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的交通從來都不讓人省心。多年的“逆來順受”,我們已經能坦然面對早、晚高峰這種可以預料的堵車。但是那些突如其來、莫名其妙的堵車還是讓人抓狂:有時車輛不多、車道平整,既無事故發生也沒車輛停頓,也沒有因封閉施工而停止使用的車道,但車流速度卻突然降了下來,甚至整片交通都陷于停滯,而一段時間過后,交通又毫無征兆地通暢起來,仿佛什么事情都沒發生過。這種莫名奇妙的堵塞現象被交通專家稱為“幽靈堵車”。
同濟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教授張輪表示,“幽靈堵車”在空間和時間上都沒有規律,不過任何堵車都是有根源的。通常來說,造成堵車的基本原因是道路和出行需求產生矛盾,道路資源不能滿足出行車輛的需求,供不應求,于是產生擁堵,技術上來說,道路交叉口和瓶頸地段是常見的擁堵點,有規律可循。尤其在公路上本來就很繁忙,車流接近飽和的狀態下,此類現象更容易發生。
比如在擁擠的公路上大家都在排隊等紅綠燈,當綠燈亮起時,第一輛車延遲了2秒啟動,而第二輛車則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與第一輛車拉開了距離,這就導致第二輛車可能需要5秒才能啟動,雖然看起來沒什么,但是可怕的是到了后面第二三十輛車時可能就需要再等1到2個紅綠燈才能通過路口。
有人會說,如果一直是綠燈,車一直在行進中,會不會就沒有“幽靈堵車”現象?日本名古屋大學科學家曾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許多輛車間隔排成一圈,要求勻速繞圈行駛,剛開始,司機們保持與前車的適當距離勻速行駛;過了一段時間,一些后車與前車的距離不知不覺間縮短了,司機們只好踩剎車;隨著時間的推移,各種擾動不時發生,最終堵成了一鍋粥。
“緊急剎車、任意變道、不按限速行駛等不良駕駛行為是‘幽靈堵車’產生的根源。”張輪說,駕駛員不嚴格遵守交通法規會導致后面車輛的連鎖反應,由于經過剎車后重新加速恢復到正常行駛速度的時間較長,一旦連鎖反應到了一定程度,就會造成堵車。
確實,據河北廊坊高速交警總隊廊坊支隊霸州大隊副隊長王國安介紹,在車流量較大的路段,每小時40公里的勻速狀態下,一腳急剎車就能影響10輛至20輛車,受影響路段能達到四五百米長。這種影響就像蝴蝶效應,一輛車加塞或隨意變道,會讓下一輛車延遲幾秒鐘啟動,依次一輛輛車傳導下去,到第100輛車時有可能已經延遲了10分鐘,由此就會造成一個堵點。
“再就是‘該快不快’,也就是說司機反應慢也會引起堵車。”王國安說,有一次他發現在4車道的城市快速路上,前方路段并沒有發生任何特殊情況,但仍然出現車行緩慢的情況,原來是最內側車道一輛轎車明顯拖了后腿,和前車出現了近百米的“斷檔”。王國安表示,這就是該快行時反而慢行造成的。這種“該快不快”的現象經常出現在開車接打手機、到了路口現找路的司機身上。一兩輛車慢行就能在短時間嚴重影響道路通行效率。
此外,進出口無規則也是導致堵車的一大原因。按照交規,無論是輔路進主路,還是主路進輔路,都應該是輔路車讓主路車。做到“緩進快出”,才能在行車安全的同時保證主路通行順暢。然而,實際情況是許多司機根本搞不清誰讓誰,駛出主路前不提前并線,直到出口就在眼前了,才一點點蹭著往外走,往往堵了外側兩條車道;而有些進主路的車輛又特別猛,快速駛入主路,迫使主路內的后車急剎車避讓。

圖/東方IC
2012年,麻省理工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發現,即使所有的司機沒犯錯堵車仍然會產生。由于不同車輛的速度之間往往存在細小的差別,而這些差別會積累并在某處形成一個車流密度的極大點。研究人員把超過一定閾值的極大點稱為“堵塞子”。這個“堵塞子”移動的速度比車流略慢,而且不會自行消失。這樣堵塞就會在隊列中傳播并逐漸積累,最終發生車流密度的跳變形成一個波峰,所謂的“堵塞波”就這樣產生了。研究人員通過計算發現,這個“堵塞波”的傳播方式可以通過某些波動方程加以預測。
這個理論已經可以應用到實際交通的控制中。采用一種被稱作“綠波”的交通模式引導交通可以有效解決“幽靈堵車”現象,這一方法的思路是既然車流的密度是像水波那樣波動的,那么只要對每一個波包,當其到達路口時給綠燈,當高峰通過后再放行其他方向的車輛。這樣總體的等待時間就得到了優化。同時這樣也對車輛的速度進行了控制,高于平均速度的車輛將被迫等待,而低于平均速度的車輛則會努力趕上波峰。
不久前,來自麻省理工大學計算機與人工智能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又提出一個避免“幽靈堵車”的辦法——不要緊跟前車。
研究人員發現,與前后車保持同等距離,就能讓駕駛者到達目的地的速度快一倍(與跟隨前車的傳統模型相比)。麻省理工大學教授伯特霍爾德·霍恩稱其為“雙向控制”。
“人類傾向根據前方的事物觀察世界,所以關注后方也許是反直覺的。”霍恩說,“但這種駕駛方式可以減少大量行駛時間和能源消耗,而且還不用增加車道或改變基礎設施。”
霍恩承認司機們不太可能在短時間內改變只關注前方的駕駛方式,因此他建議車輛廠家更新車輛的自適應巡航控制系統,在汽車的前后兩個保險杠都加裝傳感器。
還有科學家通過數學模型分析得出結果,如果駕駛員降低車速并以固定的速度行駛而不是急停急駛,不但可以節省燃料,也有望消除“幽靈堵車”現象。例如在高速公路上,以每小時80公里的速度勻速行駛,比以110公里的時速走走停停要好得多。
在張輪看來,避免“幽靈堵車”除了駕駛員養成良好的駕駛習慣,不隨意變道、加塞之外,管理者、設計者以及其他交通出行參與者,包括行人等,都要避免對車輛的干擾,如異物入侵、行人進入車輛道路等。“一方面,要多方位多層次地對交通出行參與者進行教育,加大宣傳;另一方面,要在技術上對出行環境加以優化和改善,諸如隧道內的燈光環境設計、安全視野和視距的設計和維護、交織區和匝道區域的渠化設計等。”張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