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香闌
近年來隨著《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等法律法規的宣傳普及,勞動者遇到勞動糾紛時,往往會通過申請仲裁、到法院起訴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個別用人單位為了達到目的,費盡心機作虛假陳述、派員工作假證,盡管最后被識破并支付了相應的賠償,但這些情況要引起職工朋友的注意。
2017年2月底,達金廚餐飲公司16位廚師被集體辭退,他們申請勞動仲裁,要求公司支付違法解除勞動合同賠償金、加班工資。同時,他們申請了工會法援,北京市總工會法律服務中心指派本中心的公職律師胡芳幫他們維權。
仲裁開庭時,胡芳與職工代表魏進苑參加庭審,達金廚餐飲公司的代理人張律師坐在被申請人席上,而該公司的馬經理則在下面旁聽。
申請人一方陳述完請求事項和事實后,張律師主張因后廚人員自餐廳開業后長期大量浪費進口牛肉、海鮮等高價食材,導致餐廳一直虧損,所以才與其解除勞動合同,并提供照片、兩位員工證言予以證明。接著,仲裁員傳喚第一位證人小張出庭作證。
胡芳律師質證后,馬經理借口上廁所推門出去。衛生間在右側,但他卻往左邊走,而左側座椅上還有另一證人。他是不是給那個證人通風報信兒去了?胡芳馬上提醒仲裁員。
仲裁員出門一看,馬經理正跟那個證人說著什么。見有人出來,他假裝沒事往前走,仲裁員立即將證人帶進庭內。
不久,仲裁委裁決:達金廚餐飲公司向16位廚師支付違法解除勞動合同賠償金、加班工資等58萬元。
【法官說法】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三)》第九條規定,勞動者主張加班費的,應當就加班事實的存在承擔舉證責任。但在現實中,勞動者很難提供充分有效的加班證據,這也是職工主張加班工資的勞動爭議案件很少能勝訴的主要原因。
在本案中,雖然16位廚師提供了排班表、指紋考勤打卡記錄、工資條,但因公司主張其考勤記錄方式為專人手工填寫,并提供考勤表作證據,因而職工一方的證據被采信的可能性較小。達金廚餐飲公司本想通過兩位證人來坐實后廚人員大量浪費食材、將其辭退是合法解除,沒想到工會律師質證時卻提出關于考勤記錄方式的問題,第一位證人當庭陳述單位以指紋打卡方式記錄員工出勤情況,令公司措手不及。馬經理借口上廁所想給另一位證人通風報信兒,沒想到卻被工會律師識破。
16位廚師主張公司系指紋打卡記考勤,對公司主張由專人手工填寫記錄考勤不認可,而公司兩位證人當庭陳述與廚師們主張的考勤記錄方式相符,因而仲裁委對公司的主張及其提供的出勤表的真實性不予確認,最終支持了16位廚師的維權請求。
2016年4月11日,曾臣入職某銷售公司做業務員,其后雙方未簽訂勞動合同。2017年2月28日,他通過快遞向公司寄送辭職信,內容為:“由于公司一直沒跟我簽訂勞動合同,且不按口頭約定及時發放獎金,現申請自動解除勞動關系。”公司第二天簽收此快件,確認雙方勞動關系于2017年2月28日解除。
隨后,曾臣申請仲裁,要求公司支付未簽訂勞動合同二倍工資賠償,獲仲裁支持。單位不服,到法院起訴。
法院庭審時,公司提交與曾臣一起入職的另外三名員工的勞動合同,稱公司與所有員工均簽訂了勞動合同,不會唯獨不與他簽。只不過在辦公室裝修時,部分文件丟失,其中就包括與曾臣簽訂的那份勞動合同。同時,公司人事部張秀勤、員工張培軍出庭作證,證明單位與曾臣簽訂過勞動合同。
對此,曾臣表示,與他一起入職的另外三名員工的勞動合同是在他申請勞動仲裁后補簽的,并且其他員工是否簽訂勞動合同與本案無直接關系。另外,公司人事部張秀勤曾在仲裁階段代表公司參加庭審,張培軍系張秀勤的弟弟,他們的證言不應被采信。
不久,法院判決:公司向曾臣支付未簽訂勞動合同二倍工資賠償金4萬余元。單位不服提起上訴,被二審法院駁回。
