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燕
(重慶市石柱縣中醫院,重慶 409199)
真菌性角膜潰瘍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一種感染性角膜病變。此病的致盲率極高。真菌性角膜潰瘍患者可出現眼部疼痛、流淚、畏光等眼部刺激癥狀[1]。以往臨床上常單用抗真菌藥氟康唑治療真菌性角膜潰瘍,但效果不夠理想。有研究資料顯示,用氟康唑聯合結膜瓣移蓋術治療真菌性角膜潰瘍的臨床效果較好[2]。為了進一步探究用氟康唑聯合結膜瓣移蓋術治療真菌性角膜潰瘍的臨床效果,筆者對重慶市石柱縣中醫院收治的200例真菌性角膜潰瘍患者進行了以下研究。
擇取重慶市石柱縣中醫院在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間收治的200例真菌性角膜潰瘍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選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并自愿參與本研究。將這些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每組各100例患者。對照組患者中有男性51例,女性49例;其年齡在38歲至75歲之間,平均年齡(45.62±4.21)歲。治療組患者中有男性48例,女性52例;其年齡在35歲至78歲之間,平均年齡(47.62±4.23)歲。兩組研究對象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為對照組患者采用氟康唑進行治療。治療方法是:1)協助患者取仰臥位,對其眼部進行麻醉。使用開瞼器對其進行開瞼,然后根據其實際情況使用無菌圓刀片對其病灶進行清理,1~3次/周。完成清理后,使用氟康唑注射液和生理鹽水對病灶進行沖洗。2)使用氟康唑滴眼液對患者進行滴眼,1次/2 h,連續用藥3 d。為治療組患者聯用氟康唑和結膜瓣移蓋術進行治療。治療方法是:對患者的病灶進行清理的方法與對照組相同。完成病灶清理后,在患者眼部上方球結膜近穹窿處做一個弧形切口,對其球結膜進行分離(分離的范圍應超過角膜緣8 mm)。
根據病灶的大小及具體位置選用單側結締法或雙側結締法進行結膜瓣移蓋。完成移蓋后,使用10-0號尼龍線對結膜瓣進行縫合,然后對術區進行消毒和包扎。在術后,為患者靜脈注射100 mg的氟康唑注射液和250 ml的生理鹽水,1次/d,連續用藥3 d;在患者的球結膜下方注射0.5 ml的氟康唑注射液,1次/d,連續用藥3 d。從術后第4 d開始,為患者使用氟康唑滴眼液滴眼,1次/2 h,連續用藥3 d。在術后3~4周,根據患者病情的恢復情況對其進行拆線。
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對本文中的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治療后,治療組患者視力的優良率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比較

表2 治療后兩組患者視力的比較
在治療期間,治療組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的比較
真菌性角膜潰瘍患者若未能及時接受有效的治療,可出現視力下降的情況,嚴重者甚至會失明,從而可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3]。氟康唑是臨床上常用的抗真菌藥。有研究表明[4],單用氟康唑治療真菌性角膜潰瘍的效果欠佳。本研究的結果顯示,治療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及治療后其視力的優良率均高于對照組患者。在治療期間,治療組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患者。
綜上所述,用氟康唑聯合結膜瓣移蓋術治療真菌性角膜潰瘍的臨床效果顯著,能夠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視力,且安全性較高。
參考文獻
[1]魯江, 劉云, 霍昭. 氟康唑聯合結膜移蓋治療真菌性角膜潰瘍的療效及其安全性分析[J]. 廣西醫科大學學報, 2017, 34(8):1234-1236.
[2]李正平, 陳萍, 張露文,等. 那他霉素聯合氟康唑治療外傷后真菌性角膜炎的療效觀察[J]. 現代藥物與臨床, 2016, 31(7):1079-1083.
[3]劉衛衛, 翟華蕾, 程鈞,等. 角膜潰瘍清創聯合結膜瓣遮蓋術治療感染性角膜潰瘍的臨床療效[J]. 中華眼視光學與視覺科學雜志, 2016, 18(2):115-120.
[4]李娟, 王衛華, 謝慧. 自體結膜瓣移植手術治療重癥真菌性角膜潰瘍的臨床價值[J]. 國際眼科雜志, 2016, 16(11):2115-2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