察、分析美國金融走勢和世界經濟格局,從而得出了經得起社會實踐檢驗且已被社會實踐證實的科學結論。
眾所周知,李慎明治學以黨的建設、民主政治和國際戰略為主要場域,經濟學的題材雖亦有涉及,但并不是重點關切。筆者理解,李慎明之所以對近 20 年來的美國金融危機情有獨鐘,其原因大致有二 :第一,李慎明并非純粹地在經濟學的視角中去看待金融危機,而是一方面立基于經濟學,另一方面又將經濟學與政治學相融合,從而在國際戰略的“大視野”中去看待美國金融危機。第二,美國金融危機之所以能夠引發李慎明的興趣,同時還是由于“美國”和“金融”所獨特具有的典型性。
通覽《李慎明論金融危機》,李慎明對金融危機的剖析與洞見,以資本主義仍處于帝國主義時代為前提,以代表、實現最大多數人的利益、意志和意愿為立場,以資本主義基本矛盾運動和發展為路徑,以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復興為結論。
前提 :當今世界仍處于資本主義的帝國主義階段,且處于金融壟斷帝國主義階段
清醒、正確地認識和把握我們時代的實質,在該前提之下或之后具體研判資本主義的新變化和總的歷史走勢,是《李慎明論金融危機》所使用的基本的方法論原則。
俄國十月革命前后,資本主義“由自由資本主義發展為壟斷資本主義,即帝國主義階段”,人類歷史進入到了“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的時代”,對偉大革命導師列寧的這一研判,李慎明表示肯定和推崇,并認為,盡管列寧逝世特別是“二戰”結束后若干年中,“整個世界的發展水平和歷史條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我們生活的大時代本質并沒有變。我們的時代就是開始由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轉變和過渡的時代”,“帝國主義時代的本質沒有改變”。李慎明特別提醒我們,對歷史時代本質的判斷十分重要,“如果輕易認為時代性質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特別是“把和平與發展的時代特征誤認為我們已經進入到和平與發展的時代”,就是罔顧事實,“就不可能去深刻認識當前全球性的經濟危機的根本原因,也就根本無法找出正確應對全球性經濟危機的措施”。
具體來說,李慎明根據列寧本人的經典論斷,認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深刻變化,決定時代的性質和基本特征”。深入到列寧的經典著作中,不難發現在列寧看來,“帝國主義”就是金融帝國主義的簡稱,“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發展的最高階段”就是金融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發展的最高階段的簡要表述,說當今世界仍處于帝國主義時代就是說當今世界仍然處于金融帝國主義的時代。據此,李慎明提出,使用列寧的“金融帝國主義”這一提法,“將有助于我們更加直接、更加深刻地認識帝國主義的本質,有助于深刻認識當前在全球范圍內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和當今世界上發生的各種主要事物的本質,有助于科學地找到應對的戰略舉措”。李慎明敏銳地觀察到,雖然當代資本主義發展的表現形式和特征已經而且還在繼續發生重大的變化,但種種跡象表明,“當今金融帝國主義時代的本質并沒有根本改變”。正是在“大的時代沒有變”這一馬克思主義的前提之下,李慎明繼續根據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展開了對金融危機的精致分析。
立場 :代表、實現最大多數人的利益、意志和意愿
在書中,李慎明對人民立場極為看重,他以極重的語氣表達如下語意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歷史的真正動力。這是歷史唯物主義的精髓,是歷史必然向前邁進的真諦。時間和未來在人民群眾一邊,在社會主義一邊。”
李慎明之所以秉持人民立場,正如他自己根據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所指出的那樣 :“人民群眾是實現和體現社會生產力的最終決定性力量,必然最終刺破現存的生產關系的外殼,要求建立與社會生產力相適應的新的生產關系”,“迄今為止的舊的生產關系的廢止和新的生產關系的建立,人民群眾在其中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也正是在整個意義上,李慎明慨言道 :“任何帝國都不是萬古不變的,任何帝國的萬古江山只是寫在浪漫的詩篇里。只有人民的江山才能萬古長青”。
李慎明對人民立場的秉持,見諸于全書的每一篇和每一處。當他談到全球化的時候,他倡導必須堅持“全球”的視角,而決不能僅僅站在少數國家、少數利益集團和少數人的立場上來看問題。因此,他主張將維護世界和平,爭取人類社會發展和進步作為全球化的最高指導原則。當他談到黨治國理政的戰略和策略時,他反復提醒說,共產黨絕不是靠也絕不能緊靠技巧執政,而應當堅持人民的主體地位。通觀《李慎明論金融危機》,以人民為主體和中心的立場,成為李慎明治學論道的邏輯紅線 :一言以蔽之,《李慎明論金融危機》始終站在代表、實現對最大多數人的利益、意志和意愿的立場上。
路徑 :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運動和發展
在書中,李慎明以生產社會化乃至生產全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占有這一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為主軸線索,以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為統領,貫穿以經濟分析方法,剖析、研判、預見美國和世界金融危機。
李慎明在綜合分析各種經濟、政治和文化現象時,極為看重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筑的決定性作用。在分析資產階級的道德時,他認為應當堅持一元論、反對二元論或多元論,因為“經濟是基礎,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其中包括人們的思想觀念即道德”;在研判當代世界的多種挑戰時,他說 :“貧富差距鴻溝,這是世界經濟增長缺乏動力、發展缺乏普惠平衡、地區熱點持續動蕩、恐怖主義蔓延肆虐的經濟基礎”;在裁量金融危機周期長短時,他多次強調 :“經濟周期的運動規律最終由經濟基礎決定”的 ;在談及國際恐怖主義及其影響時,他一針見血地指出 :“國際恐怖主義是當代世界上國家、民族、階級、宗教間各種尖銳復雜矛盾的反映,是國家政治斗爭的一種特殊形式”,但“其根源在經濟”。之所以有如此判斷,是因為李慎明意識到,西方強國主導的產品市場的全球化和國際金融的高度壟斷,致使“窮國、窮人愈來愈窮,富國、富人愈來越富” 這一最基本的經濟現象。在探究資本主義經濟周期規律時,他除強調“經濟周期的運動規律最終由經濟基礎決定”外,同時還特別指出經濟周期的運動規律同時“也受在經濟基礎上所產生的上層建筑的反作用”。最典型的是當李慎明在解析“兩個必然”和“兩個決不會”之間的關系時,他指明在具體社會形態的更替的問題上,唯物而又辯證的正確結論應當是“既要考慮物質條件的基礎性,又要考慮人的社會實踐的能動性”,而不能坐等共產主義社會的自動到來。
