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從大的戰略背景來看待近期美國挑起的貿易爭端?旅美學者黃樹東認為,這是美國對華總戰略變遷的一部分。因此中國需要從總體戰略部署上來應對它,堅守經濟上的核心利益,完成在宏觀戰略上的布局。
這次貿易糾紛,美國的借口是要消除貿易赤字,這是一個虛假的議題。美元是世界貨幣,它必須通過政府赤字和貿易赤字為世界經濟提供流動性。外貿赤字把美元注入世界經濟體系。如果沒有了美國的貿易赤字,世界經濟體系就缺乏流動性,就會萎縮,最終導致尋求替代商品,結果就要把美元從世界貨幣地位上推下來。所以,消滅美國貿易赤字就是要消滅美元的世界貨幣地位。實際上,美國需要貿易赤字,這也是美國自己的政策選擇。
在消費和私人投資不變的情況下,財政赤字推動貿易赤字。政府支出超支了,就必須由貿易赤字來平衡。比如,幾萬億美元的財政赤字,鈔票印出來,需要購買貨物和服務,就需要進口。所以,美國要消除貿易赤字,就必須消除聯邦的財政赤字。
美國能消除財政赤字嗎?美國一方面減稅,一方面增加支出,在擴大財政赤字。擴大的財政赤字就會導致擴大的貿易赤字。財政赤字變成貿易赤字就是美國讓全世界為其財政赤字買單。所以,從制度安排上,從政策選擇上,美國需要貿易赤字。當然,這有一個度。美國那么巨大的財政赤字,必然會轉換為巨大的外貿赤字。所以,即使它把同中國的逆差壓下來了,它同其他國家的逆差就會上去,總額相當。但世界上,其實只有中國才有能力,為美國那么大的財政赤字提供必要的產品與貨物。這就是為什么,過去每次貿易摩擦以后,美國的貿易赤字不減反增。因為,其財政赤字在不斷上升。
分析美國總統和官員的相關講話,可以發現美國的目的大致有三點:遏制中國的產業升級、推動中國的金融開放、促使中國經濟制度的變遷。
第一,打擊中國的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美國希望維護自身在高科技上的地位,不能容許中國的追趕。中國經濟要轉型,要完成量到質的轉變,關鍵就是高科技;中國人均國民收入接近1萬美元,而美國是5萬多美元。中國要實現小康,全面現代化,要邁入高收入的富裕社會,要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追求幸福生活的要求,其中一個關鍵就是要提高總要素生產率,這有賴于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
因此,美國打擊的核心對象之一是中國2025戰略規劃的產業。如果我們無法迅速實現產業升級,實現我們的規劃,中國是有可能滑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拉丁美洲的教訓之一,就是沒有迅速轉型。美國想在中國身上復制拉丁美洲的樣本。另一方面,高科技和核心產業,還關系中國的國家安全。而對于高科技和安全的關系,美國官員早有論述。
第二,謀求中國過度的金融開放,這也是美國政府這次的一個明確要求。縱觀二戰以來的歷史,搞金融大幅度開放,資本賬戶自由和匯率自由化的國家,幾乎都陷入了金融危機。中國金融如果出現系統性問題,那就可能是顛覆性問題。
過去幾十年遭受洗劫的國家,沒有哪個國家不認為開放能夠導致金融產業更加進步和堅實,沒有哪個國家不是經過了反復的科學論證,也沒有哪個國家不是沒有一流人才操盤,結果都無一幸免地陷入金融危機。這值得我們深思。
第三,促使中國進行制度變革。在美國,許多人認為中國通過強有力的政府領導和規劃,推動科技進步和產業升級,催生了一大批競爭力強、規模大的企業。他們很害怕并且千方百計要改變我們行之有效的制度優勢,要我們搞放任自流的市場經濟……
總而言之,美國的戰略變了,我們也要變。我們要有一個符合這個新時代的對美戰略的新思想。在這個大框架下來應對當下這場貿易糾紛。讓它成為我們邁向全面小康的新起跑線,而不是停滯在中等收入的陷阱。
(本文的基本觀點摘自《制度與繁榮》,2018年4月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