鄺海炎資深媒體人,著有《快刀文章可下酒》
上周末,跟家人去山里玩,在農莊吃飯。農莊的青菜、雞鴨都是自產,飯菜自然可口,尤其那道土雞,跟青山綠水一樣甜美,正減肥的我也忍不住扒了三碗飯。買單時,我還表揚了一句:“老板,菜不錯,油可以?!蔽业囊馑际恰皼]有地溝油味”,不想老板嘿嘿一笑:“那當然,我們用的是非轉基因油?!?/p>
我當時哭笑不得,心里嘀咕,菜好吃不好吃,與轉基因油好像關系不大吧?很多人覺得轉基因食品不安全,也就連帶覺得轉基因食品不好吃了,可見轉基因食品在中國被污名化已相當嚴重。中國科學院院士朱作言就說過:“轉基因這個名字,我不太喜歡。因為別人聽了,什么是轉基因啊?轉個什么基因?。坷习傩章犃司涂只拧!贝_實,人們對自己不能一目了然理解的東西,多少有些恐慌。準確地說,轉基因就是一種分子雜交育種技術嘛。
生活中“對新技術的恐懼”現象還挺多的。就說最近發生的“空姐遇難案”吧,不但滴滴順風車成了眾矢之的,連帶整個網約車行業也被拖累。一個最初看起來美好的新事物,陷入了有史以來最不樂觀的處境。
作為兼職的滴滴順風車主和滴滴專車車主,我覺得輿論目前的主要批評方向是健康的。滴滴順風車如果像滴滴專車一樣,只是工具性產品,車主和乘客看不到彼此的真實聯系方式(顯示的電話號碼是系統偽裝的)和個人資料,滴滴公司就基本沒責任。但是,滴滴順風車這款產品恰恰還具有社交屬性,評價對方時會泄露不少個人信息,“顏值爆表”之類的評價也有誘導撩人之嫌,這就得在法律上加重滴滴的平臺審核責任。還有人建議審核司機時對接公安系統的犯罪記錄,等等,這些討論都有助于從制度上提高網約車的安全性。
不過,有些評論就挺秀逗的。比如,某大V說網約車:“用高科技和社交屬性美化了用車場景,遮蔽了它的風險性,誤導了用戶。坐出租車,大家本能地還會有一種警惕意識,但坐滴滴,尤其是以私家車為主的順風車,很多人更容易放松警惕?!蔽艺J為,這實質也是對新技術的恐懼。
在歷史,對新技術恐慌的人比比皆是,最有趣的莫過于法國作家蒙田。據傳記作家描述,蒙田動手寫隨筆,有三大觸因:一、自1517年馬丁·路德發動宗教革命后,歐洲內部的宗教戰爭頻發,說不定哪天你身邊哪個熟人因宗教信仰不同就把你刺死了;二、火槍開始運用在戰場,但當時命中率不高,勇敢的騎士經常莫名其妙被懦夫的亂槍打死;三、蒙田自己多位親人早逝,尤其有個弟弟被網球打了一下,上午還好好的,下午就死了。面對這樣一個隨機、不分青紅皂白的世界,他用筆記下了很多小概率死亡事件(比如某某被豬拱死之類),以表達生命無常,沒有確定的辦法可以避免意外死亡??梢哉f,蒙田是在用寫作抵抗死亡焦慮,這是一個極度缺乏安全感的“病人”,有點像今日的葛優等人怕坐飛機。
可后來的歷史如何?“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被饦尳涍^多次改進,命中率大大提高,徹底將蒙田戀戀不忘的騎士文化炸得粉碎。類似的案例還有,火車最開始出現時,還不如馬跑得快,火車的研發者頂住民眾的嘲笑,改進火車動力系統,很快就將馬甩到后面。還有40年前第一個試管嬰兒出來,全世界輿論也是口誅筆伐,現在呢,試管嬰兒已接近上千萬。
所以,不管某些人如何渲染“網約車不如出租車安全”,我始終相信,再回歸傳統的出租車時代是不可能了。
對新技術的恐慌,可能將導致某些死守“預防原則”(即回避損失,無論其發生概率有多小)的人因“空姐遇害案”而選擇回歸出租車。網約車的發展可能會暫時受阻,但最終受損的還是用戶,因為他們為超出必要范圍的安全焦慮付出了高昂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