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菁菁,石 維,葉 芬
(銅仁學院,貴州 銅仁 554300)
近年來,貴州省對科學技術的發展比較重視,連續制定出臺了《關于大力推進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決定》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并增加科技經費投入用于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全民創新意識得到顯著提高。但總體來說,貴州省科技水平發展總體較低,據《貴州省科技進步統計監測報告》,自2006年以來,貴州省科技發展力排名與全國的差距進一步擴大,2012年在全國排名倒數第二,僅高于西藏。
普通高校作為科技主體,具有人才資源集中和平臺完備等特點,擔負著培養科技人才的任務,同時也是科研成果產出和轉化、學術交流等的主要平臺。因此,可以說作為科技發展的主力軍,貴州省高等院校的科技創新能力直接決定了貴州省的綜合科技水平。而從全國高校綜合實力排名來看,貴州省高校總體的科研實力較弱。在國家級重點學科的評選中,貴州省僅有貴州大學的農藥學入學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全國共677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
與全國其他地區相比,貴州省高校的科技實力相對落后,而省內高校的科技發展水平總體不均衡。科技創新指數(Science &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dex簡稱STII)常用來衡量省內各高校的科技水平,如圖1所示,貴州省內平均水平為21.3%,貴州大學以92.87%的科技創新指數遙遙領先。可將省內17所高等院校分為三個梯隊據,第一梯隊科技創新指數高出全省平均水平,為科技創新指數排名的前四名,包括貴州大學、貴州師范大學、貴陽醫學院和遵義醫學院,第一梯隊科研經費充足,高校科技創新環境較好,具有較高的創新績效;第二梯隊10 % 圖1 2014年貴州省高校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排序[1] 影響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的因素很多[2],包括科研基礎設施、科技政策、經濟發展水平、人才資源等諸多因素。科技評價體系作為科技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高校科技創新能力和科技資源配置有很強的導向作用。目前,貴州省科技評價體系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評價指標單一,缺乏大學的個性特色。 為鼓勵科技創新,貴州省高校均對教師科研業務制定了量化考核指標和獎勵。調查發現,考核范圍和獎勵對象通常包括科學技術獎、論文論著、專利、科研立項四大板塊,以貴州大學為例列舉部分獎勵條目,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則學校按1:3的比例配套獎勵;發表學術專著15萬字以上,每部獎勵1萬元;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每項獎勵0.5萬元;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每人獎勵1.0萬元。從貴州大學的科技成果獎勵辦法可以看出,對科技發展起很大推動作用的科學普及、決策咨詢、可研報告等并未納入獎勵范疇。特別地,在論文獎勵中,將論文按影響因子分級獎勵:以貴州大學為第一作者單位,公開發表的論文被《科學引文索引》(SCI)收錄的,按影響因子進行獎勵。影響因子5.0以上(含5.0)的論文,每篇獎勵0.6萬元;影響因子2.0~5.0(含2.0)的論文,每篇獎勵0.4萬元;影響因子2.0以下的論文,每篇獎勵0.2萬元。 近年來,唯“SCI”論、唯影響因子論的弊端已被很多人認識到。諾貝爾獎獲得者蘭迪·謝克曼談到:“學術期刊的影響因子,對人們如何評價知識與學問產生了可怕的影響,導致對知識評估的扭曲。影響因子的高低對知識含金量并沒有任何意義。實際上,影響因子是數十年前圖書管理員為了決定其所在機構應該訂閱哪些期刊而設立的,其目的從來不是為了衡量知識價值。“然而現實是,國內很多高校仍然采用這種單一的評價機制。可以說,貴州大學的科技評價機制代表了貴州大多數高校的評價科技成果的價值取向。這種科技評價對象和評價指標的單一化會導致科技產出單一化,導致科技從業人員功利化,不利于營造潛心鉆研、服務地方社會經濟的科研氛圍。 