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雨
摘 要:《雙城記》是狄更斯后期小說創作的代表作品之一, 而這一時期也是狄更斯創作的成熟時期,無論是寫作技巧還是語言方面都愈加純熟,充滿感染力。同時他最初在創作中體現的人道主義立場也更加堅定。狄更斯在《雙城記》中塑造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而莫奈特醫生作為小說中正義形象的代表,集中反映了作者對黑暗社會的批判以及對社會未來發展的思考和期待。因此本文將具體分析莫奈特醫生的自我犧牲形象來深入探究作品中體現的人道主義精神。
關鍵詞:《雙城記》;莫奈特醫生;自我犧牲;人道主義精神
《雙城記》作為一部歷史小說,揭示了法國大革命期間,維多利亞時代下倫敦和巴黎貴族階級的殘暴和下層民眾的苦難。它集中體現了狄更斯的人道主義思想。這一動蕩不安的時代背景與狄更斯晚年深刻認識社會黑暗的人生體驗具有一致性,因而小說的很多故事內容都體現了作者對時代的憂慮、對英國前途的擔心、對人性的思考等復雜的思想感情。在他看來,每個獨立的個體都是自由而平等的,有自己的獨立意識與存在價值,不依附于他人,也不受他人的桎梏。
正如作者所說:“那是最美好的時代,那是最糟糕的時代;那是智慧的年頭,那是愚昧的年頭;那是信仰的時期,那是懷疑的時期;那是光明的季節,那是黑暗的季節;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們全都在直奔天堂,我們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比说乐髁x這一思想起源于歐洲文藝復興時代,它提倡對于人的尊重與關懷,主張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在法國大革命時期,人道主義精神進一步具化為“平等”“自由”“博愛”。
狄更斯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具有本質確定化和性格單層化特點,雖然具有局限性,但一定程度上能夠為反映作家的思想傾向提供幫助。莫奈特醫生作為小說情節的重要推動者,具有很多值得讀者品讀的高尚品質,作者一開始就賦予了他神秘的形象,之后更將他置于多個重要的故事情節和人物關系變動的位置上。一方面法國大革命的醞釀到爆發推動小說發展,另一方面,莫奈特醫生出獄到最終冤情被揭發也使得小說情節具有極大感染力,但在當時那樣動蕩的背景下,莫奈特醫生在小說中始終處于承受、犧牲的處境,沒有用激烈的反抗來擺脫自己的痛苦。因此本文將具體著眼于此探究作品中蘊含的思想傾向即人道主義思想。
莫奈特醫生是小說中“仁愛”的化身,體現了人道主義所推崇的“博愛”精神。作為醫生,他具有很高的聲望,這不僅體現在他的醫術上,更體現在他具有一顆“醫者仁心”。莫奈特醫生年輕時就正直并充滿同情心,所以當他看到貴族侯爵厄弗里蒙的惡劣行徑時他義無反顧進行揭發,他堅持自己良心的選擇。然而貴族在當時與統治者是處在同一立場,莫奈特醫生僅憑個人力量是不能改變什么的。心地善良的莫奈特醫生被一對貴族兄弟威脅去出診,為一位懷孕的夫人和她受傷的弟弟治療。然而事情的真相卻令人不寒而栗——兩兄弟中的弟弟看中了一位佃戶的妻子,想要霸占她,便把佃戶逼死了。女人的弟弟得知以后,為解救姐姐而闖入了兩兄弟的家中,受了劍傷。然而姐弟倆最后都不治身亡。麻木殘忍的貴族兄弟為了掩人耳目不被別人知道這樁丑事,便把醫生秘密送到臭名昭著的巴士底獄的塔樓里,最終等待他的只有18年的巴士底獄生活。在牢獄中,莫奈特先生沒有放棄,他寫下血書希望侯爵的罪惡能夠得到揭發,使其受到應有的懲罰。而在這之前,艱難的牢獄生活已經將他的身心完全摧殘,雖然他從監獄中被釋放出來,但是他只能生活在小小的閣樓上,如白癡一般不能正常面對社會、與外界交流。作者在這里并沒有描寫莫奈特醫生受到怎樣身體上的傷害,而是將他塑造成為了神志不清、忘記一切的人物形象。從中可以發現,真正摧殘人的是對人精神和信仰的折磨與踐踏,這是難以恢復和彌補的。從中可以看出作者內心的焦慮和憂郁。
作為當時黑暗統治的受害者,莫奈特醫生是千千萬萬飽受苦難的下層民眾的典型。莫奈特醫生因為他的正義而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代價,而真正的施暴者卻在享受著自由。作者塑造莫奈特醫生的形象也在預示著人民的反抗是必然的,而反抗也很快就會發生。
由此,小說中也體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反抗態度,不同于德法熱太太身上體現的復仇態度,莫奈特醫生始終堅持著和平與包容的心態。這正與狄更斯崇尚的人道主義精神是一脈相承的。盡管他清楚地明白暴力統治需要革命來推翻,但是他又是抵制革命帶來的血腥和殘酷,這種反革命的傾向突出體現在莫奈特醫生這一人物形象上。
