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龍,高 坡,黃文俊,張葉鵬,陳 金
(湖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二四七隊,湖南 長沙 410129)
西藏幫浦礦田位于岡底斯成礦帶東段的驅龍-甲瑪-幫浦銅鉬鉛鋅多金屬礦集區的東北部,該礦集區是岡底斯成礦帶目前為止,資源儲量規模最大,勘探工作程度最高,開發利用最成熟的區域。前人已有大量的勘探研究工作在礦集區展開,相對于驅龍-甲瑪礦區,幫浦礦田的綜合研究要滯后一些,而對礦田的研究,又更多的集中在對幫浦礦田的斑巖型鉬銅礦的研究上,對礦區東段的矽卡巖型鉛鋅礦研究較少,但是該矽卡巖型鉛鋅礦體具有規模大,品位高的總體特征,其經濟利用價值在斑巖型礦床之上,對其開展綜合研究,有利于礦區未來的找礦突破和指導礦山的下一步生產探礦工作。同時也是對近年來工作的一個歸納總結和提升。
西藏幫浦礦區東段位于拉薩市墨竹工卡縣縣城的東北方向,其與縣城的直線距離僅為22km。作為鉛鋅多金屬礦床,幫浦礦區東段,是幫浦鉬銅-鉛鋅銀礦田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區域角度來看,幫浦礦田地位西藏特提斯構造域岡底斯-念青唐古拉(地體)板塊的中南部,且以鉬、銅、鉛、鋅為主。隨著西藏地區現代化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升,使得各行各業的發展均對鋅礦多金屬礦產資源使用量提清晰礦區所處的地質特征,以找出準確的控礦因素。如此,鋅礦多金屬礦產資源的開發建設就能以低成本、高效率以及高準確性的狀態,滿足經濟發展對資源使用量的需求,進而推動礦產行業朝著快速穩定的方向向前發展。
如圖1所示,為岡底斯成礦帶東段主要礦床的區域分布示意圖。

圖1 岡底斯成礦帶東段主要礦床的區域分布示意圖
圖中所示以鉬、銅、鉛、鋅為主的礦區地層巖性特征為:由老至新出露的地層,下二疊統洛巴堆組(P1l),古近系典中組(E1d)和第四系(Q)。以第四系(Q)為例,礦區內的第四系發育[1]。經勘查發現,沿著溝谷存在沖積物與洪積物發育,坡麓存在坡積物發育,山坡地帶存在殘坡積物發育,而在較低洼平緩的礦區地帶存在冰磧物。值得注意的是,勘探人員在山坡地帶的局部殘坡積物中發現了鉛鋅礦轉石[2]。
該鉛鋅多金屬礦區巖漿巖包含的巖石類型有兩種,即火山巖與侵入巖。而其中的侵入巖又包含錯木拉二長花崗巖體與巖脈。以火山巖發育特征為例,礦區環境內較發育的火山巖為二疊系與古近系。對于二疊系火山巖來說,其在礦區環境內的出露較少且以夾層狀態存在與洛巴堆組的砂質板巖與碎屑巖中。經統計分析,其巖性表現為:紅褐色安山巖與灰綠色—灰色安山質的火山角礫熔巖。其中前者的出露較少,僅存在于大理巖與大理巖的接觸部位,是大理巖與灰綠色安山巖經混溶后的產物。因此,后者,是本鉛鋅多金屬礦區出露較多的巖性[3]。
以幫浦礦區東段礦區主要礦體Ⅰ號礦體為例,位于幫浦東段礦區中南部,礦體賦存于洛巴堆組大理巖、矽卡巖及少量凝灰巖中,形態較規則,呈似層狀、透鏡體狀,受斷裂構造及巖性控制明顯,沿F1斷層呈近東西向產出。目前礦體有坑道、探槽和鉆孔控制,沿走向延伸逾1100m,傾向控制延深250m~400m,礦化不十分連續,礦體厚度變化大,最大厚度約22.92m。礦體傾角變化較大,總體較陡,大多在75°~85°之間。礦石主要為:方鉛礦和閃鋅礦,其次為黃銅礦、黃鐵礦、磁黃鐵礦,以及少量輝銀礦、銀金礦[4]。
對于主要礦體中的Ⅱ號礦體,其位于Ⅰ號礦體南側,且礦體賦存于洛巴堆組大理巖及少量凝灰巖中,形態較規則,呈似層狀、透鏡體狀。礦體受斷裂構造及巖性控制明顯,沿F2斷層呈近東西向產出。目前礦體有坑道、探槽和鉆孔控制,沿走向延伸逾300m,傾向控制延深約200m,礦化礦體厚度變化大,最大厚度約35.82m。
