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n

《復仇者聯盟3:無限之戰》最成功之處,不是把所有人的戲份安排得符合身價、符合角色人氣高低,也不是它所使用的讓人大吃一驚的、壓抑的陳述方式,而是把營銷和內容結合起來,上演了一場反劇透大戰。
劇透對電影有傷害嗎?它只對依賴劇情逆轉和反常態的電影有傷害。對于很多劇情片來講,重點可能不是結果,有時甚至沒有結果,當劇情不做主,也就無所謂劇透。《無限之戰》的劇情是那樣百里挑一嗎?似乎也不算,《哈利波特》電影版將最后一本書拆成兩部電影上映時,上部結尾也是那樣壓抑和深沉的,大家看完之后或許不會開心,并不會震驚。故事如何發展,大部分人在書里都看過了。
《無限之戰》的劇透/反劇透與電影情節是相互成就的,也與爆米花漫畫英雄電影的模式相互作用。觀眾第一次聽說劇透會影響觀影,難免對爆米花電影的類型產生反彈:這種流水線上的工業之作,不都是公式化的成品嗎?它們必須遵循好萊塢的一些黃金守則,惟有這樣,才能在觀眾中找到最大公約數。而漫畫英雄電影歷來追捧的“大團圓”結局,尤其漫威宇宙一部接一部續作推出,更讓人堅信,結局再夸張也有個限度。所以劇透不劇透有什么關系?這只是一部漫威電影啊。
即使有了心理準備,知道故事會走向一個意外,結局的設置還是超過了大家預想的程度,那種將大小角色一視同仁,大面積、無差別的死亡,帶著隨機的變數。群星璀璨的演員陣容導致最大的懸念竟是,哪些角色會死去,哪些角色會存活。編劇也果斷決絕,毫不猶豫地把幾個正在拍攝續集的角色寫死,這種超乎預設的情節,與禁止劇透的群情,真要加在一起才可以產生最大效果。
親手反叛自己設下的風格,漫威這一步來得是早還是晚?以迪斯尼動畫來說,當公主王子親口在電影中嘲笑自己的前輩時,相距其早期的熱門作品已經半世紀以上了。漫威真人電影這一次的發跡,不過短短十年,早期那些特技和演員魅力有限的先驅,顯然只是死忠粉的惡趣味,《鋼鐵俠》開頭,漫威宇宙才得以成為主流文化中最披荊斬棘的力量。而在十年之后,漫威已經不得不在電影中披荊斬棘,要打破自己的神話模式了。
2013年起,漫威宇宙進入過一陣倦怠期。幾部續集反應不理想,《復仇者聯盟2》的調度不如預期,《超凡蜘蛛俠》和《神奇四俠》的重啟也不得不腰斬。漫威很快調整了策略,徹底放棄了用番外篇去處理英雄個人電影的方法,轉而讓他們的互動更緊密,也將主線和個人電影完全糅合在一起,《美國隊長3》的規格幾乎就是復仇者級別,《無限戰爭》劇情直接銜接《雷神3》片尾彩蛋,這些舉措都在無形之中加強了品牌形象,也讓這樣的觀影行為更具有游戲式的體驗。
談及內容,《無限戰爭》倒不出意外,又是一部大戰右派的電影。反派滅霸堪稱環保恐怖分子,以珍愛環境、拯救物種為理由大開殺戒,思路和20年來的好萊塢電影沒有太大分別。我們當然不能苛責商業電影追求形式、不停翻新的互動方法,畢竟在這個年代,互動已經變成電影內容的一部分。劇透/反劇透變成《無限戰爭》成功的關鍵,也就不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