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怡菁
現階段,各高職院校正逐漸步入內涵建設和可持續發展時期。新的內涵建設要求高職院校必須建立更為完善的人才培養體系,思想政治理論課是社會主義大學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而當前高職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教育中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聯系不緊密,導致學生政治意識、法律意識、道德意識、責任意識、生態意識等公民意識認識模糊,難以滿足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社會期待,成為延緩學院內涵發展的主要因素。
公民意識是指公民個人對自己在國家中地位的自我認識,即公民自覺地以憲法和法律規定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為核心內容,以自己在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的主體地位為思想來源,把國家主人的責任感、使命感和權利義務觀融為一體的自我認識。它圍繞公民的權利與義務關系,反映公民對待個人與國家、個人與社會、個人與他人之間的道德觀念、價值取向、行為規范等等。強調的是人在社會、學習生活中的責任意識、公德意識、民主意識等基本的道德意識。
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加強大學生公民意識培養是刻不容緩的責任和義務。因此,如何全面地進行高職學生的公民意識培養,是當前高職院校教育工作者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結合國內公民意識研究現狀,對寶雞兩所高校的問卷調查和分析,為進一步加強高職學生公民意識的培養,我們應重點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建立體現高職學生公民意識培養的教育體系
1.1創建高職院校的民主管理模式
要實現對高職學生公民意識的培養,必須建立一個適應高職學生公民意識培養的教育體系。此教育體系中的硬件設施就是建立相應的管理模式,即學校對學生的民主管理和學生對學生自主管理。要實現高職院校的民主管理,其核心是建立相應的制度。現代意義的民主管理要有健全的機制,并依靠既定的方法、制度及相關監督來保障該機制的正常運轉,以此來維護制度范圍內多數人的合法權益。第一,做好每年一屆的團代表選舉工作,建立學生團委領導班子制度。要求學生嚴格按照人人參與、自我推薦、嚴格篩選、層層選拔、廣泛監督、年年換屆的程序實施;第二,盡最大可能發揮學校團委的實際作用。在學校改革創新中和學生有關的重大事項必須堅持學生團代會討論、審議的基本制度。第三,允許學生表達自己的心聲。即學校組織學生定期召開座談會,通過調研和互動交流,掌握學生思想動態。第四,鼓勵學生充當監督者。即定期組織學生對學校領導和教師進行民意測評,建立完善的反饋機制。
1.2推動全社會公民意識教育的新浪潮
高職院校必須將學生的公民意識培養納入到整個國家公民意識培養的體系之中,因為國家公民意識的培養水平和高職學生公民意識培養的結果呈正比例趨勢發展。高職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根基還不夠穩固,很容易受到外界社會的影響,而這一影響來自于各個方面,像在家庭受父母、親戚朋友的影響;在學校受老師、同學的影響;在社會上受各種行業形形色色的人員影響。當今科技飛速發展,人們接收外界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廣泛,收音機和電視機作為獲取新聞信息的唯一渠道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網絡的出現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隨之帶來的很多消極作用也讓大眾苦不堪言,特別是網絡和手機的攜手、WIFI的出現人們可以隨時隨地、在最短的時間內獲悉各種信息。但是由于網絡安全的管理正處于起步階段,真假信息魚龍混雜,嚴重的誤導了大眾的思想意識,特別是熱衷于嘗試新事物的大學生們。所以,在將學生的公民意識培養納入到整個國家公民意識培養的體系的同時,也應該注意凈化社會環境。
2學校和家庭聯手協作,雙管齊下,做到兩位一體
