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洪
[摘要]基于北大語料庫( CCL),從語義背景,語法特征以及語用上對“難免”和“未免”進行了對比分析。語義上“難免”是基于一定的事實依據或社會經驗而產生的不可避免的結果,多為已經發(fā)生的事實,其結果多為確定性高。“未免”是表示一種評價意義,多為不滿,以及表示不確定的推測;語法上,二者多位于低位語位置句中對其后面的述題進行表述,多用于陳述句中;語氣上,“難免”多用于表示肯定,批評,反問語氣,“未免”多用于表示否定,委婉和揣測語氣。
[關鍵詞]難免;未免;語義背景;語法特征;語用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 5918( 2018) 06- 0172- 03
在現代漢語中,“難免”和“未免”二詞多被列為近義詞,而近義詞辨析一直是對外漢語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二者在HSK考試大綱中被列為丁級詞匯,屬于難度較高的詞匯,故研究二者的異同對于對外漢語教學來說有著重要的意義。學界中有許多的學者對二者做了一定的研究,其中谷曉恒認為“難免”主要是用于限制或修飾動詞性復雜短語,“未免”則可以修飾限定動詞性復雜短語和形容詞以及形容詞短語。于娜對“難免”做了簡單的句法語義分析。張誼生將“未免”歸為表示婉轉態(tài)的評注性副詞,并對“難免”單獨做了詳細的探究。但這些對于留學生來說還是很難將“難免”和“未免”在什么情況下能否替換區(qū)分開來,常常會出現一些混淆。因此,為了能夠更準確、簡便的解決留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上述類似問題,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以CCL的語料為基礎,分別從“難免”和“未免”的語義、語法、語用上進行多維的對比研究。
一、“難免”“未免”的語義比較
(一)詞典釋義
《現代漢語語氣成分用法詞典》(齊滬揚,2003)中說道:“難免”是語氣副詞,表示由于某種原因,不可避免產生后面的結果,這些結果大多是不好的?!拔疵狻闭Z氣副詞,表示不以為然,口氣較為委婉;表示避免不了的情況,不能免于。《漢語水平考試詞典》(邵敬敏,2000)中認為“難免”是形容詞,丁級;很不容易避免的。“未免”是副詞,丁級;表示不以為然,重在否定某種做法,語氣比較客氣。查閱各大詞典發(fā)現,對于“難免”一詞,詞性是受爭議的,分別有動詞、形容詞、副詞,都各有其劃分依據。詞典把“難免”歸為副詞時對其的釋義主要為:由于某種原因,不可避免產生后面的結果,這些結果大多是不好的?!拔疵狻贬屃x為:實在不能說是……,表示說話人對某種事物、行為的評價或批評以及對某些情況的不以為然,語氣較為緩和、委婉。
(二)語義背景
1.“難免”的語義背景
分析語料發(fā)現,“難免”在句子中不會獨立出現,而是出現在如下的語義背景中:
①有一個原因A,和這個原因所導致的結果B,二者屬因果關系;
②且原因A存在著一種已知的事實或以一定的社會經驗為依據,確定地推測、判斷結果B;
③其中的B可為心理的、物質的以及事件的,這個結果B多為消極不太好,不太滿意的結果;例如:
(1)有不少單位訂出規(guī)章制度就完事大吉,有法不依,執(zhí)法不嚴,違法不糾,那就難免出現管理混亂、紀律松弛的現象。
(2)這種脫離中國社會的生活很容易使人懶散,有時難免發(fā)生一些不快的事。
例(1)中,原因A是“有法不依,執(zhí)法不嚴,違法不糾”,導致的結果B為“出現管理混亂、紀律松弛的現象”;例(2)中,原因A為社會經驗性的“這種脫離中國社會的生活很容易使人懶散”,預測結果B會“發(fā)生一些不快的事”;以上例子中所出現的結果都是為消極不太好,不太滿意的結果。當然也存在著部分中性的結果,不過在持有的語料中所占比例較少。例如:
(3)這固然是一種錯誤的偏見,但在現實中,也難免確有其人真正扮演這種角色。
2.“未免”的語義背景
在語義上,邵敬敏先生將“未免”定義為:表示不以為然,重在否定某種做法。在此釋義的基礎上,從語料中總結出“未免”的語義背景:
①出現對動作、行為或事件的陳述或對事物的描寫A;
②對該事件或事物進行主觀的描述、評價、看法或批評B,這種評價和看法多為否定的;
③其中A在有的情況下可以不出現,直接出現B,表示主觀評價;也可以表示一種不確定的推測,語料中僅發(fā)現一例。例如:
(4)那種不作具體分析,片面地認為任光早期的電影歌曲流于感傷之類的說法,未免過于武斷,因之也是有欠公允的。
(5)平心而論,對于這樣與自己的祖輩、父輩都有密切關系的重要政治勢力,即便是德高望重的一代雄主也未免下得了決心去動手,但康熙卻向他們、也向自己挑戰(zhàn)了。