前文提到莫奈特醫生作為無辜受害者的形象出現在讀者視線中,而在那樣丑惡的社會環境中,他的精神世界并沒有受到毒害,他的反抗是正直、無聲的。一方面這與他孤身一人的無力有關,但更為最重要的是,在作者筆下,莫奈特醫生不愿與他憎惡的人一樣用殘酷的手段進行反抗。若想要改造這樣的社會,只有靠愛心、自我犧牲才能真正實現。關于自我犧牲,卡頓律師最后的犧牲則是一種為愛犧牲的最好例證,而隨著卡頓律師的犧牲,小說也進入了尾聲,這樣的情誼讓讀者深深動容。但是仔細品讀小說我們不難發現,莫奈特醫生同樣也經歷著自我犧牲的過程。這是他作為醫生所具有的高度責任感,更是因為他對女兒露西深沉的愛。
莫奈特醫生之所以能夠從牢獄生活的陰影中回歸到正常的家庭生活,正是露西用她善良、純真的心溫暖了父親,而莫奈特醫生也十分珍惜自己這唯一的親人。可偏偏自己仇人的侄子達爾內向他表示對女兒的愛,當達爾內第一次提到莫奈特醫生當年留下的血書讓他想到那段艱難的歲月時,他受到刺激感到十分痛苦。等到達爾奈第二次和他進行交談時,他雖然仍然感到痛苦,但是他選擇了繼續。作為受害者,他承受著一般人所不能體會的痛苦,而作為父親,他保持了作為女兒守護者的立場,冷靜地表示對達爾奈的感謝,為了露西的幸福,他愿意把自己最疼愛的女兒交給面前這個人。關于達爾奈與莫奈特醫生這兩段前后對話,作者進行了很多細節描寫,其中包括時間、環境以及人物動作神態等,因而雖然兩段對話的篇幅不長,但已經不需要太多言語的補充,莫奈特醫生的掙扎和他對露西偉大的愛已經明白展現出來。
成全女兒的幸福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意味著莫奈特醫生失去了一種精神依靠,是他做出的讓步和犧牲,同時他接受了仇人的侄子,盡管達爾奈已經脫離了侯爵的束縛,是一個正義的青年,但莫奈特先生內心的傷害仍然是存在的。莫奈特的精神世界再一次崩塌,他又回到了閣樓上與外界隔絕,不記得任何人和事。莫奈特醫生受到的傷害不能隨著時間的消逝而被撫慰,作為醫生,莫奈特醫生在恢復之后仍然有大量的病人仰慕他原來的聲望來找他醫治,而他的科學知識和富有獨創性的醫學實驗中的謹慎和熟練確能夠承受這樣的聲望??烧沁@樣有能力有聲望的醫生,當他想到那段沉痛的過往,他沒有辦法來緩解自己的痛苦,唯一讓他清醒的是他還有一個女兒,他告訴友人不能讓女兒知道自己再一次陷入了痛苦之中,而讓女兒擔心。這是作為父親的自然天性,而這也是狄更斯所肯定的人性中的一部分,從中可以看出作者在描寫社會下層人民的善與溫情時也表示了對他們深切的同情。
從莫奈特醫生的角度看,文章高潮和結尾內容是以莫奈特醫生冤情被揭開來推進的。社會下層人民雖然處于劣勢地位,但是一旦他們開始反抗,力量是無窮盡的。達爾奈因為家族牽連在大革命時被抓進監獄時,莫奈特醫生毅然來到法庭講述自己遭受迫害的經歷指控伯爵的罪行,讓達爾奈能夠回到女兒身邊。此時革命已經在醞釀爆發,莫奈特先生依然選擇了犧牲自己一人的方式來保全自己愛的人的幸福。小說情節進行到這里,作者想要塑造的莫奈特醫生形象已經完整呈現給讀者,他的責任感和仁愛之心已經間接表達了狄更斯對這場革命的態度。
《雙城記》描述的是巴黎、倫敦兩座城市發生的故事,但作者實質上是想要借小說最后爆發的法國大革命來表達自己對社會現狀的深刻反思:革命并不能帶來永久的和平與平等,他想要告誡英國統治者,要用仁愛構建美好的社會秩序。狄更斯在《雙城記》中突出表達了其推崇的人道主義精神,他筆下的莫奈特醫生先生則以他無私的自我犧牲高度詮釋了這一點。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狄更斯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藝術特色,即人物性格單層化,這尤其體現在道德層面。莫奈特醫生形象在各個方面都吻合作者的描寫中心,突出表達了作者對自由幸福的愛的世界的向往。
作者極力放大了莫奈特醫生的痛苦,但他也細致刻畫了他對女兒露西的細膩情感,這可以衍生為理智與情感的斗爭,很明顯莫奈特醫生選擇了后者。從全文看,莫奈特醫生一直都選擇了承受,從沒有想過用暴力的方式來改變什么,他想用寬容和仁慈擺脫冤冤相報的無休無止的痛苦。狄更斯塑造這樣本質化確定的人物來表達他的精神訴求,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狄更斯在創作后期雖然更深入認識到了資本主義種種矛盾,但他仍然相信人道主義可以改造人和社會。從這一方面可以發現,狄更斯在小說中表達的人道主義精神是完全正確的甚至是超現實的,這樣對人道主義精神的過度闡釋大大削弱了《雙城記》的批判性,這也是《雙城記》創作的局限所在。
參考文獻:
[1]康萍,王巖.從《雙城記》中兩個人物看作者的思想局限[J].沈陽大學學報,2006,(03).
[2]王煥,張德玉.狄更斯人道主義博愛思想在小說人物中的體現——對《雙城記》中露茜,達奈和梅尼特醫生形象的解讀[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14,(10).
[3]聶珍釗.外國文學史(三)[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4]何敏.狄更斯小說中的人道主義精神探析[J].淮海工學院學報,2016,(07).
作者單位:
安徽農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