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星星 柳歡
【摘 要】本文從范式理論宏觀質量管理研究中的政府、市場、社會三個維度出發,因地制宜地從政府、社會(行業、企業)、學校層面入手,提出中高職有效銜接宏觀質量管理的四個策略,即質量制度環境建設、人力資本和專業群建設、服務平臺建設、監控評價策略,旨在為中高職有效銜接提供參考。
【關鍵詞】范式理論 中高職有效銜接 宏觀質量管理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01B-0076-03
我國的中高職銜接起源于 20 世紀 80 年代,其后經歷了 1985 年到 1997 年的初步銜接階段,1998 年到 2002 年的快速銜接階段和 2002 年至今的優化銜接階段。銜接發展的兩種主要模式是外延式銜接和內涵式銜接。外延式銜接,通常指對口招生模式、五年一貫制模式、“3+2/2+3”或“4+2”模式等,而內涵式銜接具體表現在教學結構、辦學質量和效益以及院校的競爭力等諸多方面。如果說外延式銜接是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經階段和必然要求,那么內涵式銜接則滿足了企業和社會對高技能實用型人才的需求,對完善教學理論體系、推動職業教育實踐以及完善社會服務功能具有重要意義,有效地提升了教育主體的核心競爭力,符合國家人才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需求。探索中高職銜接的內涵式發展,也就是深層次地探討中高職學校如何更有效地銜接,以及如何在“縱向銜接、橫向溝通”的職業教育體系中確立“大職教”的觀念,提升職業教育吸引力,做到“高水平、高質量”。換言之,中高職銜接過程中,人們愈發關注銜接質量的作用和價值。
一、范式理論及其在宏觀質量管理中的應用
(一)范式(Paradigm)
“范式”一詞最早由美國知名的科學哲學家庫恩提出,即“按既定的用法,范式就是一種工人的模型或模式”。也就是說,范式指通過科學研究得出的一般結果,這些結果包括定理、理論、應用、科學方法等,共同構成了一個特定的、自洽的科學研究邏輯系統。
(二)新的質量管理科學范式
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質量已經從符合性質量階段、適用性質量階段發展成為滿意性質量階段;質量管理也從最初的質量檢驗階段、質量控制階段發展為全面管理階段。但由于信息化所帶來的技術創新周期加快,質量信息不對稱狀態加劇,質量監管體制的不斷建立和完善……已有的質量管理科學范式也面臨著許多機遇和挑戰。人們的視野從對以往更多限定在產品領域的“小質量”,拓寬到了產品之外的質量領域,如社會其他組織,以及服務、工程和生態領域等,我們形象地稱之為“大質量”。
由于“大質量”的“大”具有明顯的形容詞色彩,其內涵和外延都缺乏嚴格的規定,因此,在本研究中,我們用“宏觀質量管理”來描述和研究“大質量”現象。
(三)宏觀質量管理
宏觀質量管理是相對于微觀質量管理而言的。微觀質量管理是對已有的質量管理科學范式的再解釋。一般來說,“微觀質量管理”指企業的質量管理,其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微觀性”這類研究比較廣泛和深入。其經歷了以檢驗為主的質量管理、統計質量管理、全民質量管理、導入 ISO9000 標準與質量體系認證和卓越績效管理模式等幾個階段。也就是說,微觀質量管理就是研究個別質量現象,主要是單個質量供應主體,進行具體質量管理行為的科學。
而宏觀質量管理是對新的質量管理科學范式的詮釋。《質量管理發展綱要》對宏觀質量作了總體概括,它是“完善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具有中國特色的質量管理體制”,研究“一個區域內的總體質量現象,主要內容是政府和社會對總體質量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具有宏觀性、戰略性、開放性、協同性、服務型、法制性、學習性。
簡而言之,宏觀質量管理,實際上就是針對宏觀質量主體的總體質量行為的科學,研究一個國家或區域總體質量現象,并對總體質量進行有效監管的科學。
二、中高職有效銜接宏觀質量管理策略
