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偉


摘 要:國際主義風格雖然興起于20世紀30年代,但直到20世紀50年代才正式確立。這種風格的正式形成影響了各類設計領域,成為50年代的主導設計潮流。在國際主義風格的影響下,產品設計領域出現了產品的無飾外觀、產品的功能主義、產品的秩序美感三大設計特征。
關鍵詞:國際主義風格;產品設計;無飾外觀;功能主義;秩序美感
一、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經過數年的艱苦努力,歐洲部分國家的經濟開始復蘇,尤其是西歐各國的經濟恢復得極為迅速。經濟的發展增加了對設計的需求,同時也促進了設計的發展。為了盡快滿足戰后人們的物質需求,到20世紀50年代期間,戰前討論的功能主義風格在這一時期得到了很快的發展,并成為一種國際風格流行起來[1]。
國際主義風格可以追溯荷蘭風格派、俄國構成主義和包豪斯對設計現代語言的探索,但這種風格于20世紀30年代開始興起于美國,并由來到美國的包豪斯師生將現代主義的設計理念與美國強勁市場機制所結合,從而推動了國際主義風格于20世紀50年代正式確立。國際主義風格的正式確立影響了建筑、產品、平面設計領域,并成為這一時間段的主導風格。
二、國際主義風格
國際主義風格首先在建筑設計上得到確立,這種風格的第一次提出是在1927年,美國的菲利普·約翰遜在德國斯圖加特市威森霍夫現代住宅建筑展發現這種新興的風格,并認為這種風格會在國際上流行起來,因此稱為國際主義風格。在國際主義的發展過程中建筑設計大師——密斯·凡德羅起到了最大的推動作用,他與菲利普·約翰遜共同設計的西格萊姆大廈成為國際主義建筑的典范,同時密斯·凡德羅的“Less is more”設計原則也成為國際主義風格“圣經”的原則[2]。在國際主義的推動下建筑都以方盒子形式出現,采用預制構件以及大面積的玻璃幕墻,建筑的裝飾性甚少,從而形成了形式簡單、反裝飾、強調理性、功能性強的建筑設計特征。
三、產品設計中的國際主義風格
產品設計中的國際主義風格是指,在國際主義風格的影響下出現了類似建筑風格上的強調功能、高度理性、反對過多裝飾的設計理念與設計特征。在整個發展過程中主要以德國的烏爾姆設計學院為代表,在該設計學院“科學與技術結合”的口號下形成的系統設計原則與布勞恩原則為國際主義風格在產品設計中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筆者將從產品的無飾外觀、產品的功能主義、產品的秩序美感三個方面分析國際主義影響下的產品設計。
(一)產品的無飾外觀
產品的外觀其實就是設計上形式問題的探討,在20世紀50年代在國際主義風格的影響下,產品的外觀形式和建筑外觀形式如出一轍,兩者都追求形式簡潔、去裝飾化,強調簡單理性。在這種情況下產品的外觀造型從繁瑣的花卉圖案和裝飾中脫離出來,新的外觀形式的產品開始涌現。與此同時,以馬克斯·比爾為代表的設計大師們與企業合作設計開發產品,這些產品造型簡潔,去掉了所有的裝飾元素。如1954年馬克斯·比爾設計了一款名為“UlmerHocker”板凳,該板凳造型極為簡單,是純粹的幾何造型,用三塊木板拼接而成,底部再由一根圓柱形的木棍連接,整個板凳沒有任何裝飾,盡顯木紋本身紋理變化。再如,1956年設計師迪特·拉姆斯為博朗公司設計了一款名為“SK4”的收音機和唱片機組合產品,該產品的外觀如同一個方盒子,透明的有機玻璃、潔白的金屬外殼與兩邊的木質板材結合起來,協調完美。對于戰后恢復階段,這種符合各國國情的廉價、批量化、高產、沒有多余裝飾的產品得到快速發展,同時也影響了美國、日本等國家的產品設計風格。
(二)產品的功能主義
