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明 叢曉利 王天明
海南,是一個常年蔥綠、四季花開、氣候溫暖、長夏無冬的美麗島嶼,屬于海洋性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溫度在220C- 260C之間,1月份大部分地區平均溫度仍在19℃以上;最熱的7月平均溫度在26℃- 32℃之間。海南是一塊人間福地,是一顆世界瑰寶,是大自然留給人間的一塊風水寶地。(中國十座最佳休閑養老城市卟晚睛,2010,11:18-22.)在北方滴水成冰的嚴寒冬季,吸引一批批老年人像候鳥一樣,奔赴海口過冬避寒,養老度假。這就在海口形成了候鳥族,形成了新奇獨特的候烏族文化。文章從文化角度出發,解讀“候鳥族”帶給海南建設的影響。
每年冬季,四季如春的海南都會迎來數十萬的“候鳥一族”。2016年1月27日的海南省政協聯組會議上,政協委員在發言時提到一位來自北京的曹玉堂老人,這位老人在海南養老度假期間,堅持給當地學生補習英語,發揮余熱的故事引起人們的關注。候鳥族大多有一技之長或廣泛愛好。他們中既有文學家、藝術家、歌唱家、理論工作者、體育工作者和各級官員,還有一些各條戰線退下來的普通工作人員,其中不乏技術工種和方方面面的社會精英。這些候鳥族來到海口,目的是避寒度假,也在發揮余熱,出謀獻策,為助推海南的繁榮發展做出了可喜的貢獻。在越來越多的高端候鳥人才涌入海南后,我們開始思考如何充分利用“候鳥族”的人才資源,為發展海南國際旅游島的文化發展做出更多的貢獻,海南省候鳥族文化研究會會長李予新多年來一致致力于此。
李予新說:關注候鳥族在海南的生活,不僅體現在人文關懷上,更要鼓勵前來海南養生度假的人員,特別是離退休的高端人才來海南發揮余熱,發揮他們的晚年價值,因為候鳥族具有潛在的高端人才資源,對拓展旅游養老產業,吸引高端人才,促進海南國際旅游島的發展大有裨益。(海南省候鳥族文化研究會會長李予新:發掘候鳥族高端人才助力海南建設南海網2016年1月29日)
在這種有利時機和條件下,海南候鳥族文化應運形成,并且得到快速蓬勃的發展。2013年9月,海南省候鳥族文化研究生成立大會在海口舉行,為研究候鳥文化及其對海南建設的貢獻和影響帶來了實質性的改變。最近一兩年,一些老年文化、候鳥族文化研究機構也在海南各市先后成立,譬如海口市養老文化研究會、海南候鳥藝術團等,都在積極開展候鳥族文化的活動和研究。另外,海口恭和苑、康樂美候鳥族養老協會等候鳥族養老機構和協會紛紛成立,海口市的不少鄉鎮也都成立了養老協會和候鳥族聯誼組織。目前。海南省候鳥族文化的活動和研究正在競相開展,蓬勃發展,方興未艾。
2016年2月,由海南省候鳥族文化研究會主導成立的海南候鳥藝術團正式落戶文昌,不僅讓原本分散在全省各地的候鳥藝術團有了一個家,同時也為當地候鳥族搭建起一個豐富文化生活的平臺。同時,海南省候鳥族文化研究會還策劃舉行候鳥高峰論壇,集思廣益為未來的候鳥族群藝術團體發展、利用候鳥族特有的團體優勢豐富海南基層文化生活建言獻策,為海南建設和發展做出更多的貢獻。
當然也有人說,大量涌入的人口帶來了諸如物價上漲、資源緊張、管理難度加大等等問題,導致外來者與本地人之間產生很多摩擦和矛盾。城市管理者也逐漸意識到了這一點,今年來,各級政府不斷出臺各類政策和措施以增進“候鳥”組合當地人的了解,發動“候鳥”人才參與城市建設。同時,實行網格化管理,把“候鳥”租劃歸到每一個社會,享受和當地人同樣的管理和政策。(耿童胡靜“候鳥老人”在海南“原生社區”的社會融合[J].