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夢軒
摘 要:壯族地域性色彩作為在壯族文化現象或者物質性媒介中特有的、專屬的色彩,是民族地域代表性文化特征,更是確認本民族特質和民族認同的重要文化表現形式。壯族地域性的色彩提取和在室內環境中的創新應用,是對民族藝術設計的個案研究和創新嘗試,以形成地域特征的民族風格和色彩體系。文章對廣西壯族自治區內壯族的民居建筑、服飾、風俗習慣、首飾、圖騰等代表性文化中的色彩進行研究,發現壯族人民在色彩運用上的特殊組合以及用色上的大膽創新,闡釋壯族色彩組合在色彩設計中的延續性與差異性,也為室內環境提供多樣性的選擇。
關鍵詞:壯族;地域性色彩;室內設計;民族創新
[2017廣西壯族自治區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壯族地域性色彩在室內環境中的創新應用》,項目編號:201710595106]
壯族作為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族群,其民族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創新可以喚起人們對本民族文化的重構和表達。民族色彩是體現民族氣質和獨特性及其精神內涵的主要方式之一。每個民族對不同的顏色理解不同,意義也就不同,這就形成了不同的風格。將壯族作為研究的對象,梳理壯族色彩的發展脈絡和風格演變,詮釋壯族地域性色彩,并將其應用在室內設計中,這是創新的研究和嘗試。
一、壯族地域性色彩的演變發展——“歷時性凸顯”
色彩是引起人們情感共鳴的重要形式之一,是藝術性與大眾化的統一元素,更是壯族人民最能表達心理特征的“形態符號”。壯族色彩的“歷時性凸顯”,是說在壯族發展的歷史性變化中色彩是占有突出顯要位置的,是表達地域性室內設計意境的形式之一。
壯族對色彩的認識是一個螺旋式上升、循序漸進的過程,是從簡一到組合,從謹慎到大膽創新的變化過程,壯族認識和選擇色彩的歷史象征著本民族不斷發展進化的歷史。
(一)壯族地域性色彩的來源
色彩搭配上的地域性,也就是表達壯族色彩的個性。壯族人民特有的生活環境深刻影響了其對色彩的獨特應用。崇拜自然,取之自然,敬畏自然的民族心理根深蒂固,廣西壯族自治區內壯族的風俗習慣、首飾、服飾、圖騰等都展現了色彩應用上的民族特性。根據性別差異、節日、傳統風俗、生活習慣等因素,色彩的搭配也隨著變化,究其根本,都是壯族特有的文化內涵所決定的,文化影響著心理變化,心理又反作用于文化內涵。
(二)壯族地域性色彩的表現形式
1.單色(紅、黑、白)為基調的色彩情感表達
對廣西壯族自治區內壯族的民居建筑、風俗習慣、首飾、服飾、圖騰等代表性文化中進行考究,色彩的心理作用與壯族人民所生活的自然環境、地域傳統文化是相輔相成的。紅色代表吉祥,白色是其最忌諱的顏色,黑色則是壯族的傳統色,藍色為輔助色。
(1)紅色作為壯族人民的吉祥色可以追溯到百越文化系統,花山崖畫是壯族先民(駱越民族)祈求神靈、氏族興旺所作的圖像,記錄的是神圣的集體祭祀活動,主題圖像均用單色(赭紅色)平涂,這就蘊含了以紅色為民族吉祥色的崇拜心理。壯家人每逢過年(農歷十一月二十九或三十日)的時候,族寨中的家家戶戶都貼紅紙來祈求來年的好運氣;過節時壯家小孩脖子上大都要掛上紅雞蛋來驅除邪氣。紅色傳遞給壯家人熱情、奔放、歡樂的情感,用在服飾打扮上,充滿了喜慶、活力的精神面貌,給壯族人民注入了“太陽”火一般的生命力。
(2)以黑色為美的民族傳統可以說是壯族的印記,壯族崇尚黑色,是和壯家人樸素、厚道的性格特征相互影響與寄托的表現。壯族嫁衣是黑色的,在壯家人眼里,黑色是喜鵲的顏色,因而把其視為正統、正派和喜慶的顏色。
