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珺
(合肥市第二人民醫院,安徽 合肥 231000)
脆性糖尿病又被稱為不穩定型糖尿病。此病患者的病情極其不穩定,其血糖水平忽高忽低難以控制。實時動態血糖監測儀是一種新型血糖監測設備。使用此設備對脆性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水平進行監測,能夠持續、準確地反映其血糖水平的變化情況[1]。近年來,隨著實時動態血糖監測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完善,用實時動態血糖監測療法治療脆性糖尿病的方法在臨床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為了探究用實時動態血糖監測療法治療脆性糖尿病的效果,筆者對在合肥市第二人民醫院接受治療的92例脆性糖尿病患者進行了以下研究。
從2015年7月至2017月7月期間在合肥市第二人民醫院接受治療的脆性糖尿病患者中隨機抽選92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以隨機分組的方式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46例患者。對照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19例;其病程為1~18年,平均病程(5.1±0.6)年;其年齡為38~67歲,平均年齡(45.8±4.0)歲。觀察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1例;其病程為1~16年,平均病程(5.3±0.9)年;其年齡為35~68歲,平均年齡(45.2±4.6)歲。兩組研究對象的基線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在這兩組患者入院后,對其均進行有關糖尿病知識的健康宣教。根據患者的體重、病程、以往的血糖監測資料和以往胰島素的使用劑量為其制定胰島素輸注方案(輸注方式為皮下輸注)。胰島素輸注方案主要包括各時段輸注胰島素的基礎量和餐前輸注劑量兩部分(這兩部分各占胰島素輸注總量的50%)。在此基礎上,為觀察組患者采用實時動態血糖監測療法進行治療。治療方法是:在治療期間,使用實時動態血糖監測儀對患者血糖的水平進行全天候的監測。分別于每天的早六點、中午十一點、下午五點、晚十點記錄其血糖水平的數據,并將實時報警指標設置為其血糖的水平<3.9 mmol/L或>15.0 mmol/ L[2]。對于血糖水平過高或過低的患者,及時為其調整胰島素的用量,以維持其血糖水平的穩定。每天均對患者血糖水平圖譜的變化情況進行分析,找出其血糖水平波動與其運動量、進餐量及監測時段的關系。根據分析結果為患者調整胰島素輸注方案。為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療法進行治療。治療方法是:在三餐前、三餐后、每天晚十點和凌晨三點,使用手指血微量血糖儀對患者的血糖水平進行檢測,并根據檢測的結果為其調整胰島素的輸注方案。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的效果、血糖的水平和糖尿病并發癥的發生情況。
顯效:治療后,患者餐后2小時血糖、空腹血糖的水平恢復正常,且能夠保持穩定。有效:治療后,患者餐后2小時血糖、空腹血糖的水平明顯改善,且基本能夠保持穩定。無效:治療后,患者餐后2小時血糖、空腹血糖的水平未改善,且波動幅度較大[2]。
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處理本研究所得數據。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91.3%)高于對照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71.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的比較[n(%)]
治療前,兩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小時血糖的水平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小時血糖的水平均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血糖水平的比較(mmol/L,±s)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血糖水平的比較(mmol/L,±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時間 空腹血糖 餐后2小時血糖對照組 治療前 12.59±2.50 16.44±2.05治療后 8.43±1.20* 14.30±1.82*觀察組 治療前 12.06±2.13 16.83±2.19治療后 6.06±1.08*# 11.94±1.75*#
在治療期間,觀察組患者中有1例患者發生糖尿病并發癥,其糖尿病并發癥的發生率為2.2%;對照組患者中有7例患者發生糖尿病并發癥,其糖尿病并發癥的發生率為15.2%;觀察組患者糖尿病并發癥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患者(P <0.05)。
脆性糖尿病又被稱為不穩定型糖尿病。此病患者的病情極其不穩定,其血糖水平忽高忽低難以控制。不當的治療可導致脆性糖尿病患者發生酮癥酸中毒或低血糖[3]。有研究指出,采用實時動態血糖監測療法治療脆性糖尿病具有以下優點:1)可縮短患者血糖水平達標的時間和住院的時間。2)可降低患者低血糖的發生率。3)實時動態血糖監測儀佩戴舒適,可提高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4-6]。
本研究的結果證實,用實時動態血糖監測療法治療脆性糖尿病的效果確切,可有效地降低患者血糖的水平,保持其血糖水平的穩定,降低其糖尿病并發癥的發生率。
參考文獻
[1]紀立農, 陳莉明, 郭曉蕙, 等. 中國慢性疾病防治基層醫生診療手冊(糖尿病分冊)2015 年版[J]. 中國糖尿病雜志, 2015, 23(8):673-701.
[2]徐巖,李春霖,田慧,等. 實時動態血糖監測系統性能的臨床評價[J].中華保健醫學雜志,2016, 10(5):343-346.
[3]楊琳, 方玲, 高瑞華, 等. 動態血糖監測觀察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發生率及其影響因素[J]. 中國糖尿病雜志, 2016, 24(11):986-989.
[4]何蓉, 向陽, 李曉燕, 等. 實時動態血糖監測聯合胰島素泵治療糖尿病的應用進展[J]. 西南國防醫藥,2016, 26(8): 953-954.
[5]周玉蘭, 馮曉瑜, 鄧英, 等. 動態血糖監測及飲食干預對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的影響[J]. 現代臨床護理, 2015, 14(1): 25-27.
[6]張樹光, 陳璇. 手機App在糖尿病管理中的應用現狀[J]. 護理學報,2016, 23(13): 3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