知與行2016年8月)例如:外來候鳥可以辦理老年證,享受免費乘坐公交車等優惠政策,使他們以主人翁的姿態融入到城市生活中,從而讓他們作為主人來為城市的建設獻言獻策,更加關注城市的發展。在三亞居住十余年的羅九如就是典型的代表,她跟隨過志愿者在三亞沙灘撿拾過垃圾,勸導過漁民群眾一同保護海洋環境,撰寫過珊瑚保護建議,參與聯合國紅樹林保護專項工程,并發起了三亞海鷗召回計劃。“分歧和爭端往往源自文化差異和風俗習慣的不同。”羅九如說, “時間久了,互相理解了,相處就非常和諧了。我的海南鄰居們熱情淳樸,在我兒女不在身邊的時候給我很多幫助。”今年年初,60多年黨齡的她還申請將黨組織關系從原單位轉到了三亞市天涯區,成為三亞市天涯區“候鳥”人才黨支部書記。目前,她和候鳥人才黨支部的成員們正在策劃“天涯候鳥論壇”,為三亞建設文明城市貢獻力量。(趙太常海口候鳥族與候鳥族文化的調研報告2013年12月)
當然,在候鳥人群和本地人群文化適應和融合問題上還是很突出的,而且有時文化沖突可能會為城市整體發展帶來一定的影響,所以,現在很多社區會針對這一問題,采取各種各樣的措施進行協調,以促進雙方文化及各方面的和諧。(何宏偉,胡金祥,黃光志,等 “候鳥”老人休閑體育生活方式分析——以海南為例[J].黑河學刊,2014,04:137-139)一些高端商業小區會刻意營造“社區文化”,豐富居民的文化生活,并且在各種活動中,會將本土文化和外來文化進行交融,使大家互相了解,彼此認同。例如:海南黎族特色的竹竿舞,深受內地人員的喜歡,即使是“候鳥”老人,在竹竿舞的節奏中,都躍躍欲試;再比如內地很早就流行的廣場舞,也深受海南本地人的喜歡,在廣場舞的身影中,也不乏本地人美妙的身姿。雙方之間的融合帶來了更為和諧的社會環境,使城市的建設會越來越好。
海南候鳥族文化對海南發展的影響主要有:
1.文化影響。龐大的候鳥群體在海南養老度假,不僅促進了經濟消費,還把各地的生活習俗、文化元素帶入海南,已經形成一種非常值得關注和重視的候鳥族現象。這對海南的文化進步、文化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使海南多元的濱海城市文化和獨特的候鳥族文化相融合的特色文化逐漸形成。來自全國各地的候鳥族,在展現自我的同時,還深刻影響著周圍的本地人群,有組織的進行書法、繪畫、下棋、插畫、編織、陶藝、太極等豐富多彩的活動項目,充分的與本地人群融合在一起,有效地發展和彰顯了候鳥族文化對海南發展的影響。
2.經濟影響。近年來,海南候鳥族越來越多,特別是內地多出頻發霧霾,海南獨特的地理環境和優良的控制質量,不斷吸引全國各地人群到海南休閑、避寒、養生、養老,這些候鳥族大多是離退休人員,且有一定經濟基礎,候鳥族的涌入,雖然給海南各城市的管理和基礎設施帶來了一定的壓力,同時不可否認的是隨著外來候鳥族規模不斷擴大,也為海南城市建設和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正面影響。
3.社會影響。候鳥族的遷入,很大程度上帶動了海南的消費和經濟發展,也很大程度的推動了海南養老事業的發展。養老服務業具有很強的就業容納能力,海南候鳥族文化的充分發展,將為海南新增數量可觀的就業崗位,緩解結業壓力。候鳥族中高端人才,也會為海南人民的身心健康和各項發展,做出貢獻。
在海南省大力建設國際旅游島的背景之下,人文環境的營造和自然環境的保護同等重要,而讓外來人口更好地實現社會融合則是人文環境營造最重要的一環,關注候鳥族在海南的生活,吸引更多的高端人才,建立海南候鳥高端人才庫,有針對性的引導候鳥族來海南發揮作用,對促進海南發展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