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艷


摘 要:雖然《小宇宙》是一部以教學為目的的鋼琴練習曲,但是由于這部鋼琴曲的創作貫穿巴托克的黃金創作期,所以這部作品清晰地記錄了作曲家十余年的創作思維發展的歷程,真實反映出作曲家的音樂思維和作曲技法的各種特點,尤其是其中的原型卡農值得我們學習與研究。
關鍵詞:小宇宙;巴托克;半音階調式;特征
20世紀沖破舊形式的框框,為了表現新的思想,各種藝術都在試圖打破傳統技法的束縛,尋找一條新的道路。在這股創造新風格的浪潮中,作曲家們都在對音樂的諸多要素進行創新與實驗,在調式音階上,就出現了擴大音階材料,讓十二個半音獲得充分利用的機會,或將七聲自然音階變成無半音的六聲全音音階。
一、多調式半音階體系
巴托克在《小宇宙》中,常將不同調式的音階加以“綜合”,從而形成“綜合調式”音階。這種“綜合調式”音階從表面上看,因為它們都使用了十二個半音,似乎同浪漫主義晚期的高度半音化、勛伯格的十二音音樂有著某種類似的地方,然而,巴托克與晚期浪漫主義作曲家,與勛伯格的調式、調性觀念,卻是截然不同的。
巴托克說:“農民音樂的研究,對我有決定性的影響,它把我從流傳至今的大小調體系的壟斷統治中完全解放出來了。”巴托克將自己的“半音體系”,稱為“多調式半音體系”(polymodal chromaticism)。這一體系,是他對“農民音樂”進行深入研究,并將其加以現代化改造的結果。這一體系,雖然包括了所有的十二個半音音級,然而,巴托克既不同于瓦格納的調性模糊的“半音變化音級”體系,也不同于勛伯格的無調性“十二音”音樂體系。巴托克的“半音體系”是“多調式”的“半音體系”,仍然是有明確的調性的。巴托克在其綜合調式音階中,除調號外,雖然使用帶升降號的音,但是,這些帶升降號的音,已經不再是調式的“變化音級”,而是某個特殊調式的“自然音級”。
巴托克的“多調式半音體系”將不同的自然音調式進行綜合,它既保持了自然音調式的風格特征,又形成了多種調式色彩相融合的新調式音樂,充分顯示出了20世紀音樂風格的多元化特征。被綜合進來的各個調式,其個體在整體中喪失了獨立性,成為新的“自然音綜合音階”的組成部分,其音階的發展都由統一的調性中心所控制。其中“多調式半音體系”中的半音,不存在傾向與解決的問題。
例1選自《小宇宙》第128首《農夫之舞》,摘取的是從第28小節中段開始的音樂。整個樂曲用民族民間素材創作,建立在以G音為主音的調性之上。此曲的結構十分特別,前27小節是“主調音樂”,從第28小節起,是復調音樂,是一首主調音樂與復調音樂相結合的作品。從第28小節開始的“展開部”,音樂轉到三全音關系的bD調上,高低音聲部之間用六度卡農進行寫作。該例第28小節至第48小節,在這18個小節的卡農段落中,出現了所有的十二個半音(見例1-a)。
例1-a
在這首《農夫之舞》中,縱橫交織著自然大調、小調、利底壓、混合利底亞等多種調式音階材料,將這些音階素材融合統一到了六度卡農模仿結構之中。我們可以看出,巴托克以民族音樂為基礎,在復調音樂中把民間音調與多調式半音風格相結合,創造出了嶄新的音樂風格。
除了這種兩條“橫向進行”的旋律結合而成的半音音樂風格作品外,巴托克還在靈活自由的復調結構中,使用“縱向重疊”而形成的半音音樂風格,如下例。
例2 選自《小宇宙》第148首《保加利亞節奏舞曲之一》,從第49小節開始的音樂。此曲是巴托克在《小宇宙》中所作六首《保加利亞節奏舞曲》的第一首,樂句用保加利亞的節奏寫成,重音在奇數拍上,整首樂曲用民間音樂素材進行創作。
第1小節至第20小節,左手反復出現“多利亞調式”的六聲音階(見例2-a),類似于固定低音。
例2-a
例2這段音樂中出現了所有的十二個半音,同時也明確顯示了E的主音地位。在這段有對比的模仿復對位中,除了橫向的半音進行外,縱向也重疊形成了半音結合。如此例的第4小節,第1拍高音聲部是c3,低音聲部是#c1;第七拍高音聲部是f 2,低音聲部是#f 等。這種橫向與縱向的半音結合,就形成了巴托克創造的縱橫交織出現的多調式半音音階。
二、新的旋律半音體系音階
新的旋律半音體系音階,也是由巴托克獨創的。它不同于前面提到的“多調式半音體系”,所以巴托克稱之為“新的旋律半音體系”。巴托克的“新的旋律半音體系”,是以他所研究的民間音樂中的半音旋律為基礎,加上他本人的人工創造而形成的。
這種半音體系,旋律中的半音都是獨立的,沒有依附關系,沒有功能和聲中音的傾向性,但是都有明確的“基音”,其實就是主音,它承擔了揭示調性中心的作用,所以“新的旋律半音體系”,與無調性的半音體系,是有嚴格區別的。
例3選自《小宇宙》第64首《線與點》,此曲由a段和b段兩部分組成。a段與b段都是由兩個內聲部的持續延長音,外聲部相隔一個小節的“倒影卡農”組成。
例3-a a段旋律
例3-b b段旋律
a段本是自然音階旋律,b段運用音程縮小的技巧,變成為半音旋律,下方聲部則將壓縮成的半音旋律,改成級進下行。
例3-13-c 下方聲部
這種新奇的半音音階,是在原形與變形的對照之下形成的,所以這種半音風格并不是孤立的半音音樂風格。
參考文獻:
[1]于蘇賢.20世紀復調音樂[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1.
[2]陳銘志.復調論文集[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
[3]于潤洋.西方音樂通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作者單位:
仙桃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