(3)白色在壯族傳統上,象征光明。不少地區的壯族婦女都喜歡戴白色的頭巾,但是隨著漢化喪葬禮制的影響,現在習慣為喪事所用,白色被賦予了新的精神內涵,即認為白色是清白的,是死亡的。
2.壯族色彩組合在色彩設計中的延續性與差異性
色彩組合,即色彩搭配與規劃。隨著壯族人民的手工藝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需求的高漲,色彩的保守也變得革新,多樣性的選擇讓壯族色彩在色彩設計上不斷前進。
在壯族色彩設計中,多色的融合既延續了壯家人地域性文化傳統的心理特征,充分展現了壯族的風俗人情,又增加了色彩的視覺感染力,相比之前的單色基調,色彩顯得更為飽滿,從側面更加說明了壯族人民的思想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也愈為開放。
壯家人大都從自然中提取顏色,用色較重。壯族色彩設計中的延續性和差異性在手工藝品和服飾上表現得淋漓盡致,尤其以繡球和壯錦較為出色。繡球是廣西壯家人的定情物和吉祥物,色彩鮮艷,色彩組合樣式多種多樣;壯錦以濃艷、清新、優雅和對比強烈的施色手法,詮釋了色彩的和諧搭配,展示民族織物的藝術特色,體現“紅配綠,看不俗”的壯族配色的內涵。
在配色上,講究色彩的明度變化、純度漸變、冷暖對比,實現了色彩的整體性和協調性,突出了鮮明、打動人心的民族視覺力量。
二、壯族地域性色彩在室內環境中的創新應用
在這個多元化的社會,傳統與現代的碰撞是值得期待的,這是與時俱進的,讓更多人通過這種新的方式來認知它。它源源不斷地創建出“關系鏈接”,搭建起跨界協同的平臺,將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保護的實踐者、研究者、傳播者、愛好者等分散著的力量擰成了一股繩,帶動新興領域的產生來發展民族色彩文化,讓更多人能夠更便捷地了解和投入到民族色彩文化中,且用這種新的方式去詮釋和發展壯族民族色彩文化。
(一)壯族地域性色彩的應用探析
1.強烈的色彩對比,提升空間的視覺沖擊力
壯族用色純度以及飽和度較高,但是整體色相組合不花亂。色彩對比是體現室內空間層次的方式之一,有彩色和無彩色的對比、調和對比、冷暖色調的組合會增強室內環境的視覺沖擊力。比如紅色和黃橙色的組合會給人活潑、和諧、雅致的感覺;黑色與紅色則莊重、統一。
2.色彩與圖案,把握室內空間的主題性
色彩往往和圖案聯系在一起,圖案則會傳達出特定的精神內涵,這就充分展現了特定空間的含義或者空間里的特定內涵。室內環境的構建則需要主題的引導,需要特性的文化以及背景氛圍。壯族圖案豐富,富有民族個性。青蛙圖騰,生活中的可見之物和花紋等圖案應用到服飾、建筑中去,形成了空間上的民族風格主題性。
3.用色講究主次,賦予節奏感
壯族傳統服飾最基本的色彩為藍、黑色,配有少量的無彩色,主次色彩分明。主色調會引導、烘托整個室內環境的氛圍,次要基調則對空間起到點綴的效果。在室內空間中,色彩搭配的主次關系尤為重要,主色、背景色、強調色應該統一、簡潔,從而富有節奏。
4.色彩和光的碰撞,提升照明層次
光與色的相互依存形成了對室內的色彩環境塑造,空間環境需要創造豐富的光色關系,光色的應用會相對產生光影的關系。不同光源、不同類型的燈具、不同色溫的光經過協調,才能提高空間的照明層次。
(二)壯族色彩在新時代室內環境的創新
1.在形式上,意象感和實在性相統一
在中國畫和西方畫中,意象感和實在性的表達都有著強烈的美感。提取壯族色彩,進行解構重組,無論是組合成實在的裝飾圖案,還是虛有的空間意境,都會形成新的視覺感受。民宿、餐飲等空間講究形式和意境,往往就是需要主題元素的變化來體現空間的意境。用壯族色彩元素來詮釋民宿、餐飲空間的特色,來展現一種新的民族個性感。
