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其芳
50 年代初,蔣介石曾沉重地說“《大眾哲學》害死人!”并大罵陳立夫等人 :共產黨能寫出《大眾哲學》,你們身為國民黨怎么就寫不出來?巧合的是,偉人毛澤東當年不僅自己多次研讀《大眾哲學》,還專門給在蘇聯的毛岸英寄去,囑咐他認真學習此書。這本“把哲學還給民眾”的奇書,在 1936 年剛剛出版時,就造成一時紙貴,不到 5 個月就連續出了 4 版,10 多年中創下了連續出 32 版的奇跡。成為廣大青年認識世界的一盞明燈,深刻影響了一代人甚至幾代人。概因該書產生的深遠社會影響,左右了民心、引領了時代、改變了政局。堪稱 “一卷書雄百萬兵”,而它的作者就是年僅 24 歲的艾思奇。
在中國探討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無法避開艾思奇這座高峰的。可是,現如今卻少被人提起,重視程度遠遠不夠。這恰恰是任仲然先生所深覺惋惜和格外看重的。因緣際會,他在云南工作期間,工作之余孜孜以求,專注于這段黨史發掘,進行了艱苦的艾思奇哲學探求。幾年下來,就有了這本《哲學的力量——艾思奇留給我們的精神遺產》的厚重之作。
在中國革命史上,艾思奇極具傳奇經歷。作者對那些歷史的細節信手拈來,使該書信息量很大,歷史縱深感很強。接地氣的樸實文風發幽探微,把哲學探究盡量還原表述出來,故事性很強。全書的架構很有意思,是以艾思奇的成長為順序,從大器早成的時代先鋒立論,到論戰、批評反動哲學中檢驗自我、走向成熟 ;再從更上層樓,到延安推動歷史進程,到提煉其哲學的實踐論、辯證法等成就,直至抵達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系統,完成了對艾思奇哲學人生軌跡的完整摹寫。這種架構跳出了人物傳記的圈子,讓問題探討發散開來,更富有理論的邏輯張力,也使艱澀的思想飽含極強的生活氣息和時代特色。當然,其最大的特色和亮點還在于內容本身,擊中了當下時代那根“思想創新的琴弦”,讓哲學主題既能有的放矢,又能延展升華,展現出了強大的現實價值和思想力量。通讀全書,有這么幾個特點讓我深刻印象。
大眾化,是哲學富有生命力的根源。走近大眾,哲學才會發揮更大作用。
對于哲學,大家也都習慣了它的晦澀、深奧,讓人望而卻步,一般人輕易不去碰觸。但是,與這種精英哲學話語相對的方向,是讓哲學回歸生活,以大眾的話語論述哲學本質,這正是艾思奇畢生的追求。
艾思奇的哲學闡釋,具有典型的平民情結和平實風格。艾思奇努力讓馬克思主義哲學變成了群眾掌握的東西,使他們有了認識現實和改造世界的銳利思想武器,他們就會所向無敵。因此,哲學的通俗化和大眾化,是哲學富有強大生命力的根源。對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進而對每個個體的“為人生”,都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和意義。正如書中所述 :列寧曾寫出一個簡單的公式:“最高限度的馬克思主義 = 最高限度的通俗和簡單明了”。這在《哲學與生活》一書中,有更為深刻地展示。
在那個民族危難的舊時代,知識階層眾聲喧囂,奇談怪論層出不窮,而艾思奇以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大眾化、通俗化闡釋,讓他的“新哲學”成為一股清流,直入百姓心脾。千百萬的群眾覺悟并被動員起來,團結在年輕的中國共產黨周圍,才會凝聚成磅礴之力,推動民主主義革命的事業取得成功。這,就是艾思奇帶來的哲學的力量,也是他堅定傳播的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力量。
經過上述研究論述,作者得出結論 :走近大眾,哲學才會發揮更大的歷史作用。“艾思奇的大眾哲學,解決了幾千年都沒有解決好的難題,為哲學被人民大眾所掌握開辟了一條新路。”
生活氣息濃厚,平實大眾化的文風,正是這該書的顯著特點。哲學需要到群眾中去,又要“從群眾中來”。該書作者作為艾思奇的“追星族”,深刻領悟了這一精髓。任仲然先生在早年讀書時,趕上上山下鄉運動被中斷了學業,成為一名煤礦工人。這種平民經歷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因此,這本《哲學的力量——艾思奇留給我們的精神遺產》首先來源于生活,是一個知識分子學哲學、用哲學的人生感悟,其次才是一本哲學學術探討著作,以艾思奇的哲學足跡表達思索,延展自己的信仰追求。完成了向哲人艾思奇學習大眾哲學,并與哲人展開哲學跨時代的交流和對話。
該書的另一大特點是問題意識較強。全書始終在探討艾思奇的成長軌跡、著述脈絡,探求其成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家的內在原因。同時,另一條隱含的主線也很清晰,就是以艾思奇先生為代表的、那一代中國共產黨人不怕犧牲、探索革命的首創精神,是怎樣煉成的。作者以哲學視角沉淀出這樣一個樸素的結論——一個國家或民族,哪有什么隨隨便便的成功,分明是前人們用巨量的挫折和犧牲堆積出來的民族血路。中華民族的每一次前行,又何嘗不是如此呢?這可能是該書的寫作初心和精神內核吧。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中國革命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寶,是當下中國道路的源頭活水。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但是,光有馬克思主義救不了中國,必須要與中國實際緊密、科學地結合。
黨成立前,李大釗、陳獨秀等人做了大量的理論引進和傳播工作。艾思奇則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更進一步,成功對馬克思主義哲學進行了高品質的大眾化,讓哲學變成人人都能懂、都可傳遞的思想圣火 ;讓馬克思主義這個人民的哲學學說,第一次真正成為了人民群眾的哲學。為中國革命進行了思想準備,打下了廣泛的群眾基礎。
