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申心
校園網絡借貸市場的亂象叢生導致一系列極端事件的發生,給校園網絡借貸套上緊箍咒,成了這兩年其監管的基本態勢。如何解決互聯網金融時代校園借貸現存問題,需要從大學生自身入手,還需要政府監管和家庭、高校的引導與教育功能的跟進。
一、互聯網金融時代校園借貸發展現狀
隨著互聯網金融的迅猛發展,一大批互聯網金融企業、分期電商平臺大力開拓校園市場,并快速發展成為校園借貸市場的主導性力量。普通本專科招生人數的逐年穩步提升和大學生巨大的客群基數為校園網絡借貸的增長創造了空間。但是市場火爆的代價是校園網絡借貸業背后的魚龍混雜,監管缺失下的違規平臺、企業比比皆是,由于其隱秘的貸款方式,高額的手續贊、逾期利率和惡劣的收債手段,讓人感到恐怖,不少大學生深陷泥潭,甚至直接導致因無法償債而引發的厭學、輟學、自殺等極端惡劣事件頻發。
亂象之下,校同網絡借貸成為眾矢之的,社會各界對加強其監管的呼聲也日益高漲。2017年是網貸行業“合規規范年”,4月、8月、9月,教育部、銀監會等監管層針對校園網絡借貸密集出臺了各類重磅監管文件,開展了一系列專項整治整改措施,各省金融辦也相繼發布了各項管理實施辦法以規范網貸行業的健康發展。此后,以“趣分期”、“分期樂”為首的校園網貸平臺的紛紛退出校同分期市場。但是,為進一步加大校園網絡借貸監管整治力度,防止其風險繼續蔓延擴散,這些監管措施顯然仍不夠,必須從源頭上治理亂象。
二、互聯網金融時代校園借貸現存問題
(一)高校學生缺乏金融知識培訓,理財意識薄弱。事實上,大學生的金融和理財知識薄弱。根據《2017中國大學生信用現狀調研報告》披露:有近40%的大學生表示不清楚月利率背后的貸款成本核算是多少。某些網絡借貸平臺就利用這一現象,將月利率、服務費和逾期贊等概念模糊化用以刻意誘導大學生進行貸款,導致三成的學生接受了1.6%以上的高額月利率,貸款成本核算后年利率竟超過20%。此外,高校學生消費欲望強烈,消費需求旺盛,思想較為不成熟,缺少社會經驗,法律意識淡薄,他們還沒有形成完善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家庭、學校、社會缺乏對大學生的金融和理財知識的培訓,金融風險認識不足,其消費理念很容易受到外界各種因素的影響,所以大學生容易沖動消費,甚至過度、超前消費。
(二)現有校園金融產品單一。現有的校園金融產品主要是以政府、學校、銀行為合作關系的大學生助學貸款。《中國消費金融創新報告》中指出:在美國,大約51%大學生靠聯邦支持的學生貸款完成學業,約19%的學生貸款來自銀行等商業機構,這部分貸款可以用來支持學生的學費以及生活費等必要開支。相比之下,中國的學生能夠申請的助學貸款種類單一,申請要求嚴格,申請程序繁瑣,只有少部分的家庭苦難的學生能夠申請成功。此外,現涉足校園借貸的互聯網金融產品還包括如“螞蟻花唄”,“京東白條”等的在線分期購物,分期購買產品,分期借貸等。此類產品種類簡單,針對性強,產品創新性低,功能開發不足,只是通過分期借貸方式來購買所需產品。相比于助學貸款的長期公益性質,分期產品只考慮到了它的短期功利性,缺乏對大學生用戶長遠發展需求的考慮,缺乏用戶延續性與創新性。
(三)校園金融市場的法制環境有待健全。隨著2017年互聯網專項整治和各地備案工作的持續開展,校園網絡借貸也迎來了強監管。2017年9月6日,教育部舉行新聞發布會,明確“取締校園貸款業務,任何網絡貸款機構都不允許向在校大學生發放貸款。”這是目前最新的關于校園金融的全國性政策。但是由于互聯網金融具有虛擬化、無國界化、技術裝備水平高等特點,從而使得管理更加復雜,也加大了監管的難度。現今,沒有具體針對于校園金融相關的法律的出臺,相關法律體系建設不完善。校園借貸市場的監管缺少健全的執法依據,執法不嚴,對于一些非法行為,法院和公安機關對其認定困難,難以有效執法,長時間容易導致惡性循環,不利于校園金融市場的長期健康發展。
三、完善校園網絡借貸發展的對策
(一)多方面加強學生金融理財教育。大學生、家庭、學校、政府要形成合力,共同努力遏制校園網絡借貸的危害。大學生應培養自我約束與制約的能力,合理規劃自己的日常消費行為。家庭和高校應結合典型案例強化金融理財教育,加大學生正確消費觀教育力度;加大力度普及金融、網絡安全知識以提高大學生風險防范意識與能力。高校和政府應建立校園不良網絡借貸日常監測、實時預警、應對處置等機制以應對突發事件。
(二)開發個性化金融產品。各界政府機構應加大學生資助信貸體系建設力度。進行充分的市場調研,借鑒國外先進理念和創新方法,引導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開發個性化金融產品,為大學生定制相關金融服務,切實解決他們的金融理財需求,多方面考慮大學生在學費、生活費、創業資金、旅游、購物等的開支需求,為大學生的長遠發展需求考慮,著眼于學生客戶的終身服務。
(三)健全法制環境,建立追責機制。不可否認的是,校園金融是一個很有前景的市場。政府應盡快出臺相關法律以規范進入市場的準入條件和方式,劃定準入負面清單,讓合規主體進入市場以彌補因各大校園網貸平臺推出后的而產生的“供給側”空缺。政府機構應加快促成大學生個人信用報告的建設,針對大學生客戶進行信用評級和信用評估,針對大學生的借貸金額去向進行調查,降低信用信息的不對稱風險,保證校園金融市場的綠色、健康、可持續發展;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強化監管、完善法律法規、加強執法力度等措施,對造成嚴重后果的相關方嚴肅追究責任,保護大學生利益免受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