機械化、標準化、批量生產和功能主義是國際主義產品設計的主導設計思想,由于對工業化和機器生產的肯定,因此產生了功能主義美學觀念。功能主義美學具有兩個層面的含義:第一,從功能主義的角度來看指的是產品的造型由它的功能所決定,產品以突出使用功能為主;第二,從美學意義上講,意味著一個完整滿足其功能的物體,自然會是美麗的。在1950年發表的一篇文章中,馬克斯·比爾解釋了“功能就是美”這一觀念,強調產品的功能可以體現出產品的美,產品的功能也能作為審美評價的標準。他在1954年設計的“UlmerHocker”板凳充分證明了這一觀念,該板凳除了造型簡單之外,功能性極強,還可以充當茶幾、書桌和書架。另外,馬克斯·比爾在1957年設計了一款壁鐘,這件產品更加充分地說明了他是多么的強調功能在設計中的重要性,該產品的精華在于簡潔、純粹的外表和極強的識別性。除此之外,意大利設計師吉奧·龐蒂在1957年設計了“Superleggera”椅,這款椅子造型簡單,線條流暢筆直;靠背的設計充分考慮到人的舒適性;盡管椅子本身沒有任何裝飾,但它極強的功能性給人們傳達出美感。這些功能性極強的產品在戰后經濟復蘇的社會背景下符合當時人們的實際需求,同時讓設計師們對產品有新的認識。
(三)產品的秩序美感
秩序美感,即具有秩序的一切事物,以其協調性特征不斷呈現出來的美的方式,即通過秩序感而表達和傳達出來的美的形式[3]。二戰經濟復蘇后,人們的生活開始安定下來,社會發展進入正常的軌道。在這樣的環境下,人們漸漸習慣這種井然有序的生活狀態,從而便會無意識地渴求內心世界的秩序性,以滿足精神層面的需求。從某種角度上說,產品設計中所傳達出來的秩序美感,其目的就是順應人們內心世界對秩序的不斷追求,并呈現出自己獨有的特點。如伊姆斯夫婦1950年為家具商米勒公司設計的儲藏柜,該儲藏柜給人的整體視覺感受就像是規整的方盒子邊角對齊一層層排列向上,顯得格外的規整有序,儲藏柜上面的裝飾也是大小一致的圓形,按照相等的距離和相同的方向排列,傳達出一種穩重、沉穩的感覺。再如,漢寧森1957年設計的PH“洋薊”吊燈,其整體造型就像是一朵盛放的洋薊花,其燈罩宛如洋薊花的花瓣由大到小、由內而外的交錯排列。這種整齊有序的造型帶給人們一種安穩平靜之感,同時也是一種美的傳達。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產品所傳達出來的秩序美感,其實也是人們對于穩定生活狀態與和平的追求和期盼。
四、結語
20世紀50年代是二戰結束后各國經濟恢復與快速發展的重要時期,由于當時特殊的社會環境,戰前所探討的功能主義在這一時期得到了重新的認識。在眾多設計師的不懈努力下,繼而發展成為流行全世界的國際主義風格。這種設計風格最先在建筑領域確立,并形成了形式簡單、反裝飾、強調理性、功能性強的建筑設計特征。隨后這種設計特征很快波及到建筑、產品、平面設計領域,最后成為20世紀50年代的主導設計風格,并影響了其他國家的設計發展。
隨著國際主義風格的不斷發展和滲透,漸漸地產品設計中也出現了國際主義風格,其中主要以德國烏爾姆設計學院作為代表,并極大地促進了國際主義風格在產品設計中的發展。國際主義產品設計的出現,讓設計師們再一次重新審視形式與功能的關系處理,繼而產品的外觀從繁瑣的裝飾中脫離出來,出現了無飾外觀的產品,同時將功能主義在產品中發揮到極致,并形成了“功能就是美”的觀念。此外,產品也是人們對有序生活的期望的寄托,從而出現了具有秩序美感的產品。
簡而言之,在國際主義風格的影響下,產品設計呈現出具有秩序美感、功能性強且外觀簡潔的整體設計特征。盡管國際主義風格現在已淡出我們的視線,但是這種風格在當時社會背景下為設計的良好發展指明了方向。從某種程度上,國際主義風格對不同設計領域的影響具有一定的進步作用。
參考文獻:
[1]梁梅.世界現代設計史(升級版)[M].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6.
[2]楊淑萍.淺析國際主義風格在現代建筑中的發展[J].藝術教育,2015,(08):73.
[3]柴智.視覺傳達設計中的秩序美感研究[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0):201-203.
作者單位:
湖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