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家偉,黃仕銳,喻茂峰
(海南省海洋地質調查研究院,海南 海口 570206)
金礦一直以來就是我國發展重要的資源基礎,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金礦資源的需求量也在不斷增加。
在國內金礦勘查和開發日益成熟的情況下,走出國門尋找金礦資源并與當地政府合作開發成為一個不錯的選擇。莫桑比克位于非洲東南部,其地質成礦條件非常優越,礦產資源豐富,金礦也是其中之一。

圖1 區內褶皺和斷裂構造比較發育
礦區位于莫桑比克東部贊比西亞省的基勒地區,其出露地層主要為前寒武系B構造層(1300Ma~900Ma)楠普拉超群,前寒武系B構造層的莫桑比克構造旋回,造山運動強烈,是莫桑比克境內主要的造山旋回。該地層組成巖石主要為片巖、片麻巖、變粒巖和糜棱巖等。區內褶皺和斷裂構造比較發育,內生成礦作用比較明顯,具備較好的成礦地質條件如圖1所示。
礦區內發育北西、北東及近東西向三組小斷裂構造,其中北東向小斷裂是主要的控礦構造。小斷裂中常見有石英脈充填,石英脈規模有限,沿走向可見出露最長數十米,脈體最寬2米,一般均在1米以內。
雖然區域上巖漿活動比較頻繁,但礦區內未見有巖漿巖,不過脈巖較發育,主要有石英脈、偉晶巖脈和長英巖脈等。主要沿區內發育的北東向裂隙充填。其中石英脈與蝕變礦化乃至礦體分布關系密切,產于片巖之中且與片巖產狀一致的石英脈其本身即為礦體。
在表生作用下,成礦元素及伴生元素主要以機械分散暈形成于土壤中,土壤地球化學測量可反映礦區成礦主元素的分布特征。
礦區進行了1∶1萬土壤地球化學測量,通過對Au、Ag、Cu、Zn、Pb、As、Sb、Bi、Mo等9項元素的分析,編制各分析元素異常等值線圖。并且圍繞Au元素,針對上述9種元素進行組合分析,綜合考慮異常元素的分布、重疊情況和相關系數,結合成礦地質背景分析,共圈定出5個綜合異常帶。
其中,位于礦區中部的③號Au-Ag-Cu-As-Sb-Bi-Mo綜合異,呈北北西向橢球狀展布,面積約2.52km2,其分帶序列大體上與熱液型金礦床元素原生分帶總的分帶序列相吻合,Au元素最大值超過500×10-9,平均值為106.37-9,襯值為10.64。
該異常面積大,離散程度高,異常強度大異常規模大;異常具3級濃度分帶,濃集中心較明顯,內帶面積大,梯度較陡。
在本礦區中,由于葡萄牙殖民期間數十年的開采以及莫桑比克獨立后一直以來混亂無序的民采活動,地表和淺部礦體大部分已經被采空。即便如此,通過少量的普查工作,根據地表探槽、鉆探揭露及巖礦石采樣測試分析結果,還是在礦區內圈定出6條巖金礦脈,可見礦區所蘊含的金礦產資源是非常豐富的。
經過對礦石質量的分析,發現礦石礦物主要為自然金、銀金礦,呈金黃色。粒徑最大可達3mm,一般為0.1mm~1mm。
礦石中含微量的黃鐵礦,呈立方體,粒徑2mm左右。礦石的結構主要為粒狀、碎裂和糜棱結構,礦石的構造主要為塊狀、網脈狀、似層狀構造。自然金和銀金礦在礦石中呈星散浸染狀嵌布,有時在礦石微裂隙中間斷嵌布,但主要嵌布于脈體及其兩側微隙構造中。
礦體一般產出于含金石英脈當中,個別的礦體則賦存在蝕變破碎帶里面。礦體的圍巖及夾石的主要為片巖和片麻巖,主要的圍巖蝕變有硅化、絹云母化、碳酸鹽化、褐鐵礦化等。
礦體的空間分布主要受北東向小斷裂構造的控制,隨著混合巖化作用的加深,楠普拉超群巖石中高出地殼濃度克拉克值數倍的金元素也得以逐步活化、遷移和富集,并在裂隙有利構造部位聚集形成礦脈。礦脈成組出現,成礦裂隙內局部裂隙破碎帶明顯,寬幾厘米至幾十厘米,常充填有石英細脈,有些小的蝕變體或礦脈可見裂隙面,由于裂隙比較緊閉而沒有充填物,但仍可見到活動的痕跡。
綜合上文所述,本文主要對莫桑比克319L礦區進行了礦區地質和礦體地質分析,通過這些分析,其最終的目的是為了尋找金礦富集的區域,這對后續的勘查和開采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就本礦區而言,北東向小斷裂是主要的控礦構造,且分布其中的石英脈即為礦體,因此在找礦過程中就要特別注意對該構造的追尋和控制。
參考文獻
[1]左興,孟天,李學東.關于金礦地質特征及成礦規律的研究[J].西部資源,2017(1):16-17.
[2]楊本忠.新疆阿勒泰地區金礦床成礦地質特征及找礦方向[J].地質找礦論叢,2016(3):375-383.
[3]周權.金礦地質普查研究——以新疆精河縣黑山頭金礦為例[J].世界有色金屬,2016(23):121-123.
[4]謝俊,伏東紅.金礦地質特征及找礦方向研究[J].世界有色金屬,2017(19):12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