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福頌,劉晟君
(1.山東黃金集團蓬萊礦業有限公司,山東 蓬萊 265615;2.山東黃金礦業(玲瓏)有限公司,山東 招遠 265400)
蓬棲地區金礦床是在郭家嶺型花崗閃長巖形成之后,郯廬斷裂帶發生強烈的右旋拉張,地幔上涌,大量基性脈巖和膠萊盆地火山巖形成期間形成的。該礦區位于華北地臺膠東隆起北緣,東有乳山牟平金礦帶,西鄰招掖金礦帶,處于棲(霞)蓬(萊)金礦田的東南部。與其相鄰的金礦區星羅棋布,如黑嵐溝、大柳行、河西金礦區等,總面積約有百余平方公里,此范圍內的金礦床成因相同,礦石類型相近,其間分布的數十條構造帶,多數賦存有金礦體。
本礦區最主要的控礦構造為水溝~虎路線斷裂(見圖1),走向北東,傾角60°左右,傾向ES。礦井的分布一般是在破碎帶的下盤,脈巖相對發育,分布的主要脈巖有煌斑巖、石英閃長玢巖、閃長玢巖等。

圖1 水溝~虎路線斷裂構造圖
齊家溝礦區強家溝礦段,礦床內發育多組礦化節理與明顯脆性斷裂面,第一組斷裂面為主礦體走向NNE(10°~20°),傾角50°~60°左右。第二組斷裂面則定義為主礦體分支礦脈,走向為NNE(20°~40°),傾角較陡有的達80°左右,第三組有近北西西向斷裂,傾向南西,起錯斷礦體作用,傾角也在60°~70°左右,如此看來,本礦區可能先經歷了NNW-SSE向擠壓,形成NNE左旋逆沖(推覆)韌性剪切帶,繼而疊加在韌性剪切帶上NW-SE向擠壓,脆性活動為主形成寬大斷裂帶,然后是右旋張扭正斷拉伸活動,使先期左旋壓扭剪切帶形成相對開放空間,此期變形期應為主成礦期,晚期(成礦后)再次受到NNW-SSE向擠壓,第三組北西向斷裂就此產生,在此為破壞礦體斷層[1]。
口述無憑,附以圖證,在強家溝礦井,平面中段圖都大致如圖2所示,受力作用如圖3所示,左為兩期左行壓扭示意圖,右為后期右行張扭示意圖。

圖2 平面中段圖

圖3 受力作用圖
眾所周知,由斷層兩盤相對運動,壓性分支構造與主干斷層所夾銳角指示對盤相對運動方向,張性分支構造與主干斷層所夾銳角指示本盤相對運動方向,在8中26線中段平面位置所做剖面如下(如圖4)經典圖示證明成礦期右行張扭活動為正斷層的指示。且礦區中會出現大量類似剖面的礦體存在。

圖4 8中26線附近礦體剖面圖

圖5 7中破碎帶錯斷礦體圖
總的來看,礦區礦體大致成這一規律,然而在某些力作用下,還會出現下滅上現的情況或者礦體被硬生生錯斷至下盤的情況,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礦體跳板,強家溝礦區在掘進跟礦天井沿脈時,經常會出現礦體尖滅而在下盤又重新找到另一條礦體。如圖為5中破碎帶錯斷礦體圖。
經過分析,此期作用力應當為晚期(成礦后)再次受到NNW-SSE向擠壓作用力,而在本地區此作用力特別強烈。所以造成本地區金礦床異常富裕,經常出現明金礦體。
強家溝礦床脈巖廣泛發育,特別是閃長玢巖脈,煌斑巖脈。而脈巖多半產生于下滅上現的礦體中,前人有研究證實,郭家嶺型花崗巖,中基性橄欖拉輝煌斑巖的脈巖,成礦流體有可能是同源的“姐妹”關系,即使脈巖不能為成礦提供金,但是為成礦流體提供水,二氧化碳,堿金屬元素和熱動力則是有極大可能由此便做大膽推論,后期脈巖巖漿上涌可能提供了NNW-SSE向擠壓力,造成了本礦區礦體的有序錯斷[2]。
綜上所述,本地區礦體經歷過多期地質構造應力作用,是脆性疊加斷裂控制的石英脈型金礦床,有著明顯的構造變形行跡可尋,在以后礦山地質工作中,應當不斷發現行跡總結構造地質力學控礦規律,不斷運用構造控礦理論發現更多更大礦體。
參考文獻
[1]林晶.龍永煤田陳村礦區構造展布規律分析[J].能源與環境,2016,(02):90-91.
[2]羅鎮寬.膠東招萊地區花崗巖與金礦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