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桐 李寶華
圖1 金屬管道屏蔽原理圖
各類信號線常采用金屬屏蔽,當電纜的屏蔽層有良好的導電性,并兩端接地時,在金屬屏蔽層感應的電流會產生“中和”磁通。如圖1所示,屏蔽層磁場抵消雷電磁場,使屏蔽層內的磁通變化量接近0,這就達到了完全屏蔽的效果。
筆者曾經根據此原理以及以往的書籍、標準方法反復試驗,進行了多年防雷電電磁脈沖實踐與探索,但在實踐中發現,無論采用多么高質量的材料屏蔽、如何改善接地質量,都不起作用,曾經使用雙層屏蔽網的信號傳輸線,下大力氣改善接地效果,并通過多點接地以及等電位連接等方法防雷電電磁脈沖,可是,設備依舊被雷擊損壞。筆者通過十余年的實踐,對上述理論逐步有了不同看法。
雷電流脈沖波是連續的脈沖,其頻譜有多種頻率組成,可以找到頻率分布范圍,并找到能量最集中的區域。
圖2是國家標準和世界標準中雷電流標準波形圖,虛線是估計電流波形圖,T2的時間小于2 ms,估計電流i1和i2的幅度疊加后的輪廓與雷電流的前半部分輪廓基本相同,筆者認為,電流i1和i2就是該脈沖能量最大的電流頻率,其周期與T2相比可以大致確定i1和i2的大致頻率為1~2 kHz左右。
圖2 標準雷電流波形圖與估計電流波形
還可以把雷電流看作是周期為無窮大的周期性脈沖,利用傅立葉級數展開方法,將它分解成許多不同頻率的正弦分量,然后再看這些分量的幅值與頻率之間的關系,結果依然表明,其中雷電流主要能量分布在低頻部分。如果找到一些有針對性的抑制方法,就可以達到防雷目的。
從上述分析得知,雷電流主要能量集中區域在1 kHz左右,用一根兩端開路的信號線,使之處在頻率為1 kHz的強大外電流附近進行分析。此時,信號線處在強大的磁場中,無論信號線的長短如何,都會在信號線的外導體(屏蔽層)產生感生電動勢。當該信號線的長度可以與外電流頻率1/4波長相比或大于外電流頻率1/4λ波長時,在兩端開路的信號線上開始在產生感生電動勢的同時,產生感生電流。隨著外電流頻率的升高,會在每一個1/4λ波長長度的信號線的外導體(屏蔽層)上產生1/4個周期的電流(電壓)。隨著頻率的不斷升高,該電流的變化率也逐漸增大,所產生的感應磁場也逐漸增強,當該感應磁場的強度達到一定程度時,才有可能完全抵消原磁場。
在實際當中,雷電脈沖的能量主要集中的波長大于100 km,而使用的信號線最多也就幾十米,要遠遠小于雷電流的波長,根本不在一個數量級,更無法相互比較,而且在實際使用中信號線是兩端接地的,信號線本身形成環路,當有雷電感應時,在信號線的外導體還未產生感生足夠的電流時,信號線的內外導體兩端已經產生了感生電動勢,當信號線的外導體產生感生電流時內導體也會產生感生電流,該感生電流既是破壞電流,還沒有等外導體產生足夠的感應磁場來抵消外磁場時,設備就已經被該電流損壞了。
以50 Hz的普通變壓器為例,變壓器的次級電流是感應電流,它也產生感應磁場,該感應磁場也是對原磁場起到阻礙作用,但它的磁場對原磁場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更不能完全抵消原磁場變化的,該道理與雷電感應相類似。
可以做一個簡單的實驗,取一段5 cm左右的直導線,放在家用微波爐中加熱10~30 s后取出(有時會產生火花),發現直導線被加熱了,說明在直導線中有較大的電流流過,原因就是導線的長度與微波的1/4波長度接近,或者比微波的波長還要長。
綜上所述,原有理論只適用于頻率較高的頻段,不適用于頻率較低的頻段,而雷電流的主要能量集中在低頻部分,原有理論存在明顯不足。當頻率低時起主導作用的應是磁場,當頻率高時起主導作用的應是電場,所以,在防雷電感應時主要還是防磁場。
圖3 信號線磁場屏蔽原理圖
圖3是信號線磁場屏蔽原理圖,由于信號傳輸線的外導體就是屏蔽層,一般都是鋁鎂合金或銅質或材料制成,其磁導率小于真空磁導率,對恒定磁場沒有屏蔽作用,而且對頻率低的電磁場屏蔽效果有限。只是對高頻(高頻信號1/4波長小于信號線的長度)電磁場有屏蔽作用,而從雷電流的頻譜分析結果是,雷電的主要能量集中在低頻頻段內,這種屏蔽層的屏蔽能力是有限,不能很好地達到屏蔽目的。鐵管的磁導率較高、價格低廉,而且容易找到,采用鐵管屏蔽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如圖3所示,屏蔽層的厚度、材質的磁導率與屏蔽效果有很大關系。
基于以上分析,鐵管兩端接地與否,對信號系統防雷效果沒有影響,那么等電位連接在此也就不起作用了,筆者經歷的事實也是如此,同時,筆者也做過相關的實驗,實驗結果證明等電位連接在此不起作用。
圖4 雷電感應能量吸收器結構圖
信號線芯線產生的破壞電流既然是通過雷電磁感應產生的,也具有很強的變化率,根據這一思路制作了雷電感應能量吸收器,并獲國家專利(專利號:20120476546.0)。圖4是雷電感應能量吸收器結構圖,該雷電感應能量吸收器不但對雷電感應能量有吸收功能,還可對雷電流的高頻部分有抑制、緩沖和濾波作用。
在剛開始進行防雷時,經將兩個5 V的穩壓二極管反向串接,然后并聯到音頻線的芯線與地之間,用于限制音頻線的芯線與地之間的最高電壓不會超過5.6 V,使用幾年后發現,雖然有一定的保護作用,但由于雷電流過于強大,經常將接上去的穩壓二極管擊壞。類似的產品市場上比較多,但都有一個無法克服的缺點,就是會在線路中形成分布電容和分布電感,會對傳輸信號產生影響。
在防雷電的電磁脈沖(雷電感應)時,應分析了解雷電破壞的機理,掌握其特有規律,然后找出相應解決辦法,筆者認為,除屏蔽、濾波外,還應包括變壓器隔離(電源系統),能量吸收等技術。
參考文獻:
[1]潘忠林.現代防雷技術與工程[M].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