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凌德國波恩大學經濟學博士,著有《宏觀經濟看得懂》,公眾號:廟堂江湖
最近一段時間,忽然間發現全國都在“搶人”。各個地方都在秀自己的優惠政策,有補貼路費的,有給豐厚年薪的,還有直接送“半套房”的。
這讓我很有點兒生不逢時的感覺。12年前從德國波恩大學畢業回國,回母校應聘,時任院長淡淡地說:要不就來我這里做個師資博士后吧,年薪5萬。那時候我們家剛剛雇了一個鐘點工,每小時15元。算下來,德國波恩大學的經濟學博士并不比中國鐘點保潔工值錢多少。怪不得,我有個師兄把母校的畢業證都給燒了,管它是不是985大學。因為他覺得自己的青春時光全都廢在了那里,卻沒學到什么真本事。教不會別人真本事,還真把自己當回事,這樣的大學不少。
十來年過去了,現在各地對人才的態度發生了重大的轉變,有經濟學家認為這是中國“人口紅利”逐步消失的結果。物以稀為貴,人也一樣。
前年,領導不知道出于什么動機,把去美國經濟學年會招聘這個艱巨的任務交給了我。說艱巨是真的,從中國飛12個小時到芝加哥,落地之后不顧晨昏顛倒,立馬開始和應聘者一個個交流,每個人半小時,40個人,談好之后,馬不停蹄再12小時飛回來——現在出公差已經完全沒有了過去的輕松愜意,這要拜本屆政府反腐倡廉新政所賜,我雖身心疲憊,卻真心實意覺得這是一個好政策。但是我的辛苦并沒有顯著成效,所以自那以后領導就再也不把這個艱巨任務交給我了。
我在那個招聘會上發現,中國大學是美國經濟學年會的招聘主力軍,不少單位都是領導親自出馬,招聘條件一個比一個好,年薪、職稱、上升通道,娓娓道來,讓剛剛走出校園的年輕人沒法不動心。而我這,除了和應聘者聊聊他在做的研究內容,別的一概不能承諾一因為我不是領導;而我們學校本身的背景和能夠給應聘者的待遇都屬于一般,更要命的是,丫鬟的身子還有比天高的心一我們對應聘者的要求一點兒不低。
回想起來,這算是現在“搶人”現象中的通病。招聘的地方,不管是一線大城市,還是二三線小城市,總覺得自己拿出一套半套房,不套個世界級大師回去,不好交差。常常可以看到一個江浙三流小城市出來“搶人”,非長江學者不要。
奇貨可居,乃至于變質的奇貨也得以充數,令人失望。所以,興義民族師范學院的招聘廣告近日才會刷了屏。
興義是貴州這個三線省份的三線城市,我去過。基建狂魔早就架橋鋪路,修通了到興義的現代化公路。好幾段路架設在山谷之間,讓人有在云霧中穿梭的感覺,讓人未到興義就興奮不已。興義的馬嶺河大峽谷有“世界上最美麗的傷疤”之稱,地面在此裂開一條數十公里的裂縫,平靜流淌的河流變成了落差數十米的大瀑布,在峽谷中一字排開,蔚為壯觀。
不過興義民族師范學院倒沒有提這個馬嶺河大峽谷,而是說自己學院很一般很一般,能給應聘者的條件也很一般很一般。不過從很一般很一般的字里行間,流露出來的誠意卻真的很不一般很不一般。
勞動力市場是一個高度異質化的市場。所以,經濟學理論里有一個“配對理論”(Matching Theory)來描述勞動力和工作崗位的契合程度。在課堂上,我更愿意用戀愛婚姻來類比解釋這個理論。老祖宗定下的“門當戶對”的規矩是有其合理性的。每個人都希望得到的多一點,付出的少一點,這無可厚非,但是如果把握不好這個度,天天幻想著娶個白雪公主,或者嫁個金龜婿,那么最后就會像漁夫的老婆,竹籃打水一場空。招聘和應聘,也是一個需要認識自我、尋求合適對象的過程。
中國的人口紅利固然正在慢慢消退,但由于龐大的人口基數,還不至于到瘋狂搶人的地步。所以,那些半套房的招聘搶人信息和股市上的莊家拉漲停板吸引眼球一樣,都是套人的伎倆,不值得大多數散戶朋友關注。畢竟,找個好單位,跟找個好人一樣,都是為了好好過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