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繼剛,蔡顯斌
(貴州省息烽縣人民醫院,貴州 貴陽 551100)
胃結腸息肉是臨床上的常見病[1]。胃結腸息肉是一種由慢性黏膜炎癥引起的局部黏膜增生性肥厚而形成的黏膜隆起樣病變。該病主要發生在患者胃結腸的位置。胃結腸系膜上皮病變是導致胃結腸息肉的主要原因。該病在組織學中屬于非腫瘤性病變的范疇。以往,臨床上對胃結腸息肉患者常用開腹切除術進行治療,但效果并不理想。為了進一步探討對胃結腸息肉患者進行手術治療的有效方法,筆者對貴州省息烽縣人民醫院收治的82例胃結腸息肉患者分別使用開腹切除術和胃腸鏡下電凝切除術進行治療,其中進行胃腸鏡下電凝切除術的41例患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 資料與方法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間貴州省息烽縣人民醫院收治的82例胃結腸息肉患者。將這82例患者隨機平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在對照組的41例患者中,有男性23例,女性18例;其平均年齡為(45.29±6.51)歲。在觀察組的41例患者中,有男性21例,女性20例;其平均年齡為(46.17±5.11)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為對照組患者使用開腹切除術進行治療。具體的方法是:1)讓患者取平臥位。2)對患者進行硬膜外麻醉。3)在患者的下腹部做一個手術切口,探查其息肉的位置和大小。4)固定患者的息肉后,沿著縱行的方向切開其腸壁,然后不斷地擠壓息肉,將息肉擠出后切除。5)用結扎縫合法縫合患者的手術切口。為觀察組患者使用胃腸鏡下電凝切除術進行治療。具體的方法是:1)術前,對患者進行灌腸處理。2)讓患者取左側臥位。3)對患者進行硬膜外麻醉。4)為患者插入胃腸鏡,然后通過胃腸鏡觀察并確定其息肉的位置、大小和形態。5)通過內鏡吸凈患者息肉表面的黏液及息肉周圍的液體。6)通過內鏡的活檢口緩慢插入高頻電金屬套圈器。7)在患者息肉的基蒂位置固定息肉,然后使用鈦夾夾定其息肉的蒂根部,待其息肉的顏色變為紫色時,通電切除其息肉。對帶蒂的息肉,可先用套圈器套住患者息肉的基底部,然后收緊套圈器并稍微提起,邊電凝邊切割息肉。對寬蒂息肉或無蒂息肉,先用套圈器抵住患者的息肉后往上推移至基底部,以使息肉隆起形成假蒂,再用活檢鉗提起其息肉邊電凝邊切除[2]。8)對創面出血明顯的患者,需使用去甲腎上腺素冰水噴灑其創面,以免影響手術操作。對較大的息肉,可采用分片切割的方式將其切除。術后,對兩組患者的生命體征和其他相關指標進行密切的監測,并對其進行飲食指導。
1)痊愈:經過治療,患者的臨床癥狀消失,其創面愈合良好。2)顯效:經過治療,患者的臨床癥狀明顯改善,其創面愈合良好。3)有效:經過治療,患者的臨床癥狀有所改善,其創面愈合較慢。4)無效:經過治療,患者的臨床癥狀沒有變化,其創面未愈合。顯效率=(痊愈例數+顯效例數)/總例數×100%。
將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錄入到SPSS16.0軟件中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經過治療,對照組患者治療的顯效率為70.73%,觀察組患者治療的顯效率為92.68%。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治療的顯效率更高(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的比較
胃腸道息肉不僅會引起消化道出血,嚴重時還會引起癌變。腺瘤性胃腸道息肉是由密集的、排列十分擁擠的、增生旺盛的腺體組成,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典型增生情況。與增生性胃腸道息肉相比,腺瘤性胃腸道息肉的危害性更大,因此此種息肉又被稱之為“癌前病變”。 相關的研究表明,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胃腸道息肉,是控制息肉發生癌變的關鍵。因此, 40歲以上的人群一旦出現腹痛、腹部不適、惡心、黑便等癥狀,需及時進行胃腸鏡檢查;對發現胃腸道息肉的患者應盡早對其進行手術治療,以防止其息肉發生癌變。以往,臨床上對胃腸道息肉患者主要是進行手術治療。但是,使用傳統的開腹切除術對胃腸道息肉患者進行治療的效果并不理想。近年來,隨著電子內鏡在臨床上的廣泛應用,胃腸鏡下電凝切除術被廣泛地應用于胃腸道息肉的治療中。楊興暢[3]的研究表明,對胃腸道息肉患者進行胃腸鏡下電凝切除術的效果顯著,可明顯提高其治療效果,且安全性較高。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經過治療,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的顯效率更高。這說明,用胃腸鏡下電凝切除術治療胃結腸息肉的效果顯著。
參考文獻
[1]周立東.胃腸鏡下電凝切除治療胃結腸息肉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農村衛生,2017(3):56-57.
[2]史征梅.探討胃腸鏡下電凝切除治療胃結腸息肉的臨床療效[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5):158-159.
[3]楊興暢.胃腸鏡下電凝切除治療胃結腸息肉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分析[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6,1(1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