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潤堂
(甘肅省有色金屬地質勘查局蘭州礦產勘查院,甘肅 蘭州 730046)
開源鉛鋅礦床2700m標高以上主要充水巖組是基巖風化裂隙潛水含水層碳酸鹽巖類裂隙溶隙潛水含水層,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氣降水補給并受北西向主要斷裂(F1)、礦體上覆隔水層影響,含水層的富水性弱~極弱;再加之礦體位于溝腦山脊,地形有利于自然排泄,且附近無常年性地表水流,水文地質條件簡單,為裂隙充水礦床[1]。
根據含水巖組的時代、巖性及含水性、富水性、埋藏條件、各級構造裂隙發育程度及其連通情況,不同巖石建造類型劃分如下含水巖組。
第四系松散巖類按其成因及富水性不同可分為兩類,即殘坡積和沖洪積松散層含水巖組[2]。
(1)第四系殘坡積孔隙潛水含水亞組(Qel+dl)。殘積物與坡積物之間無明顯界線。主要分布在四級、五級溝谷中上部的緩坡地帶和礦區中部次分水嶺溝腦部及南側、北側一帶廣大區域,溝谷緩坡地帶地層巖性為泥質灰巖、角礫巖碎塊與黃土狀粉質粘土摻雜混合,厚度約0.5m~3m,微含孔隙潛水,透水性差,流量小于0.001L/s。分水嶺溝腦部及南側、北側一帶含水層巖性為有機質含量較高的腐殖質土層,厚約15cm~30cm,地下水表現為面狀溢出的濕地和坡積下降泉,含孔隙潛水,透水性較強,流量為0.005L/s~0.01L/s,屬富水性極弱區。據實地調查判斷,礦區第四系殘坡積孔隙潛水對礦床開采基本無充水影響。
(2)第四系溝谷沖洪積孔隙潛水含水亞組(Qal+pl)。主要分布在三~五級溝谷下游的溝底位置。地層巖性由塊石、碎石、角礫、砂和泥土混雜組成,分選性差,分布面積小,厚度僅約0.05m~0.20m,局部地段岀露泉水,流量小于0.001L/s,屬富水性極弱區,且礦體出露海拔位置遠高于溝谷潛水的分布地帶,故礦區第四系溝谷沖洪積孔隙潛對礦床充水無影響。
該含水巖組主要為龍鱗橋組第二段(D3L2-2),分布于礦區中部,以鋅為主的鉛鋅礦體即產于此層中,巖性以深灰色—黑色炭質千枚巖、板巖、夾粉砂質板巖為主,偶夾透鏡狀含炭灰巖,近地表部位巖石風化后呈淺黃褐色薄片狀,風化裂隙發育,裂隙張開寬度約2mm,隙面平整且呈黃褐色,裂隙率為0.20%~0.55%。據實地觀測,礦產中石英脈發育部位可見溶蝕孔洞,呈帶狀分布,大者5×4×3mm,一般為直徑約1mm的針狀。上述風化層是礦區內主要潛水含水層,一般厚為10m~30m,鉆孔施工遇該層時往往發生強烈漏水。采礦巷道巖石表現為滲水—滴水(圖1),是礦床主要充水含水巖組。據調查實測,坑道內雨季(2016年6月~8月)分10次實測巖層滲水—滴水量(涌水量)介于1.67m3/h~2.09m3/h(40.0m3/h~50.0m3/d)之間,平均值為1.92m3/h(46.08m3/d),屬富水性弱區。

圖1 礦洞中2700m高程地下水滲水—滴水情景
該含水巖組主要為龍鱗橋組第三段(D3L3),分布于礦床北部。屬碳酸鹽巖裂隙溶隙水,主要含水巖段為厚層灰巖和生物碎屑灰巖,含生物化石,厚150m。該層的灰巖中裂隙溶隙發育,裂隙溶隙張開度0.1mm~1.5mm,裂隙溶隙率為0.25%~0.38%,局部段可見溶蝕洞穴現象,孔洞壁呈氧化黃褐色。采礦巷道巖石表現為潮濕—滲水,對礦床充水有一定影響。據調查實測,坑道內雨季(2016年6月~8月)實測巖層滲水量(涌水量)介于0.10m3/h~0.31m3/h(2.4m3/h~7.44m3/d)之間,平均值為0.20m3/h(4.8m3/d),屬富水性弱區。
礦區地層受區域性北東—南西向擠壓應力影響(主應力),壓性斷層較發育,形成規模大小不等的層間斷裂破碎帶,主要發育方向為北西向(F1),次為東西向和南北向扭性斷裂和節理。
北西向斷裂(F1):呈北西向展布于礦區中部,傾向北東,傾角70°左右,規模較大,屬壓扭性斷裂。斷裂帶長度500m以上,沿斷裂形成寬約3m~40m的破碎軟弱帶,受擠壓作用強烈,巖石破碎成角礫狀,期間充填大量泥質土,質地松軟。野外調查期間(2016年6月~8月)破碎軟弱帶未見地層潮濕或地下水滲出,故對礦床充水無影響。