宏觀質量管理一般由政府、市場、社會三方質量監管構成。基于此,探索中高職有效銜接宏觀質量管理策略,我們因地制宜地從政府層面、社會(行業、企業)層面、學校層面入手,提出了質量制度環境建設、人力資本和專業群建設、服務平臺建設、監控評價“四抓手”策略。
(一)以體制改革創造中高職銜接的質量制度環境
中高職銜接制度環境的創建,主要依附于暢通、靈活、開放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通過搭建適用于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立交橋來實現。立交橋既包括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橫向溝通,也包括職業教育本身的縱向銜接,需要政府、教育行政部門、社會、行業企業、學校的通力合作,努力構建。
1.政府層面:加快配套政策支持。職業教育要持續健康發展,需要良好的政策扶持。政府應制定并完善相關政策,以營造職業教育發展良好的外部環境。
教育部的“三步走”戰略第一步,即為重點推進中高職統籌與銜接,這是教育部《推進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銜接行動計劃(2013—2015 年)》的具體體現,也是推進高職、拉動中職可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舉措。
第一,進行招生考試制度改革,實現多元化入學。教育行政部門應結合當地實際,在中高職銜接過程中,鼓勵進行招生制度與學分互認改革,即中職取得的學分可作為高職入學“敲門磚”和“試金石”;鼓勵探索職業能力測試與文化水平考試相結合的招生辦法;探索中高職教育貫通的人才培養模式,擴大中職畢業生對口升學的比例;探索破格錄取制度,如在崗位實踐、技能比賽有突出貢獻或擁有任何一級職業教育等級證書的實用性技能型人才直接進入高職學習等。
第二,加大職業教育投入力度和資源統籌力度,增加財政支出和鼓勵社會資本興辦職業教育,探索設立中高職人才培養專項經費,一方面用于鼓勵優秀中職生進入高職學習以及保障困難且品學兼優的高職生順利完成學業,另一方面,用于試點專業的綜合改革,包括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師資、教學條件改善等問題的解決。
第三,探索中高職銜接工作的定期評估,將之納入職業教育評估體系中,確保銜接質量。
總的說來,中職教育不是以就業為目的的終結性教育,而是為多層次人才培養提供多一個選擇;加快中高職銜接配套政策出臺及落實,迫在眉睫,勢在必行。
2.社會層面:集團化辦學。職業教育集團是政府機構、行業組織、企(事)業單位、職業院校、研究機構和社會組織等六類主體為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合作發展而組織的教育集團,是近年來我國加快職業教育辦學機制改革、促進優質資源開放共享的重要模式。推進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有利于整合多方力量開展中高職課程銜接,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構建更加緊密的職教集團化辦學,成為社會質量監管體系改革的途徑之一,包括試行集團董事會運行機制、校企共建專業和學院運行機制、校企合作過程監管機制和集團化辦學成果共享機制等。這需要調動企業主動參與集團化辦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中高職學校與行業企業之間的良性互動,推動校、企、行三方共同發展,實現行業企業、學校、師生三方共贏。
集團化辦學需要努力實現“五個對接”,即專業與產業、企業、崗位對接;專業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對接;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院校與企業之間信息互通、資源共享、成果共享,確保了人才培養的質量與行業企業用人標準高度一致,增強學生的綜合實力和就業競爭力,從而做實職教集團化辦學,促使校企深度融合,有力推動中高職銜接。
