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還有什么工作是機器人做不了的呢?機器人走進了田間地頭,幫助農戶完成采摘、澆灌、收割等工作,降低勞動成本、提高生產效率。但對于農戶而言,機器人并不會完全替代他們,最多只是將他們的雙手從繁重的農活中逐步解放出來。
機器人可以精準無誤地采收到土壤之下的白蘆筍
馬克·維米爾最近遇到了一個難題,他開在荷蘭的白蘆筍農場遭遇用工荒,老員工流失嚴重,新員工培訓又跟不上。而白蘆筍的種植成本非常高,它見不得光,農戶必須在它破土之前采收,否則白蘆筍就變成青蘆筍,很難再賣出好價錢。為了不受人力因素的束縛,早在2000年馬克就將目光轉向了機器人,他打算讓機器人走入田間地頭,替代農戶采收白蘆筍。
正好,馬克·維米爾的弟弟艾德里·維米爾從事半導體材料應用行業,在人工智能領域也有著不小的建樹。看著自己的哥哥因為用工荒而操碎了心,艾德里打算出馬和哥哥一起解決眼前的難題。事實上,伴隨著高科技農業時代的來襲,艾德里早在十幾年前就敏銳地嗅到了機器人的市場先機。不過農用機器人本身造價就高,其高效的生產力又威脅到農戶自身的生存,使得農戶與機器人不能友好地相處,也給農用機器人的發展帶來了一定程度上的阻礙。
談到公司所面對的難題,馬克談道:“在我看來,機器人并不能完全替代人力,科技的存在只是為了讓人類的生活變得更好。白蘆筍需要超細心的培養,有時甚至需要夜間人工采收,人力資源因素的制約有時讓我們十分被動,機器人的到來實際上實現了人力資源的大解放,使我們化被動為主動。”
瓦格寧根大學的研究人員正在測試一款能夠區分水果成熟度的機器人
想要研制出一種專門用于采收白蘆筍的機器人也并非那么容易。艾德里說:“機器人傳感器在機器人的設計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因為有了傳感器,機器人才能幫人類攬下一大半農活。就拿白蘆筍的采收為例,傳感器首先要去檢測出哪些白蘆筍即將破土而出,位置確定后再從根部小心翼翼地切斷嫩莖,最后用濕土將采筍口封嚴拍實,才不會影響下一次的采收。這樣的流水線采收作業,我們只需按下幾個按鈕,美味就這樣送到了你的面前,這就是科技的力量。”
艾德里和他的妻子特瑞莎·范·溫肯共同創立了一家名為Cerescon的機器人初創公司。艾德里的妻子說:“馬克熟知白蘆筍種植技術,而且他還有著豐富的市場營銷經驗,可以保證穩定的客源。而艾德里則是做機器人研發部分,我負責財務這塊。”
但就在2014年12月11日,也就是Cerescon公司成立的第二天,馬克突然因腦膜炎被送進了重癥監控室,他昏迷了好幾天。當他醒來時,馬克的第一句話,就是向他的妻子安妮塔(Anita)詢問白蘆筍采收機器人的研究進展,之后他又陷入了長久的昏迷中,再也沒有醒來。
馬克的突然離世,讓全家人尤其是艾德里夫婦大為痛心,他們甚至想過放棄,但是一想到馬克未完成的夢想,他們還是堅持了下去。特瑞莎說道:“雖然我們對種植白蘆筍一竅不通,但這不是我們停滯不前的理由,就這樣我們帶著馬克未完成的夢想繼續前行。”很快,艾德里研制的白蘆筍采收機器人在市場中濺起了水花,它的第一個買家是法國的一個農場主,第一代的采收機器人可以節省至少70%人力,顯著地提升作業效率。開局逢春讓艾德里夫婦更加自信滿滿,他們也表示看好白蘆筍采收機器人的發展前景,希望有朝一日讓更多的農戶都能得益于他們公司的產品。“我想,這也是馬克的心愿。”艾德里最后談到。
秧苗栽種機器人的工作效率高于人工
一般來說,農用機器人對智能化程度的要求要遠高于其他領域,而Cerescon旗下的機器人產品都能很好的服務于高精密的農業時代。像眼前這款白蘆筍采收機器人正是利用水浸傳感器,也就是利用了液體導電原理,用電極探測是否有水的存在。靠近白蘆筍的土壤含水量數值總是略高些,機器人只需通過電流信號就能精準無誤地采收到土壤之下的白蘆筍。
插秧、采摘……機器將取代人力?
荷蘭瓦赫寧根大學的里克·范·德·佐德說:“多年來,隨著世界越來越科技化,人類從簡單、重復、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而機器人的出現則促使人類從事更高級腦力勞動的工作。當下農業領域所面臨的當務之急并非是勞動力短缺,而是深層次下的新型農民的缺失,我們只有留住知識型、技術型的勞動力,才能助推農業朝著高精尖的發展方向邁進。”
Florensis是荷蘭最大的花卉供應商之一,走進工廠你會看到這里擺放著大大小小的機器設備,走近一看,你會看見一個個機械手臂整齊劃一地栽種秧苗。栽種秧苗是一件很考究的工作,動作要輕而且要精準,有著極其嚴格的人工操作流程,而如今只需要一個人同步操縱六臺機器人,便可以毫不費力且高效、準確地完成。
這些機器人每小時能扦插2600棵花苗,而一個熟練的園藝工也只能做到每小時2000棵。除了數量上的優勢外,機器人不需要休息,也不會偷懶。Florensis花卉生產商的負責人說道:“我認為用機器人替代人力是我們實現勞動力管理的最優解,也品嘗到了人工智能化所帶來的甜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