2.在內容上,把握審美主義與功能主義的同一性
色彩實際運用中,往往把審美效果放在首要的位置,突出色彩本身的性質。
而在室內空間設計中,對比美感,滿足人的實際功能才是設計的第一步,形式要符合功能的價值。把壯族色彩植根于空間功能中,發揮出美感和實用性的雙重效果。壯族色彩的應用應該更好地把民族審美在新時代設計中突出地域性效果,這是對空間審美的發展。
3.在表現上,色彩搭配注重點、線、面構成
點、線、面的構成是色彩視覺吸引力的表現形式,色彩可以是平衡的,秩序的,也可以是變化的,各種形態的,還有整體的,包容的。在公共室內空間中,色彩的點、線、面讓空間形成一種節奏感或者是漸變,它可以讓空間充滿活潑力,又或者誘惑力。色彩通過肌理變化、動靜對比、虛實結合等多種手法,增強空間的張力。
4.在內涵上,地域性色彩與人文精神相結合
壯族作為具有豐富文化傳統的少數民族,其民族特有的人文精神引用到室內空間中,給予了空間新的活力。壯族色彩可以形成一種室內風格的主題元素,塑造出具有壯族特色的空間,傳遞出鮮明的民族性。“人文精神”將是新時代室內設計的發展趨勢。
(三)壯族地域性色彩對室內環境的意義
壯族地域性色彩是從民族傳承的角度,闡述了壯族人民對于色彩的特有選擇,是民族地域代表性文化特征,更是確認本民族特質和民族認同的重要文化表現形式。對于新時代的室內空間構建新的色彩形式有很大的輔助性建設,是把少數民族的文化放大化。
壯族的裝飾色彩與圖案的元素是文化的載體,地域性的色彩應用到空間中,繼承了“人文主義”“以人為本”的精神內涵。經過色彩的解構重組,豐富了壯族色彩的形式內容,還為現代主義色彩提供了新的思路,拓展了色彩的文化內涵。
地域性色彩的室內環境研究為現代生活設計提供了多元化的思路,能夠滿足消費者求新的心理需求,這對于中國少數民族形象在國際市場舞臺上的樹立也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三、結語
受全球化和設計風格趨同的影響,目前室內環境設計較為模式化,很多設計師的作品都千篇一律,并影響了剛步入設計行業的年輕設計師的創造力。而今,民族文化則備受重視,民族色彩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分支,它代表了民族歸屬感,對藝術類新門類的完善有重大意義,有助于幫助我們打造民族品牌效應的空間風格。
帶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的壯族色彩文化,充分體現民族個性和氣質特征,挖掘壯族色彩美學的精神內涵,將其應用到室內環境中去,為大眾提供多樣性的選擇。壯族地域性色彩在室內環境中的創新應用,是壯族代表性文化的創新研究。
參考文獻:
[1]張聲震.壯族通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7.
[2]鮑越,楊茂川.淺談色彩在地域性室內設計中的表現手法[J].大眾文藝,2012,(04):79-80.
[3]高文靜.基于地域文化的餐飲空間設計[D].山東建筑大學,2013.
[4]陳婷.淺談室內地域性設計[J].科技創新導報,2015,(27):212-213.
[5]夏永琳.當代地域性室內設計的研究[D].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08.
[6]鄭超雄.壯族審美意識探源[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56.
作者單位: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