發揮學校文化教育的主陣地;也要保障家庭教育潛移默化的副陣地。如果說學校是教書育人的主要陣地,那么家庭就是堅定的后方保障區。對高職學生公民意識的培養,單靠任何一方,力量肯定不夠,效糶也不明顯,只有學校和家庭聯手協作,雙管齊下,做到兩位一體,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2.1發揮學校文化教育的—主陣地
學校是一片凈土,在這方凈土上,學生接受教育,快樂成長。對高職學生公民意識的培養滲透、體現在高校理論課學習、實踐課學習、人際活動交往學習等等的各個方面,特別是高校思政課,更是前沿陣地中的主陣地,可以說起著引領的作用。所以,應該時刻發揮學校文化教育主陣地的引領作用。
2.2保障家庭庭潛移默化的副陣地
中國很多家庭由于生活所迫,父母忙于工作和生活,在孩子完成了九年義務教育之后,家長認為孩子已經長大了,孩子的性格、思想已經定型,特別是在上大學之后,對孩子的關注也逐漸的減少,家庭教育的副陣地慢慢失去了作用,甚至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和創新,很多父母自身知識能力有限,公民意識缺乏,同時也受傳統觀念的影響,不善于和孩子交流,即使交流大多也是采用簡單粗暴的方式,吏不用說坐下來客客氣氣的和孩子交流溝通。因而,公民意識的培養,家長先行是現實中首要解決的問題。
3更新理念,準確定位,大膽的進行改革
3.1進行大膽的管理改革
高職院校普遍采用的嚴格化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扼制了學生的自主性,限制了學生的思維和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公民意識的形成,所以管理制度上的改革很必要。高職學生畢竟有一定的年齡基礎,他們的思維能力是很健全的,只是態度問題而已,學校與其利用行政命令指揮,不如用壓力進行軟調控,古人云, “欲擒故縱”。讓他們在看似寬松的環境中學習生活,其實有一定的壓力。那就是學生進行自我管理——換角色管理。在南京行知小學,著名律師崔武先生的一堂公民教育課,僅僅通過兩個故事即《孔融讓梨》和《母親讓孩子分蛋糕》進行講解。生動有趣、淺顯易懂更啟人深思。所以,對高職院校的管理上,也不妨借用那位聰明母親分蛋糕的方法,讓學校的行政部門——最大的權力者,隱身變為監督者,讓受管理的學生,變為間接的管理者,直接參與在各個管理活動中,進行角色轉換的嘗試。讓學生通過制定規則、適應規則做到公平、公正和合理規劃,通過親身實踐讓原來看不見的正義看得見、摸的著。無形之中理解和增強公民意識。
3.2因地制宜的課程改革
目前,隨著高校的課改潮流,思政課要抓住時機,積極更新理念,大膽的進行創新,多用案例式和研究式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用鮮活的課堂來吸引學生,提高課堂的抬頭率。最終做到在教學中提升學生的道德意識,強化學生的法律意識,加深學生的國家意識,啟發學生的生態意識從而實現學生公民意識的培養。
4堅持兩個原則
4.1堅持直接教育和問接熏陶共同發展的原則
公民意識的直接教育就是通過正面的、公開的、明確的、傳統的傳道授業解惑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政治意識、法律意識、道德意識、思想意識和生態意識的教育而形成一定的公民意識。直接教育具體表現為課堂教學和社會實踐。課堂教學的實施者主要是學校教師、輔導員和學院領導,這些教學工作者在基礎知識講解時,著重利用行為示范的方法教育和引導學生。
公民意識的間接熏陶就是指通過側面的、非正面的教育或潛移默化、情景陶冶的方式達到培養的目的。在方法上主要是將傳統的課堂講解法變為熏陶滲透法。對學生公民意識的培養,間接熏陶是對直接教育起補充、鞏固和加深認識的作用。實施者比較多,學校文化氛圍的潛移默化、家庭的科學培養和社會的正面影響。同時,表現形式也多樣化,例如,通過模擬法庭活動的開展,加強學生法律知識的普及和學生的守法意識;通過對英雄、杰出人物報道和宣傳片的觀看,像“感動中國”、《郭明義》等等來提高學生的社會正義感;通過外出旅游、探險等戶外活動,讓學生在感受大自然魅力的同時,用自己的眼睛發現生態環境方面存在的問題,提高學生的生態意識等等。總之,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學校、家庭和社會從各個方面都對學生公民意識的形成有著潛移默化的熏陶和影響。
4.2堅持法制管理和德治教育雙手抓的原則
受各種思潮和社會的負面影響,人們的價值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社會上一部分人為了滿足自己膨脹的私欲,自私、狹隘和唯利是圖,置國家利益于不顧,以致于社會上各種丑惡現象沉渣泛起。社會環境中呈現出兩大突出問題,第一是我國優良的傳統道德水準嚴重滑坡;第二是我國現階段“法制”體系不夠健全。高職學生公民意識的培養,離不開我們賴以生存的社會環境,良好的公民意識來自公民高質量的生存生活環境,所以,要進行公民意識的培養一個很關鍵的因素就是在堅持“依法治國”的同時,還要積極響應“以德治國”的重要方略,即堅持法制管理和德治教育雙手抓的原則。
