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斌,張 樂,許 強
(西安西北有色物化探總隊有限公司,陜西 西安 710068)
礦區位于北秦嶺造山帶與中秦嶺造山帶結合部位的北秦嶺南部邊緣(張維吉,1996年)、區域性商丹大斷裂南側,大峪溝-兩岔口-楊斜金成礦帶東段。區域構造格架為3條NWW向區域性斷裂(從北向南依次為商丹大斷裂、核桃園斷裂、韓家溝斷裂)所夾持;區域地層為經歷了多期次變形變質作用的海相碎屑~碳酸鹽~火山碎屑沉積建造,為一套沉積韻律發育的熱水沉積復理式建造,是東秦嶺多金屬成礦帶的賦礦層位。
區域巖漿活動強烈,如礦區西北部印支期第四次侵入的二長花崗巖(ηγ1b5),礦區西南部的園子街、下官坊一帶均有深源淺成的中酸性小斑巖體群(γπ25)。
區域礦產資源豐富,已獲知的礦種有金銀鉛鋅銅鎢鐵等,礦區位于商州金礦的西延部位(見圖1),北西側有兩水寺銅金礦、西部楊斜金鎢礦等分布,顯示該區較好的金鎢銅多金屬礦找礦潛力。
礦區地層為中泥盆統牛耳川組(D2n)、池溝組(D2c)、青石埡組(D2q),巖性主要為絹云母石英片巖、角閃石英片巖、砂巖、粉砂巖及粉砂質千枚巖、碳酸鹽巖等,賦礦圍巖為池溝組砂巖、粉砂巖等碎屑巖。
礦區內構造較簡單,總體構造線方向為北西西,斷裂構造較發育。斷裂可分為二組,主要為北西西向斷裂,其次為北東向斷裂。
北西西向商丹大斷裂、核桃園斷裂、韓家溝斷裂為區域韌性剪切帶基礎上演化而成的脆性斷裂帶(魏鋼鋒,1994年),由東向西韌性剪切帶呈減弱趨勢。斷裂帶內巖石強烈糜棱巖化,致使早期與片理近于平行的微型石英脈中“σ”及“δ”型旋轉碎斑發育,見有長石石英拉絲現象,S-C面理等顯示韌性剪切帶經歷了左行剪切。北西西向斷裂組屬容礦構造,北東向斷裂組屬后期破壞礦體構造。褶皺主要為層間同斜、緊閉及倒轉小褶曲發育,其軸面與片理近于平行,樞紐產狀280°~300°∠10°~20°,后期片理進一步彎曲形成倒轉褶皺。
區內巖漿活動不強烈,僅見有斜長角閃巖脈動及灰綠巖脈沿片理產出,為區域變質作用以前的中基性火山噴發的產物。
(1)金礦體特征
金礦體以含金石英脈為主,均受韌性剪切帶控制,產狀與片理近于平行,為北西西走向,寬5m~10m,走向長度>1km。含金石英脈為控礦韌性剪切帶在由韌性剪切發育到脆韌性階段,沿張扭性裂隙多次充填而形成。隨后又同韌性剪切帶經歷了長期的遞進變形演化。由于受左行剪切作用控制,含金石英脈表現為呈舒緩波狀起伏不連續的石英透鏡體,含金石英脈產狀與韌性剪切帶產狀一致,傾向總體表現為北傾,局部為南傾,傾角60°~85°。目前已發現5條礦化帶,以Ⅰ、Ⅱ號礦化帶規模較大,主要金礦體Ⅰ-1、Ⅰ-2、Ⅱ-1均產于其中。
含金礦化帶長200m~2200m,寬0.4m~3m,總體為北西-北西西走向,局部呈交匯狀,以陡傾向北為主(僅Ⅳ號礦化帶總體南傾,產狀198°∠60°),表現為脆韌性剪切破碎帶,其間主要圈出3條金礦體。
Ⅰ-1礦體:走向長650m,厚0.30m~0.84m,平均厚度0.44m。礦體表現為舒緩波狀含金石英脈,走向100°,陡傾(>65°)向南或向北。含金石英脈中含細粒浸染狀黃鐵礦顆粒及富集團塊狀方鉛礦,金屬礦物含量<15%,在脈體中呈不均勻分布,多表現為細脈條帶狀或似條帶狀,局部富集呈團塊狀產出。
