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 勇,陳 煬,陳榮梅,林遠洪,葉 嶺,曾筱曉
(簡陽市人民醫(yī)院腫瘤科,四川 簡陽 641400)
乳腺癌是指發(fā)生在乳腺上皮組織中的惡性腫瘤。近年來,乳腺癌已經(jīng)成為全球女性最為關注的惡性腫瘤[1]。局部晚期http://www.haodf.com/jibing/ruxianai.htm乳腺癌是指病理分期為Ⅲ期的乳腺癌[2]。手術是臨床上治療局部晚期乳腺癌的常用方法。有研究表明,對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進行術后放化療,可明顯降低其病情的復發(fā)率和癌細胞的轉移率[3]。術后序貫放化療是目前臨床上治療局部晚期乳腺癌最常用放化療方式。但是,有學者提出,對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進行術后同步放化療,不僅可起到與術后序貫放化療相同的療效,還能夠縮短其整體治療的周期。為了進一步證實此療法的有效性,筆者對簡陽市人民醫(yī)院腫瘤科收治的部分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進行術后同步放化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間簡陽市人民醫(yī)院腫瘤科收治的152例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本次研究對象的納入標準是:1)術后病理分期為T3或T4N(+)期的患者。2)無放化療治療史的患者。3)KPSP評分(乳腺癌病理形態(tài)學評分)>60分的患者。4)無心、肝、腎及造血功能障礙的患者。5)血常規(guī)檢查結果正常的患者。6)無放化療禁忌證的患者。7)患者對本研究的內(nèi)容均知情同意,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其排除標準是:1)合并有其他部位原發(fā)惡性腫瘤的患者。2)處于哺乳期或妊娠期的女性患者。3)合并有高血壓、糖尿病及內(nèi)分泌疾病的患者。4)有精神疾病或意識障礙的患者。這152例患者均為女性。將這152例患者隨機平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患者的年齡為27~67歲,平均年齡為(47.1±5.5)歲;其中有25例患者采用乳腺癌根治術進行治療,有51例患者采用改良的乳腺癌根治術進行治療;其中有42例患者已絕經(jīng)。觀察組患者的年齡為28~66歲,平均年齡為(46.7±5.7)歲;其中有26例患者采用乳腺癌根治術進行治療,有50例患者采用改良的乳腺癌根治術進行治療;其中有40例患者已絕經(jīng)。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手術及術后放化療。兩組患者均從術后的3周內(nèi)開始進行化療。對照組患者先進行化療,在化療結束后的第1周至第3周開始進行放療。觀察組患者在接受化療的同時接受放療。為兩組患者均采用TAC方案進行化療,具體的方法是:每3周為1個治療周期。在每個治療周期的第一天用500 mg/m2的環(huán)磷酰胺、75 mg/m2的多西他賽及50 mg/m2的吡柔比星對患者進行靜脈滴注。共治療6個周期。對兩組患者進行放療的方案是:1)對患者的胸壁野采用6MV-X射線進行強調(diào)放療(IMRT),照射的總劑量為50 Gy,2 Gy/次,共放療25次,在5周內(nèi)完成全部放療。2)對患者的鎖骨上野采用6MV-X射線進行單野照射,照射的總劑量為50 Gy,2 Gy/次,共放療25次,在5周完成全部放療。
觀察兩組患者術后治療的總時間及其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情況。在每次進行放化療前后,對患者均進行血常規(guī)檢測、肝腎功能檢測和心電圖檢查,然后按照美國國立癌癥研究院(NCI)提出的藥物不良反應評價標準(NCI-CTC,3.0版)對其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情況進行評價。按照由輕到重將患者發(fā)生的不良反應分為0級~Ⅳ級。
將本次研究中的數(shù)據(jù)錄入到SPSS22.0軟件中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對照組患者進行術后治療的總時間為24~28周,平均時間為(26.3±1.4)周。觀察組患者進行術后治療的總時間為18~21周,平均時間為(19.5±1.5)周。觀察組患者術后治療的總時間短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及嚴重程度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些患者的不良反應經(jīng)對癥處理后,均明顯改善,未中斷治療。詳見表1和續(xù)表1。

表1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的比較[n(%)]

續(xù)表1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的比較[n(%)]