1938 年 4 月,艾思奇在《哲學的現狀和任務》一文中首先提出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現實化”的命題,從那開始,艾思奇就專注致力于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工作。在延安時期,隨著與中國革命的實踐情況的結合越來越緊密,艾思奇推進中國化和現實化達到了新的高度。
正如該書所指出的 :艾思奇奔向延安后,開啟了其哲學研究的新階段,開始自覺推動中國歷史進程,并從哲學的通俗化大眾化向中國化轉變。
1917 年十月革命,至今已有整整一百年。伴隨著這個百年進程考察黨發展過程的本質,我們會發現,這一百年也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不斷中國化的一個過程。這個中國化過程,推動了中國從民主主義革命走向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讓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變,實實在在“換了人間”。
建國以后,艾思奇繼續致力于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革命與建設實際進一步地相結合,可以說,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是中國革命、建設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寶。艾思奇以其卓越的哲學研究,與黨的第一代領導人們形成了強大的智慧合力,可謂中國化探索征途中勇敢的先行者。
契合新時代節拍、呼喚思想創新,是艾思奇研究的重大現實價值。
縱觀全書,不難感受到作者下大功夫研究艾思奇的初衷,在于立足于我國當代現實,激發新思想呼喚新理論,來引領、推動國家前進。
正如書中所述 :現在的生活一天比一天變新,不缺新生活,但缺新哲學。
習近平總書記說 :“我們要以更加寬闊的眼界審視馬克思主義在當代發展的現實基礎和實踐需要 , 堅持問題導向 , 聆聽時代聲音 , 更加深入地推動馬克思主義同當代中國發展的具體實際相結合 , 不斷開辟 21 世紀馬克思主義發展新境界。”思想作為社會的第一生產力,由它而生發的制度和機制,是哲學的具體應用,來指導社會發展。
斗轉星移,以市場化主導的當代中國,經濟社會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催生出很多新的社會問題和思潮,需要社會科學界回應以新的答案。在這個浮躁多元的全球化時代,多種文化文明碰撞交融,政治的滲透、軟實力的消解也產生了很多新特點,新學派林立,讓人眼花繚亂。在西風勁吹中,保持思想文化的定力至關重要。《哲學的力量》這本書則揚棄雜音,靜寂沉淀,向傳統經典求解當代問題,展現出來的思想前瞻性可見一斑。戰略定力源自文化自信。作者從政治實踐的角度開展艾思奇研究,執著探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源頭,立論高遠,開出了新時代思想的繁花,也具有相當的實踐氣派。該書的這一研究特色,或在中國當代哲學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正如作者寫的那樣 :“回首往事,《大眾哲學》為一個洪流激蕩的時代進行了思想啟蒙,在中國現代哲學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頁。80 年匆匆而過,新時代需要新的大眾哲學。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觀點的指導下,聯系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實際,創造新的大眾哲學,是一個亟須解決的問題。”
哲學是方向,是旗幟。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一直是我們黨偉大征程的思想核心,是黨事業繁盛的基石。因此它不只是學界研究的一個課題,更是全黨探索的大事。該書的選題主旨不只是哲學學術探討,實際上是以積極開掘“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源頭”這一精神寶藏,來求解現代政治。作者說 :“我們作為后人的責任,就是要使艾思奇留下的寶貴精神遺產保值增值,把艾思奇深厚而強大的哲學力量發揚光大,將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一代一代傳承發展下去。”作者竭盡全力呼喚哲學中國化的創新,既契合了我們新時代的歷史節拍,也符合民族偉大復興的客觀要求。他為讀者撥開了歷史塵埃,努力回歸到全面、本原的艾思奇和他的哲學。不回避歷史,是對當事人最大的尊重,表現出了一名黨員的坦蕩忠誠和黨性自覺。
馬克思說過,每個社會時代都會有自己的大人物,如果沒有,這個社會時代就要把他們創造出來。那么,我們這個時代的思想創新者、引領者呢?在黨的十九大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這一思想正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 ,展現了 21 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強大力量,不但會引領中國走向更加燦爛的未來,也正以無可爭辯的事實啟示著世界。
我想,艾思奇研究和《哲學的力量》這本書的現實意義,就在于此吧。
(作者系中央電視臺記者,從事文化傳播、農村政策研究工作,寫有《傳播信任——轉型期電視媒介公信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