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恒
(邛崍市醫療中心醫院,四川 成都 611500)
高血壓性腦出血是臨床上常見的腦血管疾病。該病具有發病突然、病情進展迅速及致死率高等特點。有調查數據顯示,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在發病后的1個月內其病死率高達35%[1]。過去,臨床上對該病患者主要是進行開顱血腫清除術,但效果一般。近年來,臨床上對該病患者進行開顱血腫清除術聯合去骨瓣減壓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本文中,筆者主要研究用開顱血腫清除術聯合去骨瓣減壓術治療高血壓性腦出血的效果及安全性。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期間邛崍市醫療中心醫院收治的98例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這98例患者的病情均符合臨床上關于高血壓性腦出血的診斷標準,均具有進行去骨瓣減壓術和開顱血腫清除術的指征。將這98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n=49)和觀察組(n=49)。在對照組患者中,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分別有26例和23例;其年齡為55~73歲,平均年齡為(65.04±4.76)歲;其入院時格拉斯哥昏迷評分(GCS評分)的均值為(5.31±1.06)分。在觀察組患者中,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分別有27例和22例;其年齡為56~74歲,平均年齡為(65.28±4.83)歲;其入院時GCS評分的均值為(5.34±1.08)分。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的比較
對觀察組患者進行開顱血腫清除術聯合去骨瓣減壓術,方法是:術前對患者進行腦CT檢查,明確其出血的具體部位。讓患者取仰臥位,使其頭部偏向健側,對其進行全身麻醉。在患者的顳額部做一個馬蹄形的切口(切口的前端位于其發際線中線的附近,切口的后端到達其頂結處),沿著切口將其皮瓣翻開,暴露其顱骨。咬除患者的顳骨,在其腦部開一個大小適當的骨窗。切開患者的硬腦膜,在顯微鏡的輔助下清除其顱內的血腫組織,在此過程中盡量避免對其腦血管造成損傷。在完成上述操作后,對其出血部位進行壓迫止血。然后升高患者的血壓,將其血壓保持在150 mmHg(收縮壓)/90 mmHg(舒張壓)左右。若患者未再次發生出血,則為其放置引流管,對其硬腦膜進行減張縫合,但不放回其骨瓣。對對照組患者進行開顱血腫清除術,方法是:術前對患者進行腦CT檢查,明確其出血的具體部位。讓患者取仰臥位,使其頭部偏向健側,對其進行全身麻醉。在患者的顳額部做一個弧形切口,沿著切口將其皮瓣翻開,暴露其顱骨。游離患者的骨瓣,向前下咬除其蝶骨嵴,分離其額葉與顳葉,充分暴露其島葉。用穿刺針對其島葉的無血管區進行穿刺(穿刺的深度為0.8 cm左右),一直穿刺至其血腫腔內。在看見穿刺孔內有陳舊性的血液流出后,切開其島葉,暴露其血腫腔。用吸引器將其血腫腔內的血腫組織抽吸干凈,用生理鹽水反復沖洗其血腫腔。待其血腫腔內出現新鮮的血液后,為其放置引流管,常規縫合其硬腦膜,放回其骨瓣。
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術后的死亡率及術后1周的GCS評分。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術后發生并發癥的情況[2]。
用SPSS17.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術后的死亡率為2.04%(1/49),對照組患者術后的死亡率為12.24%(6/49),二者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周,觀察組患者GCS評分的均值為(13.67±1.24)分,對照組患者GCS評分的均值為(10.53±1.37)分,二者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發生并發癥情況的比較
高血壓是臨床上常見的慢性病。高血壓性腦出血是高血壓患者最嚴重的并發癥。過去,臨床上主要采用開顱血腫清除術對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進行治療,但效果欠佳。近年來,臨床上用開顱血腫清除術聯合去骨瓣減壓術治療該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學者指出,對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進行開顱血腫清除術聯合去骨瓣減壓術,不僅能清除其顱內的血腫組織,還能有效地降低其顱內壓,保護其大腦的功能[3-4]。
本研究的結果證實,用開顱血腫清除術聯合去骨瓣減壓術治療高血壓性腦出血的效果顯著,能有效地降低其死亡率,改善其意識障礙,且其術后的并發癥較少,手術的安全性較高。
參考文獻
[1]孫國慶,付莛凱.去骨瓣減壓術應用于高血壓腦出血手術治療中的臨床療效探析[J].中國保健營養,2016,26(21):20-21.
[2]吳升祥,張磊,張國龍,等.探究去骨瓣減壓術應用于高血壓腦出血患者手術治療中的臨床療效[J].心理醫生,2016,22(19):92-93.
[3]王遵海.經顳去骨瓣減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腦疝的臨床分析[J].安徽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14(6):36-37.
[4]賈寶龍,柴琳.懸浮骨瓣加顳肌下減壓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臨床體會[J].甘肅醫藥,2017,36(5):384-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