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東雷
[摘要]現代漢語“X得”句式在口語中使用范圍廣泛,“X得”句式中“X”主要是形容詞和動詞;“得”由動詞演變為結構助詞,并呈現出附綴傾向;“X得”句式在語義、末尾語氣詞、感情色彩、表達程度等方面具有不同的功能;“X得”句式多在同情、無奈、彼此共知等條件下使用。
[關鍵詞]現代漢語;“X得”句式
[中圖分類號]TTl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 5918( 2018) 06- 0101- 02
在日常口語會話中經常會出現“看把你累得!”等這類句式,其特點是以“得”為結尾詞,以感嘆號或句號為結束符號,“得”后沒有任何補充成分,我們將這種補語為“零”的句式稱為“X得”句。我們分別從“X”“得”的構成、“X得”的功能、使用條件及性質方面梳理相關研究成果。
一、“X得”句式中“X”的研究概況
前輩和時賢普遍認為現代漢語“X得”句式中的“X”主要是動詞和形容詞,但并不是所有的動詞和形容詞都能進入到句式中。岳俊發(1984)認為“得”前渭語主要由動詞、形容詞、還有少量詞組充當,并呈現由單音節的動詞或形容詞向雙音節的動詞或形容詞發展的趨勢,但單音節詞在數量上占據優勢。李臨定(1963)時“得”前的動詞和形容詞提出了限制和要求:一是要具有口語色彩,并在口語表達中常見;二是就動詞自身語義而言,不能含結果義;三是出現的形容詞程度不能過高。還指出“X”前的動詞、形容詞不能重疊,同時也不能帶“了、著、過”。楊德峰(2000)總結了這種半截話的多種不同構成格式、分析了其語用功能和使用條件,認為這種句式具有夸張、責備或不滿的語用作用,他認為在雙方共知、不愿明說、無法言狀這三種情況下適用帶“得”字的半截話句式,否認其是省略句,并分析了他們之間的差別。董寧( 2005)認為心理動詞可以進入句式,一些感官動詞也可以充當“X”。
綜上所述,學者認為“X得”句式中的“X”主要由動詞和形容詞充當,但并不是全部的動詞和形容詞都能進入“X得”句式中。另外,“得”前的動詞、形容詞不能有重疊形式,不能帶“了、著、過”。但仍有些問題未得到解決,一是哪些動詞或形容詞能夠進入“X得”句式中,哪些不能夠進入到句式中,是在現有動詞和形容詞分類基礎上進行劃分還是應該根據某一標準確定新的分類方法,未給能夠進入“X得”句式的動詞或形容詞確定一個標準。二是能夠進入“X得”句式動詞、形容詞各有何特點。以上兩個問題在前人研究中未得到良好的解決,有待深入研究。
二、“X得”句式中“得”的研究概況
祝敏徹(1960)詳細描寫了“X得”句式中“得”的發展情況,并指出句法位置的改變直接影響了“得”的詞性和意義的改變,位于動詞之后的“得”已經完全虛化,不具任何意義,虛化之后的“得”仍作為一種特殊的語法成分出現在句子中,在中心成分和補足成分之間充當聯系和輔助作用。岳俊發(1984)認為由于“得”的虛化產生了“V得”句式,并由此逐漸虛化為結構助詞。王紹新(1985)認為“X得”句式中的“得”由動詞依次演變為助動詞、助詞,在現代口語中讀輕聲,語義上的重點應該是重音所在,與重音相鄰的“得”自然讀輕聲。趙長才( 2002)著重探討了“X得”句式中“得”的來源、并分析了其虛化和演變過程、探討了以“得”為主要標志的述補結構的形成,并對“得”如何產生致使義做出了分析。力量、解正明( 2005)從句法位置、組合關系、句法功能等角度分析了“得”虛化的動因和機制,指出“得”經歷了語法源義產生階段、語法意義發展階段和語法源義及語法意義消失階段,當“得”的實際意義消失只表示結構關系時,結束了其語法化過程。高光新( 2006)考察了“得”的語法化歷程,并認為助詞“得”只能作為詞綴依附在動詞、形容詞后,做中心詞的后綴。吳燕飛( 2010)將結構助詞“得”按照語義分成了三類,并闡釋了隱喻認知機制在“得”語法化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綜上所述,就詞性而言,現代漢語“X得”句式中“得”由動詞逐漸虛化為結構助詞,其語法化過程動因復雜;就“X得”句式中“得”在整個句子表達中的讀音而言,“得”位于中心詞之后,中心詞處于中心地位,應該重讀,其后附綴的“得”讀輕聲。學者普遍認為“X得”句式中“得”在句子中屬于結構助詞,但是“X得”句式是以“得”為結尾,其后沒有補充成分,這里的“得”在不斷發展中是否還屬于結構助詞范疇,“得”會不會模式化,“得”與動詞或形容詞的附著關系更加緊密了,是否會呈現詞綴化動向還有待研究。
三、“X得”句式功能分析
