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燕
(崇州市人民醫院神經外科,四川 成都 611230)
高血壓腦出血是由于患者發生顱內高壓使其腦血管破裂出血所致。該病患者的死亡率和殘疾率均較高。該病患者常可發生運動功能障礙,若治療不當可導致其發生關節畸形及肌肉萎縮。該病患者若病情嚴重可喪失日常生活能力,對其生活質量造成嚴重不良影響[1]。有臨床研究資料顯示,對接受手術治療的高血壓腦出血患者進行術后早期康復護理的效果很好,可促進其康復。為此,筆者對2016年1月至2016年8月期間崇州市人民醫院神經外科收治的86例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
選取2016年1月至2016年8月期間崇州市人民醫院神經外科收治的86例高血壓腦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這些研究對象平均分為對照組(n=43)和觀察組(n=43)。在對照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15例;其年齡為45~80歲,平均年齡為(63.8±3.5)歲。在觀察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7例;其年齡為47~82歲,平均年齡為(65.2±3.8)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為對照組患者在術后進行常規護理,內容包括: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密切監測,對其進行健康教育、飲食護理、用藥指導及出院指導等。為觀察組患者在術后進行早期康復護理。具體的方法為:1)為患者進行肢體康復訓練。(1)在患者手術后的第2~3天,護理人員協助其保持正確的臥位,擺放其患肢至功能位。護理人員根據患者的身體情況指導患者活動肩肘關節,動作幅度不應過大。護理人員協助患者伸展肘關節,并向上張開手掌,彎曲其踝關節,避免其足部出現內翻或者下垂。護理人員需經常與患者握手來提高其癱瘓肌肉的張力,并應協助其進行橋式運動[2]。患者長時間處于仰臥位會導致其發生緊張性頸反射和緊張性迷路反射,因此要適當減少患者保持仰臥位的時間。(2)在手術后的第5~7天,若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穩定,護理人員可為其進行肌肉按摩,每次按摩的時間為30分鐘,每天按摩2~3次。護理人員對患者從健側開始至患側進行關節的擠壓,擠壓的部位由大關節到小關節,開始時每次擠壓的時間為5~10分鐘,若患者未出現不適感,可適當地延長進行關節擠壓的時間。協助患者進行翻身訓練及起坐訓練。進行翻身訓練的方法為:指導患者借助健側肢體擺動的慣性帶動其身體進行翻身。進行起坐訓練的方法為:協助患者坐在床上并保持其上身的直立狀態,將軟枕墊于其身后,協助其屈曲髖關節,屈曲角度為90度[3]。在其肢體功能恢復后對其進行起立訓練和平衡訓練。在此過程中,護理人員需密切監測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2)為患者進行心理護理[4]。護理人員要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及時對其出現的負面情緒進行疏導。護理人員應耐心地為患者講解疾病的發生因素及發展過程,對其產生的疑問進行耐心的解答,與其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告知其以往該病患者治愈成功的病例,樹立其戰勝疾病的信心。
觀察兩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的評分、FMA評分、MBI評分及對護理的滿意度。1)用神經功能缺損評分評估其神經功能的缺損程度,評分越低表示其神經功能越好。2)用MBI(日常生活能力)評分評估其日常生活的能力,評分越高表示其日常生活能力越好。3)用FMA(運功功能)評分評估肢體功能,評分越高表示其肢體功能越好。4)我院使用問卷調查的方式調查兩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將調查結果分為非常滿意、滿意及不滿意。
本次研究中的數據均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接受護理前,對照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為(18.65±1.46)分,觀察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為(18.28±1.51)分,兩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相比,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t=1.1551,P>0.05)。接受護理后,對照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為(14.13±0.92)分,觀察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的評分為(8.21±1.03)分,觀察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的評分低于對照組患者(t=28.1090,P <0.05)。
接受護理前,兩組患者的FMA評分及MBI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接受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FMA評分及MBI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1。
表1 接受護理前后兩組患者FMA評分及MBI評分的比較(分,±s)

表1 接受護理前后兩組患者FMA評分及MBI評分的比較(分,±s)
組別 例數 FMA評分 MBI評分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 43 16.58±2.16 50.18±3.84 30.36±6.27 74.36±4.25對照組 43 17.48±2.27 34.37±2.63 28.69±5.55 60.49±3.48 t值 1.8834 22.2746 1.3078 16.5577 P值 >0.05 <0.05 >0.05 <0.05
接受護理后,觀察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率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2。

表2 接受護理后兩組患者對護理滿意率的比較[n(%)]
據統計,近年來我國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逐年上升。在腦血管疾病中,高血壓腦出血的致死率及致殘率為最高。目前,臨床上對該病患者進行治療的效果并不理想,治療后患者多伴有運動功能障礙[5]。因大腦具有可塑性,對患者進行早期康復訓練可調動其受損腦組織內殘余的健康細胞發揮代償作用,促進其患處腦組織的重構,恢復其受損神經系統的功能,提高其肢體的平衡能力。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接受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的評分低于對照組患者。其FMA評分、MBI評分及對護理的滿意率均高于對照組患者。綜上所述,對接受手術治療的高血壓腦出血患者進行術后早期康復護理的效果顯著,可促進其肢體功能的恢復,提高其對護理的滿意度。
參考文獻
[1]黃羽. 高血壓腦出血行微創碎吸術療效分析[J]. 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 2015(14):73-74.
[2]陳才奮. 綜合康復訓練對腦出血術后恢復期患者康復質量的影響[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 2014(9):57-58.
[3]王巍,劉亞平,牛運祺,等.高血壓腦出血術后綜合護理措施及早期康復護理體會[J].中國傷殘醫學,2015(7):161-162.
[4]汪發文. 康復鍛煉與心理治療對腦出血患者術后恢復的效果探究[J].中外醫療, 2013, 32(13):130-130.
[5]張莉華. 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的術后護理[J]. 常州實用醫學,2014(4):270-271.
[6]蔡蓓琳. 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影響[J].中華現代護理學雜志, 2011(9):693-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