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芳
(國家電投集團山西鋁業有限公司,山西 忻州 034100)
氧化鋁沉降工序工藝管路復雜,設備總量約300余臺套,系統內部小改小造的潛力巨大。沉降槽產能提升項目組深入每臺設備的運行效能,從產能提升、指標優化、節能降耗三個方面著手,系統摸排,進行提產改造,響應市場的旋律。
2.1 分離溢流泵節能改造
6臺160KW的分離溢流泵,生產中6臺泵一直需要全開,無備用泵,操作、檢修困難。在高產、穩產的時候,直接導致出現故障時無法隔離檢修,成為了制約生產的一個隱患。經過研究發現該泵流量偏小,但出口壓力大,揚程過高[1]。根據離心泵特性曲線,流量與揚程呈近似反比關系,可以通過對離心泵葉輪尺寸、形態的修改,放棄部分盈余的揚程,增加流量,進行節能改造嗎。節能改造之后,6臺160KW的分離溢流泵由用6備0變為用4備2。每臺泵的平均電流為175A,根據三項電機的功率計算公式P=1.732×U×I×cosφ,每年可節電160萬度。不僅增加了生產操作的彈性,解決了制約高產穩產的一個隱患,而且大幅降低了檢修維護成本和生產成本[2]。
2.2 二洗溢流泵及管道增加堿洗流程
6臺二洗溢流泵同樣存在流量小的問題,二洗溢流泵流量不足,主要問題并不在泵上面,而是在二洗溢流管上面。管道長期使用之后結疤嚴重,部分管道內徑因結疤由300mm降至200mm,管道橫截面積不足原先的50%。經過反復研究,最終提出利用現有工藝系統中的堿液泵、送堿流程和回堿流程,使用串聯的方法,以最小的工作量,徹底解決問題。最終沉降每個系列僅新增了80m管道,在生產系統未停車的情況下實現了合口。堿洗之后,6臺75KW的二洗溢流泵由用6備0變為用4備2。每臺泵的平均電流為75A,每年可節電69萬度。不僅徹底解決了生產問題,而且實現了降本增效。
2.3 三洗溢流泵取消葉輪增加流量
分離溢流泵課題和二洗溢流泵改造之后,為了更大程度地發掘節能降耗的潛能,對三洗溢流泵也進行了改造。三洗沉降槽為高20m的錐底槽,二洗沉降槽為高7m的平底槽,兩個槽子存在約13m的液位差。6臺三洗溢流泵的功效就是將洗液從三洗沉降槽輸送至二洗沉降槽。按常規講,由于液位差的存在,三洗溢流泵全部停用,操作4條三洗溢流管路上的閥門便可以實現自壓。但操作起來卻無法實現,而且6條管路上的閥門全部開全也無法實現停泵自壓。經過仔細研究對比,發現三洗溢流泵泵腔內的葉輪成為了阻礙。三洗溢流泵為溶液泵,與相同參數的渣漿泵相比,流道截面積小約40%,葉輪成了自壓的瓶頸。最終通過拆除了部分三洗溢流泵的葉輪,最終成功實現了自壓。目前,6臺75KW的二洗溢流泵由用4備2變為全部停用。每臺泵的平均電流為70A,4臺泵每年可節電129萬度。6臺泵全部停用后,不再存在磨損消耗,每年僅機械密封便可節約10個左右。
2.4 改造底流管,解決底流赤泥輸送的瓶頸
沉降底流赤泥的輸送,采用3臺底流泵共用2條底流管的方式。泥層較高時,沉降槽內赤泥積壓,無法及時排出。提產項目組投入8萬元,增加了一條底流管,將底流赤泥的輸送方式改為單泵對單管。改造之后,沉降工序整個系統的底流赤泥輸送能力提升了50%。

圖1 三洗溢流泵改造前

圖2 三洗溢流泵改造后
2.5 改造沉降槽溢流的出料,提升沉降槽的利用率。
沉降槽頂部的環形溢流堰,出料能力存在富裕,導致靠近溢流總管的一側流動性好,利用率高,而另一側流動差,利用率低。沉溢流出料不均衡,導致沉降槽的利用率下降。提產項目組選擇性的堵塞了一部分溢流孔。此項改造投入近乎0,但有效的提高了沉降槽的使用率,絮凝劑消耗穩步下降。
2.6 優化洗水流程,實現降本增效。
3臺洗水泵流量小,需要全部開啟,滿負荷運行,導致洗水泵故障頻發。
項目組優化管路流程,用約一段4m長的管道代替了原50m的U型彎。流程優化之后,單臺洗水泵的電流由130A增加到160A,流量增加了150m3/h。
通過本文所述的小改小造,提高了沉降槽產能,解決當前公司生產的瓶頸,將沉降槽的礦石處理能力從之前的每日12000噸提升至13000噸,同時優化各生產指標,降低生產消耗,節約成本,提高效益。
參考文獻
[1] 潘家禎,《實用五金手冊》,化學工業出版社,2013.6.
[2] 《機械設計實用手冊》編委會,《機械設計實用手冊》,機械工業出版社,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