當前,在科技創新的轉型時期,亟需重新定位SCI、SSCI、EI等引文數據庫在科技成果評價中的作用,在立項評審、成果鑒定等評價過程中正確運用其參考作用,不唯“SCI”論和影響因子論;改變只以論文、項目等論英雄的考評機制,注重原始創新和科技成果對地方發展的服務作用,將科普活動、科技服務等納入科技成果評價機制。鼓勵科技工作者探索與科學社團組織、新聞媒體、社區機構、企業以及包括大學在內的其他傳播媒介,開展連鎖互動。 貴州省17所高校科技發展水平參差不齊,辦學定位和特色有較大差異,不能搞“一刀切”的科技改革方案。需要結合高校自身特色和發展階段,在三個梯隊中選出具有代表性的院校作為改革試點。例如,第一梯隊以貴州大學作為試點,貴州大學的科技創新環境和基礎、科技投入/產出、創新績效均居全省高校首位,擁有較多科技工作者,為科技評價改革的實施提供了豐富的人力物力資源條件和多樣化的實施對象。第二梯隊以貴陽中醫學院為代表,貴陽中醫學院綜合科技創新水平和發展速度都處于中等水平,具有較強代表性。第三梯隊可以選擇銅仁學院為代表,銅仁學院科技發展水平較低,處于科技創新的起步階段,在評價體制改革方面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和一定的后發優勢,改革方案的實施相對阻力較小。通過各梯隊代表性院校的遴選,選擇三個代表性院校作為試點。試點單位根據自身發展階段和辦學定位,制定個性化改革方案,在現有基礎上逐步推進。 在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時代,人是科技活動的主體和基礎。科技評價體系改革尤其不能忽視“人”的因素。建立以人為本的評價體系,首先要尊重科技人才成長的客觀規律,避免在科技評價中急功近利,將人的價值完全以科技成果量化衡量,給中青年科技人員成長空間,并對對從事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成果推廣不同類型的人才進行分類評價,實施不同的評價標準;對不同年齡、職稱、學歷層次的人才實施分層次評價制度,建立面向團隊的考核制度,鼓勵原始創新,為科技人員營造潛心治學的科研氛圍[3]。 同行評議的本質就是解決如何將有限的資源(包括資金、人力等)進行分配以得到最大科技產出[4]。包括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日本學術振興會,以及我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在內的等許多國家都將同行評議作為評估科技成果的主要手段[5]。在貴州省推行同行評議制度,首先需要制定統一的專家遴選標準,在此基礎上建立同行評議專家數據庫。目前貴州省教育廳、科技廳等自科、社科項目的評審已建立網上專家評審平臺,但評審專家還沒有進行電子化評審制度。專家遴選標準需要綜合考慮學歷、職稱和學科結構,專家數據庫的建立以學校為單位統一組織。貴州大學高職稱以上人員1700余人,地方院校的高學歷科研工作者相對數量較少,以銅仁學院為例,銅仁學院2014年底高職稱以上人員300余人,因此,地方院校需要將專家范圍擴大到地方院校所在的地市,將知識產權局和企業科技專家囊括在專家數據庫內,建立專家標簽,包括學歷、職稱、地域、學科、行業等,其中學科標簽需要根據學科分類表建立多級學科標簽。 貴州省高校科技發展水平較為落后,科技評價體系存在評價指標單一化等問題。深化改革科技評價體系,可以發揮科技評價對科技創新和發展的促進作用,調動科技從業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個人創造性。為此,需要從成果多元化、貢獻導向、注重人才等多方面探索,進行高校科技評價體系改革,推動貴州省科技事業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 趙志娟.貴州省與部分省份科技水平的比較研究[D].貴陽:貴州財經學院,2011. [2]杜德斌,李鵬飛,王俊松,等我國高校科技評價體系改革的思考與建議[J].中國高等教育,2013(1): 16-19. [3]郭碧堅,韓 宇.同行評議制:方法,理論,功能,指標[J].科學學研究,1994,12(3):63-73. [4]陳曉清,詹啟偉,姜 田.關于深化高校科技評價改革的思考與建議[J].中國高校科技,2014(1):23-25.
2 貴州省科技評價體系中存在的問題
3 對貴州省科技評價改革的建議
3.1 明確以創新質量和實際貢獻為導向的評價機制,堅持成果多元化
3.2 結合高校科技發展梯隊水平,遴選典型,制定個性化方案
3.3 以人為本,建立分類制度,營造寬松的科研環境
3.4 實行多級同行評議制度,提高科技評估結果的公正性
4 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