3.學校層面:七大銜接。如何做好中高職銜接,學校層面的因素已經成為關系到職業教育健康發展的內在因素。從各種中高職銜接的調查研究、論文專著中,我們不難發現,學校內涵建設的關鍵因素及急需解決的要點,專家學者們都有較為一致的觀點,即要從學校的專業(專業設置、定位及培養目標)、課程(課程體系、課程內容、核心課程、文化課程、專業課程)、教學過程(質量評價、教學管理、實習)、人才培養、師資隊伍、實訓基地、教學資源、學生等七個方面做好銜接。這七大銜接為中高職銜接教學質量保障的核心要素,其中,專業銜接是前提,人才培養銜接是原則,課程銜接為核心,教學過程銜接為基礎,師資、實訓基地、教學資源銜接是保障。
(二)以人力資本和中高職重點專業群驅動品牌體系建設
1.優化重點專業布局,發展壯大優勢專業群。始終堅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以促進專業群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為重點,實施精品專業與重點專業帶動戰略,以技術進步和人力資本為手段,發展壯大優勢專業群。
根據職業學校已經確立的省級、國家級重點示范專業,我們可以很清晰明了地遴選一批重點專業群。如某校會計專業為國家示范專業,本著龍頭帶動,共同發展的思想,我們可以將會計電算化、涉外會計等專業方向共同歸屬于財務會計大類,順理成章形成專業群。而金融、保險、投資理財等專業也屬于經濟類專業,且與會計專業有許多共通共享的地方,不僅其專業基礎課經濟學基礎、統計學原理等課程可以共享,其專業核心課程保險知識、金融實務等也可作為會計專業的選修課程,這樣有利于財經類專業培養統一規劃,合理發展,有利于財經類專業建設整體推進。
2.狠抓師資隊伍培養,驅動重點專業群競爭力提升。建立中高職教育相互兼職、互通互認、跟班學習制度,形成“教師互派、定期調研、常態交流”機制,導入“教學名師”“雙師型”教師培養和認證體系,探討科研、教學在中職、高職職稱評聘中的合理比例,完善人事管理制度和激勵制度,鼓勵和吸引優秀行業企業專家學者、職業能手在職業學校“輪崗”,通過“培養造就高層次領軍人物、著力培養青年拔尖人才、加強雙師型人才隊伍建設、建立健全人才評獎制度”等途徑,在優勢和特色專業領域培養一批職業經驗豐富、富有責任心、能夠準確把握產業需求、動手能力強、教科研能力突出的復合型質量戰略人才和教學團隊,推動專業群出精品、出人才、出名師。
3.做大做強重點專業群,建設專業群多元化品牌體系。重點專業群建設是推進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手段,是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重大創新,也是檢驗一個學校教學質量最直接有效的“硬指標”,對于推動專業建設發展、打造學校品牌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如做大做強某校計算機動漫與游戲制作重點專業群,可以通過將計算機應用基礎、計算機平面設計、數字媒體技術應用等專業方向資源共享,結合創意設計、傳統文化、網絡游戲、攝影、工藝美術等,推進原創動漫精品培育計劃,評選出優秀的原創動漫作品,鼓勵開發特色鮮明、效益顯著的動漫形象和產品,掀起合作業企業創作本土民族原創動畫熱潮,從而形成多元化的品牌體系,成為學校及業界知名品牌。
(三)以創新機制構建普惠共享的服務平臺
1.創新服務學術活動機制,構建“互聯網+學術”平臺。支持和鼓勵有條件的學校搭建高水平學術、行業交流平臺,加大中小型前沿知識專題交流活動比重,積極探索學術交流新業態,推進學術交流活動常優常新,逐步建立學術發布和管理規范,搭建“互聯網+學術”平臺,實現有能力的團體“走出去”與將國內外有影響力的學術會議“引進來”,并支持和鼓勵學校辦好學術講座、論壇和刊物,使學術交流具體化、常態化,更具針對性、互動性和時效性。
2.創新服務教科研成果轉化機制,構建“雙創”平臺。充分發揮學校軟實力建設方面的優勢,及時了解和掌握各學科專業的最新教科研成果,培育以中青年專業骨干教師為主,集多學科、各行業、跨專業、跨學校、跨地區、各層級復合型專家學者于一體的專業教科研隊伍,加大“創新方法促轉化”“創新服務助發展”力度,搭建“教、產、學、研、用”為一體的合作平臺。
