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互聯網金融的快速興起,P2P平臺在我國蓬勃發展。然而,P2P行業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很大的風險。近年來,由于P2P平臺在銷售理財產品、提供金融服務上欠缺規范,尤其是平臺倒閉、“老板失聯”等情況時有發生,使得消費者遭受高額財產損失,進而給互聯網金融良性發展蒙上陰影。如何加強P2P平臺的監管,保護金融消費者的權益,上海市十四屆人大代表陳霜華提出建立行業協同監管機制,加強預警、監控體系的建設。
互聯網與金融的深度融合是大勢所趨。為了促進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國務院發布了《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互聯網+”從一個商業概念上升到國家戰略,正式成為國家行動計劃。
互聯網金融的模式很多,P2P是將互聯網和民間借貸相結合的一種互聯網金融模式。隨著我國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經營小額無抵押民間借貸的網絡信息平臺P2P平臺,也如雨后春筍般興起。P2P平臺在滿足個人資金需求、發展個人信用體系和提高社會閑散資金利用率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然而因為種種原因,近年來,P2P平臺逾期不償還貸款、惡意拖欠貸款的情況時有發生。2017年1月,珠寶e貸被曝出提現困難,還涉嫌自融自擔保、風投與年會造假等。該平臺官網發布公告稱,因運營方北京中藝神州科技有限公司管理不善,造成平臺項目逾期,資金無法按時兌付。據媒體報道,珠寶e貸涉及資金約5000萬元。
P2P網絡借貸一旦出現問題,涉及人群廣、地域大,涉案金額巨大。上海市人大代表陳霜華表示,當前P2P平臺主要存在非法集資、惡意騙款、集中違約、客戶信息被盜等幾個方面的安全風險,亟待解決。
P2P平臺之所以出現種種亂象,陳霜華代表認為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幾個方面:
一、進入門檻低
“一套軟件只要幾千到幾萬元,短期獲利高使得很多平臺負責人一開始就抱著吸收資金后試試看、碰運氣、失敗就卷款跑路的心態進入行業。”陳霜華代表告訴記者,不少在民間借貸欠款多的人,購買平臺虛擬借款人、虛擬抵押物品,以高利率吸引投資人投資。“高利率一般年利息為30%,個別平臺甚至達到了50%甚至70%。較低的違約成本,導致許多企業鋌而走險,容易出現逾期不償還貸款和惡意拖欠貸款的現象。”
二、專業人才缺乏
“據電子科大和西南財大發布的《互聯網金融白皮書》顯示,成都約30%的P2P網絡借貸投資人沒有金融從業經歷,約10%的P2P公司總經理沒有金融從業背景,三分之一的P2P公司具有金融從業經歷員工占總數的比例低于30%。”P2P網絡借貸行業中既有互聯網思維,又有金融專業知識的復合型金融人才更是缺乏。陳霜華代表認為,專業水平不夠使得他們很難把握和處理好平臺運營過程中所出現的風險。
三、技術上存在漏洞
P2P網絡借貸業務要基于網絡進行,在信息技術方面如果出現工作人員操作不當,就可能導致電腦黑客攻擊平臺、投資人賬戶資金被篡改、虛擬充值提現等諸多問題,最終大量客戶信息泄露、威脅客戶的隱私和財產安全。
四、信用體系不健全
P2P網絡借貸行業游離于央行征信系統之外,也沒有建立起自身的征信制度,多數網站只是借助于借款人自行提供的信息,粗略判斷其信用程度,致使網絡借貸的信用評級始終缺乏客觀性和準確性。在進行交易撮合時,主要是根據借款人提供的身份證明、財產證明、繳費記錄、熟人評價等信息評價借款人的信用,無法全面了解借款人的信息,難以做出正確的、客觀的信用評價。
如何防范P2P平臺亂象及其背后暗藏的金融風險,推進互聯網與金融的深度融合,促進產業升級?陳霜華代表建議加快構建政府主導、部門協同、多方參與的監管機制。建議由市分管領導牽頭,組織市經信委、金融辦、發改委、科委、工商局、財政局、稅務局、銀監局、教委、商務委、人保局,以及央行上海總部、檢察、司法、公安等部門,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協調處理互聯網和科技企業、網絡借款等平臺和企業發展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和風險。同時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和大數據平臺,協同銀監會等部門,建立立體化、社會化、信息化監測預警體系,提高對金融風險發現、預警能力。
此外,她還建議各相關部門密切配合開展互聯網金融領域專項整治,推動對民間融資借貸活動的規范和監管,最大限度減少其對社會穩定的影響。
(采寫 :仲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