而Ⅴ號礦體,地處幫浦礦區東段鉛鋅多金屬礦區的北部,其礦體賦存于古新統典中組英安質火山角礫巖中,且由4個小礦體組成,走向控制長約為240m,傾向上未控制,平均厚度3.87m。礦體走向北西-南東,傾角30°~60°。角礫巖膠結物中普遍發育有黃鐵礦化和鉛鋅礦化,但分布很不均勻,推測礦體受構造和角礫巖體控制。礦石類型為膠結物型和浸染狀網脈狀礦石。礦石主要為方鉛礦和閃鋅礦,其次為黃鐵礦、磁黃鐵礦,以及少量黃銅礦、輝銀礦、銀金礦。
不同的礦石類型具有不同的物質成分,不同的礦體亦有自身的特點。以礦區主要的金屬礦物方鉛礦與閃鋅礦為例,作為礦區主要的金屬礦物,方鉛礦,其在F1、F2斷面上常見方鉛礦呈塊狀,而在大理巖中呈星點狀、團塊狀或脈狀、不規則狀。
粒徑大小不均,一般為0.01mm~2mm。其常與黃銅礦、閃鋅礦伴生產出,柱狀碲銀礦,針狀及不規則狀針硫鉍鉛礦包裹其中。方鉛礦周圍常有黝銅礦、銅藍環繞。方鉛礦比較穩定,僅在地表局部氧化成白鉛礦和鉛礬,成份較純。
而閃鋅礦,其主要與方鉛礦共生,粒徑變化很大,從細小至4mm,多呈不均勻分布的粒狀不規則狀或集合體與方鉛礦、黃銅礦、黃鐵礦一起浸染于脈石礦物中,在塊狀矽卡巖中見其生于礦物粒間和石榴子石微裂隙中,有時還包有細小的輝石礦物,由于固溶體分離作用,在閃鋅礦中有0.001mm~0.01mm的黃銅礦乳滴。
經對幫浦礦區東段鉛鋅多金屬礦礦段的圍巖蝕變情況進行勘探分析發現,圍巖蝕變多以線型狀態為主,是熱液礦床典型的蝕變。研究表明,其面上蝕變的具體表現為:區域變質,即所有地層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蝕變影響。對于近礦圍巖的蝕變類型包括:矽卡巖化、硅化、綠泥石化以及角巖化。這里的矽卡巖化蝕變類型,是該礦區矽卡巖型礦化的標志。
此外,經對現有礦區圍巖蝕變情況進行分析發現,礦區的蝕變巖在不同區域與標高范圍環境下,特征體現也不同。其F1中上部的矽卡巖化大理巖,其富含的蝕變礦物主要特征為:硅灰石、石榴石以及陽起石等,是該鉛鋅礦體賦存的主要部分。而其下部的圍巖蝕變礦物特征為:以綠簾化與石榴石化矽卡巖為主,其能夠形成中等品位的鉛鋅礦體。
下二疊統洛巴堆組第二巖性段(P1l2)大理巖及古近系古新統典中組(E1d)凝灰巖及火山角礫巖。幫浦東段礦區西南部的矽卡巖型礦化及東部的構造破碎帶中的氧化礦體與大理巖關系密切,礦區東北部的角礫巖型礦體及笛給礦區的低溫熱液型礦體賦存于典中組地層中。
研究表明,礦區構造會對成礦賦礦起到關鍵作用。具體而言,幫浦礦區的成礦地層及巖漿巖會受到礦區近東西向構造與北西向構造的控制影響,因此,大理巖及凝灰巖間的接觸界面與內部地層構造是主要的賦礦構造。與此同時,其后期構造還會對礦區的主礦體起到一定的破壞作用。
該礦段內圍巖結構發生的蝕變多以線型蝕變(沿斷裂)為主,具典型的熱液型礦床的蝕變特征。矽卡巖化、硅化、角巖化、絹云母化、黃鐵礦化、高嶺石粘土化等為礦(化)體存在的直接或間接的指示標志。
綜上所述,幫浦礦區東段鉛鋅多金屬礦的地質特征分析,要涉及方面面,即礦石、礦體以及地層巖性等。如此,資源開發建設人員就能根據特征現狀,找出礦產資源成礦的規律,進而在明確控礦因素的情況下,著手進行實際的開采建設。
參考文獻
[1]周仕偉,郝江波,夏廷高,劉嚴松,馬葉情.幫浦礦區東段鉛鋅礦床地質特征及找礦方向[J].四川地質學報,2016,36(04):598-601.
[2]金廷福,李其,戴藝,馮裕昌,陳金,蒙宇樂.西藏柯月鉛鋅銻多金屬礦床原生暈特征與深部盲礦預測[J].新疆地質,2015,33(04):482-488.
[3]白榮龍,王乾,鐘康惠,張磊,韓飛,樊炳良,丁國璽.西藏幫浦斑巖—矽卡巖型銅鉬鉛鋅礦床地質特征分析[J].有色金屬工程,2015,5(06):69-73.
[4]梁維,侯增謙,楊竹森,李振清,黃克賢,張松,李為,鄭遠川.藏南扎西康大型鉛鋅銀銻多金屬礦床疊加改造成礦作用初探[J].巖石學報,2013,29(11):3828-3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