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淵,李春山
(四川省廣元市第一人民醫院普外科,四川 廣元 628017)
直腸癌是臨床上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該病可分為高位直腸癌、中位直腸癌和低位直腸癌三種類型。其中,低位直腸癌是指發生在直腸下1/3段的直腸癌。過去,臨床上常采用開腹全直腸系膜切除術對低位直腸癌患者進行治療,其療效已獲得臨床上的認可[1]。但老年性低位直腸癌患者因身體機能逐漸衰退、對手術的耐受性較差,且合并有多種疾病,故采用開腹全直腸系膜切除術對其進行治療,易導致其出現多種并發癥,這使許多老年性低位直腸癌患者難以接受。近年來,腹腔鏡全直腸系膜切除術因具有諸多優點,受到老年性低位直腸癌患者的一致好評[2]。為了進一步探討用腹腔鏡全直腸系膜切除術治療老年性低位直腸癌的效果,筆者對四川省廣元市第一人民醫院近幾年收治的130例老年性低位直腸癌患者進行了以下研究。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2015年2月至17年8月期間四川省廣元市第一人民醫院收治的130例老年性低位直腸癌患者。這些患者的納入標準是:1)經病理活檢被確診患有老年性低位直腸癌。2)在接受手術前,其肛門括約肌的功能良好。3)未患有可影響手術和麻醉耐受力的嚴重合并癥。4)年齡>60周歲。將這些患者平均分為開腹組(n=65)和微創組(n=65)。在開腹組患者中,男性患者與女性患者分別有37例和28例,其平均年齡為(71.32±9.08)歲。他們中,有直腸高分化腺癌患者13例,有直腸中分化腺癌患者32例,有直腸低分化腺癌患者20例。其中,Dukes分期(結腸癌的病理分期)為A期的患者有19例,為B期的患者有35例,為C期的患者有11例。在微創組患者中,男性患者與女性患者分別有34例和31例,其平均年齡為(70.30±9.21)歲。他們中,有直腸高分化腺癌患者15例,有直腸中分化腺癌患者33例,有直腸低分化腺癌患者17例。其中,Dukes分期為A期的患者有17例,為B期的患者有35例,為C期的患者有13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為開腹組患者采用開腹全直腸系膜切除術進行治療。具體的方法是:1)協助患者取頭低足高位,并對其進行全身麻醉。2)在患者下腹部正中做手術切口,并對其病灶進行探查。3)游離并結扎其腸系膜下動脈,對其病灶周圍的淋巴結進行清掃。4)在直視下對直腸進行銳性分離。然后,用絲線對結腸近端預切斷處進行縫合處理。5)切除患者發生病變的腸管,并對其腸管的斷端進行吻合處理。6)在完成上述操作后,用生理鹽水和5-Fu沖洗患者的腹腔和創面,并為其留置引流管。最后,對患者的手術切口進行縫合。為微創組患者采用腹腔鏡全直腸系膜切除術進行治療。具體的方法是:1)協助患者取頭低足高位,并對其進行全身麻醉。2)為患者建立靜脈通道,并對其進行氣管插管。3)采用四孔法分別于患者腹部麥氏點的左側和右側、臍部及右側腹做操作孔。然后,通過操作孔為患者建立人工氣腹,并將腹腔鏡置入其腹中。4)在腹腔鏡的引導下,對患者的腹腔和盆腔進行探查。找到發生癌變的結腸,并分離其腸系膜后,用電凝法封閉癌變結腸的兩端并將其切除。5)對腸系膜下血管周圍的脂肪組織和淋巴結進行清掃,并使用吻合器將結腸的兩個殘斷吻合在一起。6)在完成上述操作后,用生理鹽水和5-Fu沖洗患者的腹腔和創面,并為其留置引流管。最后,對患者的手術切口進行縫合。
1)觀察兩組患者術中及術后的相關指標(包括手術的時間、術中的出血量、術畢至離床活動的時間、術畢至胃腸道功能恢復正常的時間和住院的時間)。2)手術結束后,觀察兩組患者發生肺部感染、吻合口瘺、腸梗阻等并發癥的情況。3)手術結束后,我院對這兩組患者均進行了長期的跟蹤隨訪,進而觀察并記錄其腫瘤局部復發的情況。
本次研究的數據均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手術的時間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微創組患者術中的出血量明顯少于開腹組患者,其術畢至離床活動的時間、術畢至胃腸道功能恢復正常的時間和住院的時間均明顯短于開腹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經治療,開腹組患者并發癥的總發生率為20.00 %(13/65),經術后隨訪得知該組患者腫瘤的局部復發率為10.77 %(7/65)。微創組患者并發癥的總發生率為10.77 %(7/65),經術后隨訪得知該組患者腫瘤的局部復發率為9.23%(6/65)。兩組患者腫瘤的局部復發率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微創組患者并發癥的總發生率明顯低于開腹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術中及術后相關指標的比較 (±s)

