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烏海艦入列儀式(圖/國防部網)
如今,我們每天的生活離不開電腦、手機等電子產品,這些高科技成果的確給人們帶來了更多方便、樂趣,但同時也帶來了眼疲勞、近視加深、頭痛、失眠等問題。不少人認為,電子產品所發出的高能短波藍光是造成眼干、眼澀、眼疲勞的罪魁禍首,于是,可以防藍光的眼鏡應運而生,并且銷量不俗。
北京同仁醫院驗光配鏡中心醫師游玉霞介紹,藍光不只出現在臺燈、電腦電視顯示屏中,同樣存在于自然光內,日常生活中的白光就是由紅、黃、藍等可見光組成。其中,藍光波長最短,為400納米至500納米。波長越短,能量就越高,穿透力就越強,因此有人認為藍光可以穿透角膜和晶狀體,從而造成眼底視網膜損傷。
早在2014年,中國標準化研究院視覺健康與安全防護實驗室與溫州醫科大學就聯合開展了一項關于藍光視網膜損傷的研究,發現當藍光峰值光譜在460納米至500納米,照度超過1500LX(勒克斯,照度單位),直接照射視網膜細胞持續3小時以上,會出現細胞活力明顯下降和凋亡。
游玉霞認為,藍光的確會對視網膜造成損害,但與具體的照度和照射時間密切相關。目前,室內照明光照度一般不超過600LX,且LED照明燈具在光源外還有結構封裝,而LED電子產品都采用背發光或側發光模式,藍光強度遠低于能造成損傷的水平。“隨著年齡增長,晶狀體會逐漸偏黃,有助于過濾藍光。因此,普通光環境下,藍光不會對正常人視網膜造成損害。”游玉霞說。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眼科主任醫師陳躍國認為,現在藍光對于感光細胞、視網膜細胞的影響損傷研究都是基于動物和培養的細胞進行的實驗,還沒有證據表明藍光需要多大的照度和時間才能對活體人眼造成損傷。
“藍光的存在具有合理性。”陳躍國表示,一味濾掉藍光,對老年人來說,還容易造成視敏度的下降。
中國標準化研究院視覺健康與安全防護實驗室主任蔡建奇介紹,現在市面上的防藍光眼鏡主要通過特殊材質阻斷或吸收藍光。目前藍光防護存在兩個誤區,一個是該防的地方不防,另一個是因錯誤防護導致的色偏而產生的視覺疲勞加重。
蔡建奇說,研究表明我們的眼睛對于400納米至440納米波段的藍光最不耐受,因此現在的廠商在生產防藍光眼鏡時以阻隔這個波段的藍光為主。但是我們現在經常接觸的電子產品,其產生的藍光波段卻在450納米到490納米之間,而防藍光眼鏡在這個波段幾乎沒有防護。
“防藍光眼鏡阻隔率在20%~30%就可以了。”蔡建奇說,現在市面上防藍光眼鏡的阻斷率基本達到了80%~90%。但該防護的波段沒防,高阻斷率同時還造成了色偏,這更容易讓眼睛產生疲勞。
陳躍國提醒,別把防藍光眼鏡當作護身符,佩戴后就不節制地用眼。他指出,在空氣干燥的地區,正常人不使用電腦、手機等產品,眼睛也會干澀,因此合理用眼、保護眼睛,比佩戴防藍光眼鏡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