5實現兩個提高
5.1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首先,提升學生的能力素質。當前高校大學生普遍存在理論教學和實際動手能力相脫節的現象,創新意識不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較差,適應社會的能力弱,高職學生更不例外。所以高職院校應該加強校企合作,盡可能的多組織學生去相應專業的單位進行頂崗實習和生產實踐,鼓勵學生參加勤工儉學,多接觸社會,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體驗社會生活的艱辛,提高學生的道德水平、加強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從而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
其次,增強學生的文化素養。文化基礎就像高樓大廈的地基,地基堅實,樓才會越蓋越高,如果離開寬厚的基礎知識作依托,其它技能也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所以,要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必須夯實學生的基礎知識。學生在已有的理解能力基礎之上,反復誦讀經典作品、廣泛閱讀歷史文獻,對提高自身文化素質有很大的幫助作用。所以在學生的培養中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和藝術鑒賞等內容多角度和多層次的進行熏陶和傳授,增強高職學生文化素養。
第三,健全學生的身心素質。身心素質分為兩個部分,即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身體素質是心理素質的基礎,我們知道心理健康建立在生理健康之上,針對于高職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教師應該在培養學生良好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時,對學生心理健康多加關注和正確引導。利用學校的心理咨詢中心,將每年一度的“5·25大學生心理健康日”活動常態化、隨機化,對學生的心理障礙進行及時科學的疏導,教會學生學習知識的同時,更多的學會面對失敗和挫折,健康幸福的成長。
5.2提高教師職業素養
教師要不斷加強自身的學識能力。及時更新理念,勇于接受新事物;拓展文化視野,提升學識水平;教師要勤于學習拓寬視野,利用閑暇時間不斷充電,創新教學方法,提升教學水平,堅定正確的人格信仰,學以致用的引入實踐。同時,要完蕾自身的品德修養。“行為人師,世為示范”是教育工作者遵守的最基本的職業規范。由于生源的變化,教師更應該表現出完美的品德修養,用自己的熱心、耐心和愛心去教導、教誨每一位學生。如果用一顆寬容之心去包容學生、用一顆仁愛之心去關心學生,那么學生也會在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愛意中不斷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
5.3提高德育工作實效
學生公民意識的教育歸屬于思政課教育,以構建一體化德育體制為核心,形成高職院校一體化德育模式的思想,對創新高職院校德育教育理論,促進高職院校德育實踐的現代發展,促進高職德育工作的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提高高職院校德育工作的實效性,具有重大現實意義。面對多元化、全球化、網絡化的時代環境,要讓青年學生既能保持正確的立場,又能適應時代的發展;既具有世界眼光和國際意識,又能保持中華民族的價值觀。
高職學生在大學生中的比重越來越大,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職學生公民意識的高低,直接決定著祖國未來的發展趨勢。對高職學生公民意識的培養有其特殊的必要性。作為職業教育工作者,應大力提倡創新精神,加強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提升公民整體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