表1 兩組患者術中及術后相關指標的比較 (±s)
與開腹組比較,*P<0.05。
組別 手術的平均時間(min) 術中平均的出血量(ml)術畢至離床活動的平均時間(d) 術畢至胃腸道功能恢復正常的平均時間(d) 住院的平均時間(d)開腹組(n=65) 253.13±25.60 283.74±51.22 5.16±0.97 6.43±1.72 15.67±3.48微創組(n=65) 260.73±34.66* 153.27±21.09* 2.43±0.42* 2.85±0.68* 7.28±1.50*

表2 接受治療后兩組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和病情復發率的對比
近年來,腹腔鏡手術因具有創傷小、患者術后恢復快、對患者的腹腔和機體的內環境干擾輕等優點,被廣泛應用于臨床治療中[3]。與采用傳統的開腹手術相比,采用腹腔鏡全直腸系膜切除術治療低位直腸癌具有以下優點:1)在腹腔鏡的引導下,施術者能更精準地辨認重要血管和神經的解剖結構,這有利于對盆筋膜臟壁層之間的疏松結締組織的間隙進行判斷,使手術路徑的選擇更為準確;2)可減少施術者對腫瘤的觸摸、擠壓,以致于使腫瘤細胞向周圍脫落,發生“種植”的情況,進而可降低腫瘤細胞發生擴散的概率;3)術中應用超聲刀進行止血,使止血的效果更加徹底;4)腹腔鏡可到達狹窄的小骨盆,其鏡頭還具有30度視角,這不僅能放大手術的視野,還能消除術野盲區[4-5]。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兩組患者手術的時間和腫瘤的局部復發率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微創組患者術中的出血量明顯少于開腹組患者,其術畢至離床活動的時間、術畢至胃腸道功能恢復正常的時間和住院的時間均明顯短于開腹組患者,其并發癥的總發生率明顯低于開腹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一研究結果與直腸癌手術成功的判定標準相符合[6]。
綜上所述,為老年性低位直腸癌患者采用開腹全直腸系膜切除術和腹腔鏡全直腸系膜切除術進行治療均可獲得很好的療效。但與采用開腹全直腸系膜切除術相比,采用腹腔鏡全直腸系膜切除術治療老年性低位直腸癌具有術中的出血量更少、患者術后恢復的速度快、并發癥的發生率低等優點。
參考文獻
[1]中國抗癌協會結直腸癌專業委員會,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結直腸肛門外科學組,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腹腔鏡外科學組. 中下段直腸癌外科治療指南(2006版)[J]. 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07,10(1):1-7.
[2]何程祖.全直腸系膜切除術治療老年中低位直腸癌臨床療效[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2):2490-2491.
[3]徐宗斌,池畔.腹腔鏡與開腹低位直腸癌保肛手術預后對比分析[J].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2012,19(6):600-603.
[4]Denoya P,Wang H,Sands D,et al. Short-term outcomes of l aparoscopic 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 following neoadjuvant chemoradiotherapy[J].Surg Endosc,2010,24(4):933-938.
[5]唐悅鋒,廖健,朱衛東,等.腹腔鏡下全直腸系膜切除術治療中、低位直腸癌[J].中國內鏡雜志,2010,16(1):25-28.
[6]Enker WE. 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he new golden standard of surg ery for rectal cancer[J].Ann Med,1997,29(2):127-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