Ⅰ-2礦體:走向長度>200m,厚0.35m,平均厚度0.44m。礦體表現為沿傾向呈舒緩波狀產出的含金石英脈,金屬礦物主要有黃鐵礦及富集塊狀方鉛礦,金屬礦物含量<5%,礦體向深部有變寬的趨勢,金品位可達十多g/t。

圖1 張澗金礦一帶區域地質簡圖

表1 樣品全分析成果表
Ⅱ-1礦體:地表出露長255m,厚0.36m~0.45m,平均厚0.41m,礦體表現為舒緩波狀含金石英脈,走向202°~210°,陡傾(>65°)向南或向北,疊加有后期韌脆性剪切破碎帶,含金石英脈中含細粒浸染狀黃鐵礦及方鉛礦,不均勻分布,黃鐵礦多沿脈中裂隙產出,表現為細脈條帶狀或似條帶狀構造,局部富集呈團塊狀產出。
本區石英脈有成群分布,密集成帶的特征,礦體均分布于韌性剪切破碎帶中,帶中單條石英脈一般較薄,多呈雁行式排列,礦體規模均不大,具尖滅再現的特征。
(2)礦石特征
礦石化學成分中主要元素為Au,常見金屬元素有Pb、Zn、Cu、Fe,其次為W、Sn、Mo、Sb(見表1)。
半光譜定量分析成果表明,本區破碎蝕變巖中Au與Cu相關系數最大,為0.6617,次為Fe、Pb、Zn、Sb、Mo、As。石英脈中Au與Cu相關性最大達0.5819,次為Mo、Fe、Pb、Zn、As、Sb。
礦石主要為多金屬硫化物石英脈型,金屬礦物主要為黃鐵礦、方鉛礦、黃銅礦,金屬礦物含量<1%。多表現為細粒浸染狀、條帶狀、似條帶狀構造,局部呈現塊狀構造。
礦石結構為自形-半自形粒狀結構、碎裂結構、交代結構、交代包含結構、交代殘留結構、交代假象、交代穿孔結構、共生邊等結構。
礦石構造主要為脈狀、浸染狀、角礫狀、假象條紋狀、土狀構造。
礦石類型為石英脈型和破碎蝕變巖礦石。
礦石中金的賦存狀態以自然金產出,呈淺黃-亮黃色。自然金多表現為細粒裂隙金,粒度一般為0.004mm~0.009mm,最大0.0138mm,最小0.001mm,粗粒金及巨粒金少見,多呈不規則狀,占90.69%,棒狀、片狀、樹枝狀少見。金的載體礦物主要為黃銅礦、黃鐵礦,其次為石英,且金絕大多數集中于載金礦物中,金的成色在665~856之間,屬中低成因。
(1)圍巖蝕變特征
區內圍巖蝕變發育,具有種類雜、期次多、均受斷裂構造控制和線型展布等特點,蝕變均沿斷裂呈帶狀分布,主要為北西西向斷裂,其次為北東向裂隙。其蝕變種類有絹云母化、綠泥石化、硅化、鐵碳酸鹽化、黃鐵礦化、多金屬硫化物化等,蝕變期次大致可分3期:
第1期蝕變:為硅化、方解石化、黃鐵礦化,受北西西向斷裂控制,分布普遍多呈大脈狀石英脈、方解石石英脈狀、石英方解石脈,沿斷裂帶斷續展布,或充填整個斷裂帶,或充填斷裂帶內上、下斷面附近。
第2期蝕變:為硅化、絹云母化、鐵方解石化、鐵白云石化、綠泥石化、黃鐵礦化。均呈細脈狀、顯微脈狀、團塊狀產出,其分布受控于北西西向斷裂。多充填于第一期脈體內的破碎裂隙中,或分布于脈側接觸帶,少量分布于遠離脈體的整個破碎帶之內。
第3期蝕變:為硅化,受北東向小裂隙控制,一般呈細脈帶,脈呈乳白色,較干凈。
