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項向榮
新聞事件:春節期間,《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開播。2月22日播出的第三季第四集講述了飲食的“養”人之道,探討藥食同源,食物與養生之間的關系。
草藥燉鴨、棗泥山藥膏、當歸生姜羊肉湯……節目用大半篇幅介紹了廣東人煲湯時常用的藥膳。
可是,該集一播出便引發爭議。有觀眾認為,節目中提到的煲湯養生并非人人適用,草藥入菜也絕非“缺啥補啥”那么簡單,隨意食補可能適得其反。

圖/東方IC
近年來,輿論各方對于中醫及中醫產品的爭論一直很大,不少人以批駁中醫為時髦。雖然主流的意見還是肯定中醫的養生保健作用,但我們還是要反思一下:為什么中醫容易受人攻訐?或許這與中醫本身的學科體系存在一些缺陷有關,比如中醫學科本身的模糊性、對科研數據的不重視,它不像西醫是個可以精確評價的體系。
比如,按照目前世界主流的科學體系,中醫的理論如經絡之說、正邪辨識,還無法得到論證解釋。但現代的科學已經既可使人類遨游太空,又可讓人類鉆研物質到夸克這么微小的層面,為什么單單就不能解釋中醫的一些理論?這是吾人未為也,而非不能也。有些爭論,只要能拿出科學數據,一切質疑自會消散。
所以,對于藥膳等一系列傳統中醫產品,我們別捧殺,也別棒殺,要多拿實證的、量化的科學數據說話,證明它是不是有益健康的,然后去蕪存菁,這才是負責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