在完整貫穿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辯證關系之后,李慎明又逐步深入到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之中論證金融危機的本質在于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即生產社會化乃至全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運動和發展的產物。李慎明強烈建議,“用馬克思主義的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在特定條件下,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反作用起著決定性作用的基本觀點”來考量此次金融危機。為了達到考量的目的,他引用了大量的、詳實的、最新的、權威的經濟數據。其中既有例如聯合國經合組織等國際組織發布的數據,又有西方權威政要和學者們的統計數字,更有中性紙質或平面媒體發表的調查結果。經過艱苦的考量,李慎明發現 :第一,“經濟全球化使人類社會生產發展的一個階段,而資本主義經濟全球化則是西方新經濟殖民主義向全球擴張的表現”;第二,經濟全球化“絕沒有消弭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
與生產社會化之間的矛盾,只是在一定時期內,采用有別于早期資本主義階段最新的特殊形式,將其轉嫁到了其他國家”;第三,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縱深發展,特別是資產階級為攫取高額壟斷利潤所產生的“產品市場的全球化和國際金融的高度壟斷”,使富國、富人愈來愈少、愈富,窮人、窮國愈來愈多、愈窮,因此,“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有占有的矛盾不但不可能消弭反而會在全球范圍內進一步加劇”;第四,由于“生產和資本的無限性擴張與地球資源的有限性的矛盾越來越突出”,資產階級始終無法擺脫“生產力無限發展和消費市場需求相對不足、生產相對過剩的經濟危機”,這就是金融危機的本質所在。
當然,李慎明在注重生產力對生產關系的決定作用并貫穿至對金融危機發生、發展的分析時,我們還必須特別注意到他對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的分析,否則將難以理解他的分析路徑,正如他警醒地告知讀者的那樣 :“沒有離開生產關系的生產力,就如同人的手心和手背須臾不可分開一樣”;“經濟全球化,決不僅僅是生產力的全球化。任何生產力都承載著一定的生產關系。講到經濟全球化的性質,主要是看哪種生產關系在主導”。
最后需要特別提醒的是,在整個《李慎明論金融危機》的分析路徑中,經濟分析方法的運用不容忽視。關于其中的階級分析方法,最富代表性是李慎明對“經濟全球化”的本質內涵的厘定。他特別強調“對于同一用語,有著不同利益的人、集團、政黨、階級和國家,往往會賦予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內涵”。所以,西方強國所說的經濟全球化或經濟一體化,第三世界國家所說的資本主義全球化或西方全球化,“從本質上說,是指以資本主義為主導的、以實現全球少數人利益為目的的資本征服整個世界的現象和過程”。
書中的結論
(一)金融危機既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又是資本主義政治危機
李慎明認為,“當今世界的全球化絕不僅僅是一個純粹的經濟過程,它同時又是一個通過經濟擴張而推行西方的文化價值和政治理念的過程”,“其實質是企圖在推行經濟全球化的同時,悄無聲息地推行‘政治全球化”。所以,“2008 年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本質上是資本主義的經濟、政治和文化價值觀的全面危機”。
(二)金融危機既是資本主義的危機,又是社會主義的契機
李慎明觀察到,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正在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技術革命中逐步激化。他主張,“社會主義的‘危,則是資本主義的‘機。同樣,資本主義的‘危,則是社會主義的‘機。各國共產黨和各國人民抓住了目前正在深化的國際金融危機,就是抓住了世界社會主義復興的大好時機。”換言之,“當前正在深化的國際金融危機,本質上是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和價值觀的危機。世界社會主義的光明前途則深深地蘊含于資本主義的危機之中。”“今天全世界范圍內的貧富兩極分化,必然帶來明天全世界各國人民的反抗,這是全球范圍內的大變革大調整的根本動力 ;全人類社會大變革大調整的結果,就必然推動整個人類社會的大發展。”
在書中,李慎明語調平緩而又充滿自信同時又令人鼓舞地說道 :“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非但不會‘終結,反而會在逆境中逐步復興,并在 21 世紀發展中迎來又一個絢麗多姿的春天”;21 世紀中葉“必將是世界社會主義的艷陽天”。和李慎明的其他著作一樣,《李慎明論金融危機》的扉頁上同樣印著這樣一句話 :“學者今天的所言所著,如同領導干部今天的所作所為,必將接受人民和歷史明天的訴說。”我想,正如李慎明的其他著作一樣,《李慎明論金融危機》必將能夠成功接受人民和歷史明天的訴說,因為它們堅持了科學的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至于《李慎明論金融危機》的理論貢獻和學術價值,用李慎明自己的下面這段話進行概括是最合適不過的了 :“理論上的貢獻是最重要、最根本的貢獻。中國是個大黨、大國,理應在堅持和發展正確的理論方面為世界作出更大、更多的貢獻。”
( 作者系蘭州大學法學院馬克思主義法學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法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