乳腺癌是臨床上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近年來,乳腺癌的發(fā)病率排在全球女性惡性腫瘤發(fā)病率的第一位,已經(jīng)成為危害社會的重大公共衛(wèi)生問題。相關的調(diào)查結果顯示,我國乳腺癌發(fā)病率增長的速度比乳腺癌高發(fā)國家乳腺癌發(fā)病率增長的速度高1%~2%[4]。遺傳因素、生活方式不健康、未育、未婚、晚育、未哺乳、精神壓力過大、患有乳腺良性疾病、絕經(jīng)期延遲、月經(jīng)初潮的時間過早等均是女性罹患乳腺癌的因素[5]。大量的臨床數(shù)據(jù)顯示,年齡為0~24歲的女性患者乳腺癌的比率較低,從25歲后女性患者乳腺癌的比率開始增高,在50~54歲時女性患者乳腺癌的比率達到高峰,從55歲以后女性患者乳腺癌的比率則開始下降。隨著臨床上對乳腺癌生物學研究的不斷深入,對乳腺癌患者進行局部治療與全身治療并重的模式已經(jīng)得到了臨床上廣泛的認可。臨床醫(yī)生可根據(jù)乳腺癌患者的腫瘤分期及其身體狀況,酌情為其采用手術、放療、化療、內(nèi)分泌治療、生物靶向治療及中醫(yī)藥輔助治療等方法進行綜合治療[6]。臨床上對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進行術后放化療的主要目的是:殺滅或抑制其未發(fā)現(xiàn)的微小轉移病灶,提高其治療效果及生存率。對乳腺癌患者進行化療的方法分為三類,即術前新輔助化療、術后輔助化療和對復發(fā)轉移病灶進行解救化療。對乳腺癌患者進行放療的方法分為三類,即術前輔助放療、術后輔助放療和對晚期乳腺癌的姑息放療。術后必須接受放化療的乳腺癌患者包括:1)腫瘤的直徑>5 cm的患者。2)發(fā)生4個以上淋巴結轉移的患者。3)腫瘤侵犯至皮膚的患者。4)合并有廣泛的血管或淋巴管內(nèi)癌栓形成的患者。近年來,面對乳腺癌患者低齡化的趨勢,多數(shù)患者選擇保乳手術進行治療,而為了彌補保乳手術去除病灶不徹底的情況,其在術后必須接受放化療,以降低其病情的復發(fā)率及癌細胞的轉移率。以往,臨床上對進行手術的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常采用先化療再放療的序貫法進行治療。但是,部分學者認為,序貫放化療會延遲此類患者開始進行放療的時間,無法有效地控制其病情的發(fā)展,從而無法最大限度地降低其病情的復發(fā)率和癌細胞的轉移率[7]。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術后治療的總時間短于對照組患者;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及嚴重程度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此研究結果與陸穎等[8]的研究結論基本相符。這說明,對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進行術后同步放化療,能明顯縮短其整體治療的時間,且其耐受性良好。但是,部分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在進行術后同步放化療時,因心理上對不良反應不能適應,易中斷治療或放棄治療,從而導致其治療效果不理想。因此,在對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進行術后同步放化療前,應向患者及其家屬說明進行同步放化療的優(yōu)勢,以免其放棄治療。
參考文獻
[1]孫達統(tǒng),王琳,曾愛輝.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術后給予同步放化療的毒副反應耐受性研究[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6,25(26):2939-2941.
[2]付明娜,陸海軍.局部晚期乳腺癌術后同步放化療耐受性的臨床觀察[J].醫(yī)藥,2016(1):00207.
[3]楊慧,黃海欣,陸穎,等.局部晚期乳腺癌術后同步放化療耐受性的臨床觀察[J].腫瘤藥學,2015(4):288-292.
[4]陸穎,黃海欣,李桂生.局部晚期乳腺癌術后后程同步放化療及序貫治療的臨床對比研究[J].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14,21(11):854-857.
[5]胡明朝,占三輝.局部晚期乳腺癌術后后程同步放化療及序貫治療的臨床對比分析[J].黑龍江醫(yī)學,2017,41(1):52-53.
[6]陳潔.局部晚期乳腺癌術后同步放化療及序貫治療療效比較[J].蚌埠醫(yī)學院學報,2015,40(12):1693-1695.
[7]耿冬梅,張良明,隋洺驊.乳腺癌保乳術后同步放化療的臨床研究[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3(7):14-16.
[8]陸穎,黃海欣,李桂生,等.局部晚期乳腺癌改良根治術后兩種輔助放化療模式的療效與成本效果分析[J].現(xiàn)代腫瘤醫(yī)學,2017,25(2):209-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