例(4)中,“未免”對“那種不作具體分析,片面地認為任光早期的電影歌曲流于感傷之類的說法”的主觀評價是“過于武斷”;例(5)中“未免”是對一F得了決心去動手”的一種預測,而這一行為是未發(fā)生的。
二、“難免”和“未免”的語法比較
(一)在句中的位置
“難免”和“未免”在句中的位置都多處于句中,位于主語之后,其中主語既可能是前面陳述的事實也可能是另起的主語。而二者的主語前多有短語或小句所表達的意義作為依據或前提。齊滬揚先生說:語氣副詞位于句中,稱之為“低位位置”,所具有的功能是“低位表述功能”,是對語氣副詞后面的述題進行表述,而不是整個句子。故“難免”“未免”是對其后面部分進行強調和表述。例如:
(6)這種片面性的認識論根源在于,忘記了任何研究對象都是質和量的統(tǒng)一體,如果企圖把質還原為量,把量的關系的數學公式化視為科學研究的目標,就未免把問題看得太簡單了。
(7)但是,后來的動機理論指出,在高度工業(yè)化和富裕的社會中,人們很少意識到生物動機,而后來發(fā)展起來的社會性動機占有重要的地位,許多生物動機都難免帶有社會性色彩。
例(6)、(7)中“難免”和“未免”位于句中,都是對其后面部分的表述,都有一定的事實作為依據和基礎。
(二)句型結構
1.“難免”“未免”的句型結構
段業(yè)輝先生探討出語氣副詞多出現于主謂句中,并且分析了語氣副詞在主渭句中的分布情況主要有兩種:“語氣副詞+NP+VP”和“NP+語氣副詞+VP”。通過對語料庫的分析,共收集到7417條語料,其中“難免”4843條,“未免”2574條,總結H{的“難免…‘未免”的句型格式主要出現于“NP+語氣副詞+VP”格式中,在此結構的基礎上本文對“VP”部分的特殊情況做了詳盡的總結分析,發(fā)現主要有八種句型結構,統(tǒng)計分析結果如下:
①難免/未免+(都)有+其他:“難免”有510條,占10.5%;“未免”有110條,占4.3%。
②難免/未免+有些/有點+其他:“難免”有1402. 8%;“未免”有234條,占9.1%。
③難免/未免+要/會/想+其他:“難免”有951條,占20%;28條,占1.1%。
④難免/未免+叫/讓/使/令+其他:“難免”有140條,占2. 8%;66條,占2.6%。
⑤難免/未免+太/過于/太過+其他:“難免”有4條,占0.1%:968條,占37.6%。
⑥難免/未免+不/沒(有)+其他:“難免”有254條,占5.2%;60條,占2.3%。
⑦難免/未免+“被”+其他:“難免”有62條,占1.2%;1條,占0. 01%。
⑧難免/未免+“把”+其他:“難免”有14條,占0.3%條,占19,占0.7%。
分析上述結果,發(fā)現“難免”“未免”主要存在三種不同的句型結構:
①“難免”+不/沒(有):“難免”后與肯定否定連用意義相同,也就是“羨余否定”,而“未免”沒有這一用法。例如:
(8)雖說是組織上分配的,下面的同志難免沒有看法,又要說特權什么的。
(9)但后兩書,宜只刊正編,無采續(xù)書;印數都不能過多。動輒百八十萬,不僅影響他書用紙,而且似乎是在大力提倡,未免不妥。
(10)決心就是一種堅持,開始的時候難免不順利,可以從小做起,從小的兼職和暑期實習開始,有了前面的小經歷就會有后面的大機會,要一直鼓勵自己,看到自己的進步。
(11)沒有利益制約,就難免不負責。
這一句型中,“難免+不/沒有”后面否定的內容可以轉換為肯定的內容,及肯定否定的語義相同,可相互轉換。如例(8)中,在語義上“難免沒有看法”=“難免有看法”,也有不可以的時候例(10)、例(11)中的“難免不順利”和“難免不負責”就不能換成肯定,否定形式是必要的,所以這一點上存在著“不對稱”現象?!拔疵狻眲t沒有此用法,如例(9)中“未免不妥”中的否定是必要的成分,而且語料中并未發(fā)現有“未免+沒有”這一格式的用法。
②難免/未免+太/過于/太過+其他:“未免”多用于這一句型中,表示評價義,與“太/過于/太過”等程度副詞連用多表示委婉語氣。例如:
(12)巴克爾的有名學說,就學說而論也未免太過于推重自然。
(13)對于技術的長期影響,特別是與人類健康密切相關的技術,人類應該秉持更為理性與審慎的態(tài)度,僅僅以短期利益來作評判,難免過于功利。
這一類用法中,“難免”在搜集的語料中僅出現了4例,而“未免”卻有968例。這4例中“難免”都是對某一行為動作或事件進行否定評價,例(13)中是對“僅僅以短期利益作判斷”的做法的否定態(tài)度?!拔疵狻钡倪@一用法主要表現的也是評價義,且多為否定性的。
③難免/未免+“被”+其他:“未免”多表示評價,與“被”字句的語義特點不符,故少出現,“難免”表示結果,所以jJ現的頻率高于“未免”。例如:
(14)若把瓜皮隨意拋在露天,難免被罵作“卡卜爾!”