3.創新校園文化公共服務機制,構建服務標準化建設。采取校、企、政三方合作模式,在校園文化建設的基礎上開發適應社會、市場、行業和企業需求,易于取用,便于傳播的公共服務資源。不可否認,中高職銜接過程中,勢必會投入大規模的人力、物力、財力。硬件設施不斷完善的過程中,必定建成并使用一批圖書館、實訓室、體育館等,這些設施在反哺校園文化建設的同時,也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對公眾進行免費開放。如財經類學校充分利用其在財經領域的資源、專業優勢、人脈優勢,大力發展財經文化教育基地、財經知識文化長廊、金融素質養成基地、貨幣博物館等,引導其在財經文化領域強化教育的同時,也為社會提供多樣性、高質量的公共服務選擇。
(四)以“四個結合”優化宏觀質量管理的實施效果
評價是改進提升中高職銜接質量管理的重要手段,做好“四個結合”,有利于宏觀質量管理的實施效果。
1.主觀和客觀評價相結合。為適應中高職銜接發展的內在要求,加強銜接效能的發揮,需要主觀上提升學校競爭力、學生的綜合能力,同時還應當建立專門化的政府或者社會參與或指導的服務機構,如建立“一站式”中高職人才質量評價專業網站;構建中高職人才技能實踐平臺、人才孵化平臺、中高職人才培養信息庫等,從多個方面進行積極的努力,全面系統地拓寬政、社、校三方合作領域的評價。
2.過程與結果評價相結合。中高職銜接是一個可持續、可復制、可更新的動態過程。其評價因素、評價的目標、參與評價的主題、評價的標準、評價的過程越規范、越多元,越能體現結果的全面和準確。
3.評價與監督相結合。通過充分調研、充分論證,建立“分層合理、指標合理、內容全面”的質量評價體系的同時,還可以通過健全政府監管機制、健全市場調節機制、健全社會監督機制、健全學校責任機制等方式建立與之相適應的評價執行監督機制,從而真正考量銜接的指標。
4.傳統統計與信息化相結合。除了傳統的評價方式,中高職銜接的質量監控評價也可以采用信息化手段。通過云平臺、數字校園等,將銜接的狀態數據采集記錄至平臺并及時更新上報數據,再通過現場考察、材料檢查、座談交流等方式,合理有序地推動銜接評價工作,達到以評促建、評建結合、切實提高銜接的質量。
三、結語
中高職銜接道路的研究、實踐及推廣,是加快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基礎工作,也是一項涉及面廣、工序眾多、內容復雜的工程。盡管專家學者及職教工作者們在中高職銜接研究實踐中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由于地域、歷史、人文、學校等的實際差異,該領域仍有許多需要解決和重視的問題。本文從政府、社會、學校三個層面融合發展出發,對中高職銜接質量的提升以及實現職業教育內涵式發展提出了相關建議和意見,但更多的仍然停留在理念層面,如何真正落到實處、不斷修正完善,任重道遠。
【參考文獻】
[1]程 虹,李清泉.我國區域總體質量指數模型體系與測評研究[R].武漢大學珞珈質量雙周學術論壇,2009
[2]錢仲裘,劉 剛.關于宏觀質量管理的幾點思考(一)(二)(三)[J].質量與標準化,2012(10)
[3]宋連喜,李云飛.職教集團視域下基于課程論的中高職課程銜接研究[J].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7)
[4]劉志國,劉志峰.中高職銜接人才培養質量保障體系構建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4(7)
[5]趙媛媛.國內外中高職教育銜接模式實施現狀及成效研究[J].長春大學學報,2014(8)
[6]湯煒光.我國中高職教育銜接模式路徑構建與創新[J].教育與職業,2016(8)
【基金項目】2015 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立項項目(高職)“中高職教育有效銜接研究——以廣西銀行學校和廣西金融職業技術學院為例”階段性成果;2016 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重大招標課題“職業學校學生自我管理與載體構建研究與實踐(GXZJ2016ZD08)”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裴星星,男,廣西機電工業學校講師,工程師,研究方向:職業教育;柳 歡,女,廣西壯族自治區質量技術監督局高級講師,研究方向:質量管理。
(責編 江月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