【法官說法】
本案中,銷售公司的兩位證人——張秀勤、張培軍,均為該單位職工,其中張秀勤為人事部管理人員,負責與公司員工簽訂勞動合同,與公司存在明顯的利害關系。曾臣出示裁決書,證明在仲裁期間她曾以公司委托代理人的身份參加庭審,所以其證言未被采信。
張培軍稱他是與曾臣一起入職的,他在仲裁庭審時作證稱,入職當日四位新員工在業務室全部簽訂了勞動合同(曾臣提供仲裁庭審筆錄作為證據),而在法院開庭時卻說入職當日新員工是在人事部簽訂勞動合同的。加之曾臣稱張秀勤與張培軍是姐弟,雖然張秀勤說只是表姐弟關系,但鑒于他兩次陳述前后不一致,所以依據法律規定,其證人證言不能單獨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
銷售公司在法院審理階段,未能提供充足有效的證據來證明其與曾臣簽訂了書面勞動合同,或者未簽訂書面勞動合同的原因是由曾臣本人造成的,故法院判決銷售公司應當支付曾臣未簽訂書面勞動合同二倍工資差額4萬余元。
2013年4月22日,李茱珠入職佃紳技術公司,崗位為銷售主管,公司口頭與其約定每月15日左右通過財務主管林勇珂的個人賬戶向其支付工資,雙方未簽訂勞動合同。
2016年5月20日,公司與李茱珠解除勞動關系。一個月后,她申請仲裁,要求確認2013年4月22日至2016年5月20日與佃紳技術公司存在勞動關系、公司支付解除勞動關系經濟補償金。仲裁委裁決后,她又到法院提起訴訟。
法院庭審時,李茱珠提交公司曾為她買房而開具的“收入證明”,其內容為:茲有李茱珠,身份證號為×××,系我單位員工,任銷售主管,其月收入為6000元。該證明落款處的“承辦人簽字”為祝惠麗,并備注了公司地址、聯系電話,且加蓋了佃紳技術公司的公章。
佃紳技術公司否認與李茱珠存在勞動關系,稱為她支付工資的林勇珂既不是本公司財務主管,也不是本公司員工。雖然林勇珂與公司法人是兄弟,但他并不在公司任職,所以李茱珠屬于林勇珂個人雇傭的勞務人員,受其指派而提供勞務。
公司對“收入證明”的真實性持有異議,主張該證明是李茱珠自己填寫,并欺騙辦公室的祝惠麗為她加蓋了公司印章,同時提交祝惠麗的證言:李茱珠與我是老鄉,因她知道我掌握著公司印章,便于2015年12月10日找到我,以在北京購房為由,讓我在她出具的虛假收入證明上蓋章,事實上她與我公司并無任何關系,特此證明。
經過審理,法院判決佃紳技術公司與李茱珠存在勞動關系,公司支付1.9萬元經濟補償。
【法官說法】
李茱珠介紹,她與祝惠麗根本不是老鄉,開《收入證明》也是先經部門經理同意、人事部核準其收入后通知辦公室為其辦理的,祝惠麗為辦公室文員,所以由她打印出證明、簽字并蓋章。
《收入證明》是李茱珠能證明其與佃紳技術公司存在勞動關系的關鍵證據,公司讓祝惠麗以老鄉的身份出具證言,是以此來證明它不符合證據的合法性、真實性和關聯性,不具備證明效力。
《民事訴訟法》第七十三條規定,經人民法院通知,證人應當出庭作證。但祝惠麗僅出具證言,未到庭作證,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六十九條第五項,無正當理由未出庭作證的證人證言,不能單獨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所以,祝惠麗的證言不被采信。
結合工商登記信息及銀行對賬單,林勇珂作為佃紳技術公司的股東,且作為公司法人的親哥哥,在每月相對固定時間向李茱珠個人賬戶打款,對此佃紳技術公司未能作出合理解釋,應承擔未完成舉證責任的不利后果,故法院認定李茱珠與佃紳技術公司存在勞動關系。由于公司未就李茱珠入職和離職時間提交相關證據加以證明,因而對李茱珠主張的入職和離職時間予以采信,于是法院判決公司支付1.9萬元經濟補償。
(摘自《勞動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