東西向和南北向扭性斷裂:發育規模小,沿斷裂帶巖石較為破碎,期間充填大量泥質土,質地較為疏松。野外調查期間(2016年6月~8月)破碎軟弱帶未見地層潮濕或地下水滲出,故對礦床充水無影響。
分布于表層第四系殘坡積孔隙潛水含水亞組和溝谷沖洪積孔隙潛水含水亞組之下,地層巖性由白堊系下統磨溝組的紫紅色粗砂巖、泥巖、砂礫巖等組成,透水性差,是上覆第四系松散巖類孔隙水與下伏基巖風化裂隙潛水含水巖組之間的隔水層。
分布于基巖風化裂隙潛水含水巖組下部,地層巖性以炭質千枚巖、板巖、夾粉砂質板巖為主,裂隙不發育且裂隙中基本被泥質物和石英細脈充填,巖石較為完整,是礦床內淺部基巖風化裂隙潛水含水巖組的隔水巖組。
分布于碳酸鹽巖裂隙溶隙含水巖組底部,地層巖性由灰巖和泥質灰巖組成,呈細-中粒結構,巖石完整,塊狀構造,巖石致密堅硬,裂隙不發育,面裂隙率較小,構成礦床底部相對隔水層,可視為礦床底部的隔水邊界。
礦區地表水徑流量主要受大氣降水的影響和控制,呈明顯的季節性變化規律,一般6月~9月份河水徑流量較大,為豐水期,11至翌年4月份河水徑流量較小,為枯水期。調查期間扎峪河流量為11.45L/s(上游),下游枯水期流量為200.0L/s(車拉河);支流老家山河流量為25.0L/s;其余小型溝谷在汛期降雨時段出有短暫洪水流經。
礦區地下水類型包含第四系松散巖類孔隙潛水、基巖風化裂隙潛水和碳酸鹽巖裂隙溶隙水三種。根據野外調查訪問并結合區域資料,第四系殘坡積、沖洪積物中的孔隙潛水主要接受大氣降水的補給,以濕地、泉水和地下徑流的形式排泄,最終補充給地表水,流量小且變化大,一般為0.005~0.01L/s;基巖風化裂隙潛水水亦主要接受大氣降水補給,沿發育的裂隙帶向下運動又補給碳酸鹽巖裂隙溶隙,在地形低洼處排泄于河溝谷地表水。一般6~9月份地下水位較高,11至翌年4月份地下水位較低,地下水位年變幅1m~3m。
礦床充水主要受礦床與含水層之間的水力聯系程度的影響和控制,影響和控制因素主要有大氣降水、地表水的入滲補給數量,含水層的儲水空間、滲透能力及各含水層之間的連通性等。
礦區降水量較充沛,年內降水分配不均,降水多集中在6月~9月份以暴雨形式居多,多形成地表徑流。由于礦區上部及礦體中分布有穩定的隔水層,巖石裂隙連通性差,故大氣降水滲入入滲補給礦床地下水的量十分有限,盡管對礦坑充水有一定的影響,但影響較小。據調查訪問一般大的降水后礦硐硐口向內5m~30m滲水量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再向下增加不明顯。
由于區內溝谷較發育,切割地層較深,便于地下水向溝谷排泄,調查時河流流量主要是降水的補給,基流較小,故一般不會造成礦坑大的涌水量出現。
開源鉛鋅礦標高2700m以上各中段礦坑涌水量(Q)較小,故礦坑涌水量預測可根據各中段的實際涌水量(Q1,m3/d)、已揭露面積(F1,m2)或長度(L1,m)、設計開挖面積(F,m2)或長度(L,m),采用水文地質單位涌水量比擬法進行概略計算。比擬法計算公式:Q=Q1(F/F1)或Q=Q1(L/L1)
式中:Q-各中段礦坑最大涌水量,m3/d;Q1-各中段礦坑實際涌水量,m3/d;L-各中段礦洞設計最大長度,m;L1-各中段礦洞已開挖長度,m。
計算結果,中段2760m高程礦坑最大涌水量為45.5m3/d,中段2734m高程礦坑最大涌水量為32.4m3/d,中段2700m高程礦坑最大涌水量為18.2m3/d,則開源鉛鋅礦中段礦坑最大涌水量為三個高程最大涌水量之和,即96.14m3/d。
礦山將來要在2700m標高以上利用地下巷道工程采礦時,必須保證礦區小型溝谷歇性水流的排水暢通,及時做好截排水工作,謹防洪水和雨水倒灌當前生產作業面,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參考文獻
[1]甘肅省地質礦產局.甘肅省區域地質志[M].地質出版社,1989.
[2]唐永誠,張釗銘,白里成.甘肅省徽縣楊家山鉛鋅多金屬礦床水文地質條件淺談[M].甘肅冶金,2012,34(5):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