上述3期蝕變,以前2期與金礦化的關系密切,均為近礦蝕變。且各期蝕變對金礦化的形成具有不同的控制作用。其中第一期蝕變金礦化強度較低,然而所形成的脈體具一定規模,所以這期蝕變一方面對于金礦化的多期疊加富集起到促進作用,另一方面其所形成的脈體,易于在后續變形過程中產生裂隙和破碎,從而為后期含礦熱液的運移和充填創造了條件;第2期蝕變的金礦化強度較高,尤以黃鐵礦化、硅化與金礦化強度最密切。
第2期蝕變所代表的金礦化構成了金礦化的主要階段。第3期蝕變礦化強度較低,對金礦化的多期疊加富集可能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池溝組地層提供了金的礦源物質。該層金的豐度值為6.20~10.00×10-9,均高出于地殼元素豐度值,而區內其它層位的金豐度值均低于地殼元素豐度值,顯示出池溝組地層為該區金的礦源層。通過工程中礦體兩側圍巖Au的微量元素含量對比,發現近礦圍巖中Au的含量顯負異常特征,遠離礦體的圍巖Au的含量接近區域背景值或顯正異常特征,表明近礦圍巖中釋放了Au礦質。
北西西向大斷裂是區域上金礦的導礦構造,該區廣泛發育的韌性剪切帶是配礦構造,含金石英脈為容礦構造。導礦、配礦、容礦構造配置協調,導致金礦的形成、富集(魏鋼鋒,1994年)。
礦區中主要金礦(化)體嚴格受北西西向斷裂構造控制,礦體呈舒緩波狀、脈狀,局部見有擠壓片理、擠壓透鏡體,受斷裂構造作用控制明顯。
綜上所述,該區在中遠古界為活化區,中基性火山巖帶來Au礦質于海底沉積,形成原始礦源層;其后秦嶺造山作用階段,由于華北和揚子兩大板塊的對接碰撞,南北向擠壓應力增強,Au礦質開始活化,并沿NE、NW、NNE向斷裂、裂隙進行遷移,隨熱動力及擠壓應力的減弱,Au礦質于NE、NW、NNE向斷裂、裂隙空間發生沉淀富集,形成區內最主要的石英脈型礦體。礦體分布與斷裂帶內的熱液脈巖相吻合,礦體形態呈切割脈狀,礦石的礦物組合為一套低溫礦物組合,成礦作用以充填方式為主。而后,構造作用沿早期礦化體位置(應力集中部位)進一步疊加,改造,形成構造破碎蝕變巖型金礦體。由此可見,該區金礦應為熱液改造層控型金礦床。
(1)池溝組地層為礦源層,為金的成礦提供了原始的物質來源。
(2)同一韌性剪切帶(破碎蝕變帶)中發育不同產狀(北傾、南傾)的含金石英脈,其交匯部位礦體變厚大,品位明顯增高,為尋找富礦體的有利部位。
(3)順層擠壓破碎蝕變帶是尋找破碎蝕變巖型金礦的有利部位;NE、NW、NNE向斷裂、裂隙是尋找含金石英脈型金礦體的有利部位。
(4)脈體中黃銅礦、方鉛礦與Au的含量呈正相關關系,多金屬礦物越多,金礦體越富。
參考文獻
[1]張維吉等.東秦嶺地質走廊研究[M].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
[2]陜西省商州市張澗金礦地質普查報告[R].2000年.
[3]魏鋼鋒,張維吉,王力群等.商州市石英脈型金礦地質特征及找礦方向研究[J].長安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2003(03):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