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萍
正確、恰當?shù)剡\用多媒體為語文教學提供了一個新的“表演平臺”,使語文教學獲得“高效、深刻、文雅、新鮮”的效應。多媒體技術的使用另一方面也大大地簡化了教師的操作,使得教師更能集中精力于教學本身,從而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xiàn)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nèi)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xiàn)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要貫徹上述教育思想,僅僅依靠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和一節(jié)課上短短的幾十分鐘,是難以完成使命的。恰當、正確地使用多媒體為語文教學提供了一個嶄新的 “表演平臺”,使語文教學獲得“高效、深刻、文雅、新鮮”的效應。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同時也大大地簡化了教師的操作,使得教師能集中精力于教學本身,從而也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一、多媒體輔助教學,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 “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學習材料的興趣”。可見興趣是使小學生保持學習熱情的良方。語言的學習既是形象有趣的,也是深奧乏味的。為了使知識的學習不成為學生的心靈負擔,就必須培養(yǎng)學生對知識的興趲。整合教學以其生動、活潑、直觀的特點,能為學生的學習過程提供良好的情緒背景,從而有效地激發(fā)和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如:我們在上《觀潮》這一課時,過去總是拘泥于教師聲情并茂的講述來帶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而教師的講述對于從未到過錢塘江更未見過萬馬奔騰的巨浪的孩子來說,要達到身臨其境的感覺是不可能的。現(xiàn)在,我們在上這一課時,可以通過電腦展示海鹽市鹽官鎮(zhèn)的有關地形圖,大潮形成的模擬動畫,搜集有關錢塘江大潮的視頻,在課堂上擇機為學生放送,這樣一來,學生能夠通過媒體的形式,了解錢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感受錢塘江大潮洶涌磅礴的氣勢,就能很快融入教學內(nèi)容之中,并產(chǎn)生身臨其境的感覺。
二、運用多媒體,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的示范閱讀顯得尤為重要。教師自己首先要融入到課文情景中去。這樣學生才能跟隨教師的閱讀調(diào)整情緒進入到課文的描述情景中。只有有了身臨其境的感覺,才能得到對課文的準確感知。學生在朗讀的同時也在接受美的熏陶,讓說話訓練與朗讀訓練緊密相連。如,我在教《小小的船》時,先出示“夜空圖”,生再閉上眼睛,在配樂的渲染下根據(jù)老師的描述做動作,想象。最后再進行說話訓練:我坐在月亮上,看見()。學生爭先恐后地回答后,反復指導朗讀課文第二句。在這樣富有童趣的情境中讀讀練練;誦讀感受語言美,學生讀得美美的,并很快悟出其中之意;說話時想象意境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展開說話:東方明珠、長城、流星、外星人等一一閃現(xiàn)在他們眼前,扎實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語感,豐富了他們的想象力,學生學習興趣盎然。
三、多媒體教學,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觀察力、記憶力和想象力。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是用色彩、形象、聲音來思維的”。在低年級的課文中,大都配有形象、生動、活潑的插圖,并且它們中大部分就包含有聲情并茂的故事情節(jié)。在閱讀教學時,教師就應充分利用課文中這些插圖和大量相關的媒體圖片來引發(fā)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讓生動的圖片綻放更美的色彩。啟發(fā)學生由眼前的景象,聯(lián)系生活想象可能發(fā)生的變化,從而加深對眼前事物的認識,豐富觀察的感受。
如教《荷花》一文,課文語句優(yōu)美,用詞精確,有一種超然的意境之美,如何讓學生感受到這一切呢?為此,在教學過程中我作了如下設計:
(1)配樂示范朗讀,把學生帶進優(yōu)美的情景之中。(2)學習荷花的樣子時放一段有關荷花的錄像片,師配樂解說,引導學生觀察,想象并展開討論,體會荷花的千姿百態(tài),荷葉的挨挨擠擠。
(3)學生配樂讀文,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4)填空練習,對課文中的重點語句加大訓練力度。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不但給學生美的享受,陶冶情操,同時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促進了多方面素質(zhì)的提高。
四、多媒體教學,有利于激活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勿庸置疑,教學的過程也是學生充分展開思維活動的過程,也是鍛煉學生思維廣度、深度、活躍度的過程。對于激活學生思維活動,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過去我們積累了很多極有價值的經(jīng)驗,如語文教學中口語練習、小練筆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而隨著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引入,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激發(fā)與激活就多了一條光明大道。如:在教學《心愿》這一課時,教師可根據(jù)獨立閱讀課文的特點,制作好課件,在聲光電給學生造成強大沖擊的同時,向?qū)W生適時提出問題并鼓勵學生自己提出問題,不斷地活躍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欣賞中思考,在思考中發(fā)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中創(chuàng)造,在創(chuàng)造中體會成功的快樂,最終理解和平和友誼是世界的主旋律、人民的心聲,并產(chǎn)生一種為世界合平、國家富強而學習的崇高。
五、多媒體教學、有利于激活教學的雙向活動。
教學,顧名思義,在教學活動中,既有教的因素,也有學的因素,是一個教與學有機結合的雙向活動。教學互動的效果決定整個課堂的教學效率和效果。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想了許多辦法來促進教學的雙向互動,如卡片式、游戲式、問答式等,也取得了許多令人矚目的成果,但是在信息技術飛速發(fā)展的今天,這樣的互動無疑會因為其單調(diào)性而被逐漸否定。如果我們能夠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來促進這種互動,則能夠使我們的教學更加生動,更加多元化。如:在教學《窮人》這一課時,我們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向?qū)W生出示有關窮人生活、生產(chǎn)場景的圖片、錄像、影視等,并隨機提出有關問題,與此同時,教師抓住教學契機,適時地提出一些有討論價值的問題,并鼓勵學生進行有價值的思考和討論。這樣,我們就能夠?qū)崿F(xiàn)學生、媒體、教師之間的三方互動,教師不必再像以前那樣費勁唇舌口干舌燥地去渲染氛圍就能極大地豐富教學的內(nèi)涵,延伸教學的內(nèi)容,使學生有更開闊的眼界、更活躍的思維,從而達到雙贏、皆大歡喜的效果。
總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隨時注重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適時性和有效性,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就會更容易,更牢固,教師也就教得更輕松,課堂效率當然就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