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宜
(湖北永業地礦評估咨詢有限公司,湖北 武漢 430061)
該異常區位于黑牛嶺南西側、平頂山西北側一帶,呈近東西向展布,為北寬南窄的不規則四邊形。
異常區處于古新世-始新世斷陷盆地內,出露地層主要有古新世—始新世沱沱河組(E1-2t)。各元素的含量分布見地化剖面分析結果表。

表1 沱沱河地區1號線地化剖面元素異常參數統計表
將地化剖面上10個元素剔除前的變化系數值(Cv)大小分為均勻分布(CV<0.3)、中等起伏(0.3<CV<0.6)、較大起伏(0.6<CV<1.2)、很大起伏(1.2<CV<2.4)、極大起伏(CV>2.4)。
(1)中等起伏型(0.3<CV<0.6):有Pb、Zn、Bi、Cu,在區域分布中含量起伏略大,數據仍以正態或近似正態分布,局部有一定的后期改造作用。
(2)較大起伏型(0.6<CV<1.2):有Au、W、As、Cr,它們在區域分布中含量起伏較大,數據為非正態分布,能夠形成一定異常,在構造有利部位有一定的礦化作用。
(3)很大起伏型(1.2<CV<2.4):有Ag、Sb,反映元素在不同的構造環境中呈明顯的富集特征。
該異常區位于金草灘沙水溝南西側,呈近北西—南東向展布,為北西寬南東窄的不規則四邊形,區內出露地層主要有石炭—二疊系西金烏蘭構造混雜巖帶。
異常區內主干構造屬近南北向擠壓帶,以斷裂構造為主,形成了石炭—二疊系西金烏蘭群韌性剪切帶。區內中基性巖脈密集產出,控巖控礦斷裂充分發育,成礦地質條件有利,Au、Ag、Cr、Cu、W組合異常。各元素的含量分布見地化剖面分析結果表。

表2 沱沱河地區3號線地化剖面元素異常參數統計表
將地化剖面上10個元素剔除前的變化系數值(Cv)大小分為均勻分布(CV<0.3)、中等起伏(0.3<CV<0.6)、較大起伏(0.6<CV<1.2)、很大起伏(1.2<CV<2.4)、極大起伏(CV>2.4)。
(1)均勻分布型(CV<0.3):Cu,說明其基本不受后期地質地球化學作用的元素。
(2)中等起伏型(0.3<CV<0.6):有Pb、Zn、Sb、Bi,在區域分布中含量起伏略大,數據仍以正態或近似正態分布,局部有一定的后期改造作用。
(3)較大起伏型(0.6<CV<1.2):有Au,Ag,As,它們在區域分布中含量起伏較大,數據為非正態分布,能夠形成一定異常,在構造有利部位有一定的礦化作用。
(4)很大起伏型(1.2<CV<2.4):Cr,反映元素在不同的構造環境中呈明顯的富集特征。
(5)極大起伏型(CV>2.4):W,反映鎢元素在多次地質地球化學作用中呈強烈的遷移富集特征。
以上異常區整體控制程度較低,成礦地質條件有利,找礦潛力較大,可望在Au、Ag、Cr、Cu、W礦勘查中取得突破。
參考文獻
[1]徐文藝,張德全.2002.東昆侖-柴北緣地區金礦資源多元信息定位預測.礦床地質,21(增刊):1217-1220.
[2]潘彤,孫豐月.2003,《青海東昆侖肯德可克鈷鉍金礦床成礦特征及找礦方向》.地質與勘探,第39卷第1期.
[3]青海省地球化學勘查技術研究院,1997-1999,1∶20萬《青海省柴西緣地球化學圖說明書》.青海省地質礦產局.
[4]潘彤,馬梅生,康祥瑞.2001,《東昆侖肯德可克及外圍鈷多金屬礦找礦突破的啟示》.中國地質,第28卷第2期.
[5]錢壯志,胡正國,劉繼慶.2000,《東昆侖中帶金礦成礦地質特征》.西安工程學院學報,第22卷第2期.
[6]秦克章.1998,《陸相火山-斑巖Au、Ag、Pb、Zn、Cu礦床系統與VHMS礦床系統對比研究》.黃金科學技術,第6卷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