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愛華
(四川省成都市第二人民醫院血透室,四川 成都 610000)
尿毒癥是各種晚期腎病患者共有的臨床綜合征。該病患者的臨床表現以代謝性酸中毒、水電解質失衡最為常見。目前,臨床上主要采用血液透析的方法對尿毒癥患者進行治療[1]。血液透析誘導期是指患者進行血液透析的最初階段。此階段的患者對血液透析相關知識的了解并不多,極易出現悲觀的情緒,進而影響治療的效果。為了使高齡尿毒癥患者能夠安全地度過血液透析誘導期,筆者對在四川省成都市第二人民醫院接受治療的52例高齡尿毒癥患者進行人性化護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現匯報如下。
本次研究的對象是2016年1月至12月期間在四川省成都市第二人民醫院接受治療的104例高齡尿毒癥患者。這些患者處于進行血液透析的誘導期。在這104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61例,有女性患者43例;其年齡為60~82歲,平均年齡為(72.3±4.9)歲。其中,原發病為高血壓腎病的患者有45例,原發病為慢性腎炎的患者有30例,原發病為糖尿病腎病的患者有26例,原發病為多囊腎的患者有3例。按照隨機數表法將這104例患者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各有52例患者。兩組患者的基本臨床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血液透析治療及常規護理。對其進行常規護理的方法是:1)對患者的穿刺部位進行超聲檢查,觀察其穿刺部位靜脈血流的走向等,以提高穿刺和置管的成功率。2)對患者的穿刺點進行消毒。對靜脈血管進行穿刺的角度為20°,對動脈血管進行穿刺的角度為30°~40°。3)為患者使用Seldinger置管操作技術和撕脫型擴張導管置管法為其置管。4)快速抽吸患者的動靜脈兩端,確定血流通暢后,縫合其切口并固定好留置的導管。5)遵醫囑為患者注射低分子肝素,注射的方式為皮下注射或靜脈注射。觀察注射低分子肝素7 d后,患者是否出現了局部出血的情況及其他不良反應(如注射的部位出現硬結、瘀斑、疼痛等)的發生情況。6)患者注射低分子肝素期間,密切監測其血小板的計數、凝血酶原的時間、部分凝血活酶的時間及肝、腎功能。在此基礎上,對治療組患者進行人性化護理。具體的護理方法是:1)耐心解答患者及其家屬提出的疑問,減少其不必要的擔心。2)護理人員主動與患者進行溝通與交流,為其列舉治療成功的案例,緩解其心理壓力,進而提高其戰勝疾病的信心。3)根據患者的病情為其設定進行透析的血流量及超濾量。(1)對首次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不對其進行超濾,之后可對其進行單純超濾。為高齡患者選擇小面積低通量相溶性好的透析儀器,將血流量控制在150 ml/min左右,隨著患者的適應能力增強,可將血流量逐漸增加至250 ml/min,以減輕患者的心臟負擔[2]。(2)護理人員對合并有高血壓、糖尿病及血管硬化等疾病的患者采用體外肝素或無肝素法進行血液透析,以預防其發生出血的情況。4)對患者進行飲食護理。(1)告知患者每天補充1.0~1.5 g/kg的蛋白質。蛋白質含量高的食物有鮮奶、蛋、魚、瘦肉等。(2)告知患者每天要攝入足夠的熱量。一般情況下,患者熱量的攝入量為30~45 kcal/kg;消瘦且營養不良的患者其熱量的攝入應達到40~45kcal/kg。(3)嚴格控制患者的飲水量,避免因過度飲水導致其發生水中毒。(4)告知患者控制鈉的攝入量,以防止其發生細胞外液潴留。(5)出現骨痛、關節酸痛、肌肉無力、四肢不適等臨床癥狀的患者,應限制其磷的攝入量,避免其發生代謝性骨病。含高磷的食物包括黃豆、花生及動物的心、腦、腎、肝等。5)密切監測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如其出現心率加快、面色蒼白、惡心嘔吐等癥狀,應及時通知主治醫師,對其進行相應的處理。
1)觀察兩組患者血液透析誘導期相關并發癥(如低血壓、休克、心律失常、失衡綜合征)的發生情況。2)使用QLQ-C30生活質量調查問卷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評估。QLQ-C30生活質量的內容包括心理功能、社會功能、軀體功能和精神健康。患者的得分越高,說明其生活質量越好。3)使用我院自行制定的調查問卷對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進行調查。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分為非常滿意、一般滿意、不滿意三個等級。總滿意率=(非常滿意例數+一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使用SPSS20.0軟件對本次實驗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在治療期間,治療組患者中有3例患者發生并發癥,其并發癥的發生率為5.77%。對照組患者中,有13例患者發生并發癥,其并發癥的發生率為25%。與對照組患者相比,治療組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治療后,治療組患者在心理功能、軀體功能、社會功能及精神健康方面的平均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各項生活質量評分的比較()

表1 兩組患者各項生活質量評分的比較()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
組別 例數 心理功能 軀體功能 社會功能 精神健康治療組 52 74.6±7.9* 72.0±7.7* 82.3±8.2* 81.5±7.1*對照組 52 57.4±6.1 54.9±6.3 63.1±6.3 60.8±6.6
治療組患者對護理服務的總滿意率(98.08%)高于對照組患者對護理服務的總滿意率(84.6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對護理服務總滿意率的比較
尿毒癥是指慢性腎功能衰竭患者進入終晚期出現的一系列臨床綜合征。血液透析是臨床上治療尿毒癥最有效的方法。由于進行血液透析的高齡患者其基礎疾病較多、身體素質較差,因此極易導致其發生心血管系統的并發癥。有研究表明,對高齡患者實行人性化護理,能夠有效地提高其對血液透析的適應性,降低其并發癥的發生率[3]。人性化護理是以患者為中心,注重患者身心感受及舒適度的一種優質護理模式。通過對這些患者進行健康宣教、心理護理、飲食護理及個性化護理,可以幫助其安全地度過血液透析的誘導期。本次的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患者相比,治療組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率更高,其生活質量的平均評分更高,其相關并發癥的發生率更低(P<0.05)。這說明,對血液透析誘導期的高齡尿毒癥患者進行人性化護理,能夠降低其并發癥的發生率,改善其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張文慧.尿毒癥病人血液透析誘導期的護理[J].全科護理,2013,11(33):3101-3101.
[2]董毅,鄭麗莉.探討高齡尿毒癥患者血液透析誘導期護理效果[J].中國保健營養,2016,26(22):252.
[3]王芳.加強護理對減少老年尿毒癥患者血液透析誘導期心血管事件發生的作用[J].承德醫學院學報,2014(4):326-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