關于“X得”句式功能,楊德峰( 2000)認為“X得”句式中的“X”為形容詞時,一般都是消極意義方面的,例如:(1)“那天把他們急得!”(2)“把我們緊張得!”其中的“急”“緊張”均為形容詞。“X得”句式中的“X”為動詞時,往往具有夸張和不滿的含義,例如:(1)“你瞧瞧孩子哭得!”(2)“作業做得喲!”,其中“哭”“做”均為動詞,在句子中做謂語。楊德峰( 2000)認為“X得”句式基本語用功能一般有兩個,一是表達夸張,二是表達責備或不滿。他認為“得”后未出現的部分,一般情況下其功能相當于狀態補語,正是由于說話人并未明確表達,所以會給受話者一種無法用言語表達和暫且沒有合適補充成分的感覺,給受話人留有思考余地,一般情況下具有夸張的作用。有些“X得”句式句尾帶有“喲”“啊”等語氣詞,這種夸張效果更加明顯。“瞧把你們累得呦”則含有責備或不滿的意思,同時含有夸張的色彩。
此外,岳俊發(1984)也認為“得”后補語不出現時,其在表達上具有無法形容或暫時無法言表的意味。張云峰( 2004)認為“X得”句式表達程度上具有“至極性”的特征。張旺熹(2006)認為“X得”句式含有致使義,其表達上兼備客觀存在和偶發性雙重特征。劉影( 2007)認為“X得”句式是半截話格式之一,其中“X”表達得是其所處狀態的最高級,通常情況下表達不好的語義色彩。
綜上所述,學者普遍認為“X得”句式在語義作用上具有夸張、責備、不滿的含義,句末有時會出現“喲…啊”等語氣詞,具有夸張的作用,“X得”句式在表達上具有無法言表的意味,可以反映說話人的心理狀態,使用“X得”句式通常表現為程度較高,具有至極義,在感情色彩上通常表達不好的含義。但是關于“X得”句式的功能還有很多問題有待于進一步探討,一是“X得”句式的語義作用分析還不夠全面和完善。二是語氣詞的作用僅為夸張似有不足之處。三是在句式使用中,發話人不應該僅僅是“無法言表”,也有可能是故意使用此句式,“X得”句式的使用已經打破了原有含義。四是就感情色彩而言,不完全是表達不好的含義,其感情色彩上要更加豐富。
四、“X得”句式性質及其使用條件
有學者認為補語不出現的“X得”句式是省略句,李臨定(1963、1986)認為“X得”是將省略補語的句子,其特殊之處在于可以根據背景信息的不同補充出多種形式的成分,且在語義上還有不同之處。張豫峰( 2002)認為會話中使用“X得”句式是一種省略,根據背景信息和語境受話人可分析出所省略的內容。郭浩瑜( 2005)認為“X得”需要在對話雙方彼此共知的特定環境下使用,否則容易帶來歧義。張旺熹(2006)從認知的角度分析,認為“X得”句式是一種特殊的句式,是省略或他移造成的。王幼華(2008)認為“X得”是語用省略所產生的句式。
有學者認為補語不出現的“X得”句式是隱含句,鄒韶華(1986)否定了“X得”句式是省略句的說法,原因是可根據語境和背景信息的不同將其補語語義類型分化為多種形式。張豫峰(2002)、徐陽春(2006)認為“X得”句式是一種隱含句式。楊德峰(2004)列出三點原因否定“X得”句式是省略,并認為其屬于半截話的一種表現形式。張旺熹( 1999)認為“X得”句式的出現可能是由于補語省略、隱含、前移、后移導致的,在不同的語境條件下應該區別對待。
有學者認為補語不出現的“X得”句式是半截話,陳建民(1984)認為半截話在語法和語義上具有不同特征,認為“X得”句式是具有隱含動作的半截子話。楊德峰( 2002、2004)認為“X得”句式是半截話,在表達中通常以句號或感嘆號結尾,逐漸形成了一種句式。許娜( 2007)認為半截話有由普通向格式化發展的趨勢,普通半截話可以根據潛含信息理解,“看把你累得!”等已經成為格式化的半截話。
楊德峰(2000)認為“X得”句式使用條件為:(1)聽、說雙方共知的情況。也就是說,說話時的環境已經確定為某種環境,或者為聽說雙方共知的情況,因此就不必說了;(2)第二種使用情況是雙方彼此內心知道,但是不愿明說的情況。多由發話人主觀態度決定,或迫于壓力不愿表達;(3)無法言狀的情況。既有可能是暫時未找到合適表達方式,也有可能是由于外力干擾未能進行表達。
綜上所述,補語不出現的“X得”句式引起了一些學者的注意,并且取得了一些成果。在對待“X得”句式性質的問題上還存在很大爭議,有學者反對省略的說法,認同其為半截話格式的較多。學者們多從語義和感情色彩角度對“X得”句式使用條件進行分析。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是“X得”句式性質問題,半截話有多種表達形式,“X得”句式屬于其中一種,隨著“X”與“得”的依附關系越來越緊密,這一句式是否會呈現新的動向?二是“X得”的使用條件和形成原因應該從共時和歷時兩個層面分析,僅從共時層面不能完全掌握“X得”句式的本質含義。
參考文獻:
[1]楊德峰.帶“得”字的半截話格式[J].廣州華苑學術版,2000(3).
[2]岳俊發.“得”字句的產牛和演變[J].語言研究,1984(7).
[3]張豫峰.“得”字句研究評述[J].漢語學習,2000(2).
[4]江藍生.近代漢語研究新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