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中國,彭 韜,羅品蘭,曾佑紅,孫桂蘭
(興義市人民醫院感染性疾病科,貴州 興義 562400)
艾滋病又叫免疫缺陷綜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此病的主要病原體是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此種病毒主要通過侵犯及破壞患者體內單核巨噬細胞等起核心作用的免疫細胞的功能,使其免疫功能下降,從而增加其發生各種機會性感染的幾率[1]。近年來,有研究指出,為艾滋病合并真菌感染患者使用伏立康唑進行治療的效果較好。為了驗證該療法的有效性,筆者對2016年1月至2017年8月期間在興義市人民醫院就診的60例艾滋病合并真菌感染患者進行了以下研究。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2016年1月至2017年8月期間在興義市人民醫院就診的60例艾滋病合并真菌感染患者。在這60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31例;其年齡在17~66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3.4±10.6)歲;其病程在0.1~8年之間,平均病程為(3.2±1.6)年。他們中,合并有單純性肺部真菌感染的患者有9例,合并有單純性口腔真菌感染的患者有6例,合并有肺部和口腔真菌感染的患者有20例,合并有肺部和腦膜真菌感染的患者有10例,合并有肺部和食管真菌感染的患者有7例,合并有口腔和消化道真菌感染的患者有8例。
本次研究中患者的納入標準是:1)其進行艾滋病抗體檢測的結果為陽性。2)具有明顯的真菌感染臨床癥狀,且其受感染的部位能夠檢測出相應的病原體。患者的排除標準是:1)在接受本次治療前,曾使用過其他抗真菌藥物進行治療。2)患有嚴重的肝、腎功能障礙性疾病。3)正處于妊娠期及哺乳期。
為這60例患者均使用伏立康唑進行治療。伏立康唑的用法是:1)在進行治療的第1個24小時,用6 mg/kg的伏立康唑對患者進行靜脈滴注,每12小時給藥1次。2)在治療24小時以后,用4 mg/kg的伏立康唑對患者進行靜脈滴注,每12小時給藥1次。需要注意的是,通過靜脈給藥進行治療的時間不宜超過6個月。對于出現不良反應的患者,可為其緩慢滴注3~5 mg的地塞米松,以減輕其不良反應的癥狀。另外,在患者用藥治療期間,臨床醫生可根據其具體病情,選擇性地讓其口服補鉀劑或進行靜脈補鉀,以免其發生低鉀血癥。
在患者接受治療期間,臨床醫生應密切觀察其各項臨床癥狀及生命體征的變化情況。每間隔3~5天讓患者進行1次血常規檢查、尿常規檢查、糞便常規檢查、肝腎功能檢查和血電解質檢查,每周讓患者進行1次心電圖檢查。
1)觀察這些患者的治療效果。⑴患者的臨床癥狀若完全消失或明顯好轉,其受感染的部位未再培養出致病真菌[3],則可判定其治療的效果為顯效。⑵患者的臨床癥狀若有所好轉,其受感染的部位未再培養出致病真菌[3],則可判定其治療的效果為有效。⑶患者的臨床癥狀若沒有改善或在加重,其受感染的部位仍然可以培養出致病真菌,則可判定其治療的效果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0 %。2)觀察這些患者在接受治療期間發生肝腎損害、白細胞減少、血紅蛋白減少、乏力、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不良反應的情況。
在這60例患者中,治療效果被評定為顯效的患者有24例,為有效的患者有30例,為無效的患者有6例,其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0.0 %(54/60)。
接受治療期間,在這60例患者中,有3例患者發生了肝腎損害,有4例患者發生了白細胞減少,有4例患者發生了血小板減少,有5例患者發生了乏力,有3例患者發生了惡心、嘔吐,有1例患者發生了腹痛、腹瀉,有3例患者發生了血紅蛋白減少,其不良反應的總發生率為38.3%(23/60)。對出現不良反應的患者進行相應的對癥治療后,其不良反應的癥狀均得到了明顯的緩解,并未影響其治療的效果。詳見表1。

表1 接受治療期間這60例患者發生不良反應的情況
艾滋病是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一種對人類健康危害極大的傳染病。此病的傳播途徑主要有血液傳播、性傳播和母嬰傳播等。由于艾滋病患者的免疫力會大幅度下降,因此其極易發生真菌感染。而艾滋病患者一旦發生真菌感染,就會嚴重威脅其生命安全。伏立康唑是一種唑類抗真菌藥,該藥可通過與敏感真菌細胞膜相結合,破壞細胞膜的通透性,起到對真菌的正常代謝進行破壞,并抑制其生長的作用[4]。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接受治療后,這60例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達到了90.0 %(54/60),其不良反應的總發生率為38.3 %(23/60)。對出現不良反應的患者實施相應的對癥治療后,其不良反應的癥狀均得到了明顯的緩解,并未影響其治療的效果。
綜上所述,為艾滋病合并真菌感染患者使用伏立康唑進行治療的效果較好,盡管其在用藥治療的過程中會發生不良反應,但經對癥治療后,其不良反應的癥狀均能夠得到有效的控制。
參考文獻
[1]房高麗,張羅,王成碩,等.艾滋病患者咽部潰瘍性病變特點分析[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4,49(2):125-130.
[2]王素枝,牛擁軍,張娟,等.肺部真菌感染中抗真菌藥物應用調查分析[J].中華肺部疾病雜志(電子版),2014,7(2):68-69.
[3]徐園紅,李青峰,劉應芬,等.成都市艾滋病患者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中華傳染病雜志,2016,34(10):609-612.
[4]張揚,王燈桂,李賜娟,等.艾滋病并發新型隱球菌性腦膜炎所致腦積水42例臨床分析[J].中外醫療,2016,35(31):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