(15)至于習染深厚,無明力大,于善惡順逆境界未免被動靜互換,心不恬淡者,則不無妄緣遣蕩、對治之功。
語料中“未免”的此用法只發(fā)現了唯一的一例,“難免”的此用法較為多,“難免”后的“被”動句表示的是由前面陳述的原因所引起的結果,例( 14)中,“被罵”的原因就是“把瓜皮隨意拋在露天”。
三、“難免”“未免”的語用比較
(一)語氣功能分析
語氣副詞是用在句中來幫助表達語氣的詞,基于語料庫對“難免”和“未免”均可用于表示不滿的語氣,“難免”多用于表示肯定,批評,反問語氣,“未免”多用于表示否定,委婉,揣測語氣,分析如下:
1.反問語氣
(16)心里有病的人,品嘗之下,難免會感到心跳耳熱的吧?
(17)還是真的那么關心我們中國人嗎?美國把李洪志這個“法輪功”頭目、一個坑蒙拐騙的家伙作為攻擊中國政府侵犯人權的證據,未免顯得智商太低了吧?
以上兩例均是基于一定的事實依據,對此事的結果或評價是無疑的,只是起強調作用。
2.揣測語氣
(18)這“從來”,這“任何”,都未免把話說得太絕了吧?我要提醒趙舒,據我給中央檔案館打電話得知,王明哲同志早已凋離中央檔案館。
上例中基于“我給中央打電話指導王明哲已調離中央檔案館”這一事實,對“任何…從來”二詞的使用存在的懷疑,有疑而問。而語料中并未發(fā)現“難免”的這一語氣的用法。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語義上“難免”是基于一定的事實依據或社會經驗而產生的不可避免的結果,多為已經發(fā)生的事實,其結果多為確定性很高。“未免”是表示一種評價意義,多為不滿,以及表示不確定的推測。語法上,二者多位于低位語位置句中對其后面的述題進行表述,多用于陳述句中。語氣上,“難免”多用于表示肯定,批評,反問語氣,“未免”多用于否定,委婉,揣測語氣。對于二者區(qū)別的以上分析,希望能助于二詞的對外漢語教學。
參考文獻:
[1]谷曉恒.副詞“不免”、“難免”、“未免”比較分析[J].青海民族學院學報,2005(4):107 -110.
[2]于娜.“不免”和“難免”的句法語義分析[J].漯河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7(4):19 -20.
一3‘張誼生.現代漢語副詞研究[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0.
[4]齊滬揚.語氣副詞的語用功能分析[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3(1):62 - 71.
[5]段業(yè)輝.語氣副詞的分布及語用功能[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5(4):18 -21.(上接第161頁)所以很多人在說話的時候會利用語義歧義,以達到幽默的感覺。因此我們在翻譯的過程中如果不能清楚地翻譯出來原文的意思,可以直接忽視這些歧義。
結論
綜上所述,在語言交際的過程中會出現很多歧義現象,影響正常的交際活動。但如果用關聯的想法來思考,翻譯這些歧義語句,就能準確地表達出想表達的東西。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可以利用這些歧義現象,制造幽默感。在翻譯英語的過程中,一個詞可能會有多種意思,我們要根據當時的語言環(huán)境進行翻譯。很多詞義比較靈活,如果一句話不能順利地翻譯下去,可以閱讀上下文,根據經驗來翻譯。除此之外,我們還要進行詞義延伸,發(fā)現其中的內涵。唯有此才能更好地表達這些歧義語法、詞句,以盡量減少翻譯的誤差。
參考文獻:
[1]羅倫全.商務英語翻譯中應遵循的策略和原則研究[J].中國商貿,2011(20).
[2]陳怡,廖麗蓉,晏莉.對外貿易中商務英語的特點和翻譯策略[J].中國商貿,2012(4).
[3]黃敏.基于泛在學習資源共享平臺的大學英語“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設計的研究[J].科技視界,2016( 4):198 - 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