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洋
在陸軍部隊的主要武器裝備中,武裝直升機應該是面世最晚的一種,從上世紀60年代末的越南戰爭中出現專用武裝直升機開始到現在,武裝直升機的歷史也不過50多年,即使比起坦克、自行高炮這些武器,也算得上是個晚輩。不過發展至今,武裝直升機已經成為了正常國家陸軍的標準配備,成為必不可少的陸軍武器之一。

不過武裝直升機發展至今,雖然在冷戰期間先后出現了兩代(如果算上早期的兼職武裝直升機的話有三代)技術和觀念都變化巨大的產品,但技術高峰其實在冷戰末期就已經達到。以美制AH-64D“阿帕奇”武裝直升機、俄式米-28、卡-50武裝直升機為代表,其后雖然也有國家研制過諸如“虎”式、直-10等型號,但從整體技術水平來看,仍然沒有超出這一代的范疇。
與武裝直升機整體的發展停滯相比,反武裝直升機的威脅卻在不斷增大。在冷戰時期被看做是“高精尖”的自行高炮和野戰防空導彈系統已經得到了擴散,便攜式防空導彈這樣的裝備更是在相當程度上大幅度普及,這使得武裝直升機在戰場上的生存環境空前惡劣。
從這一點來說,俄制武裝直升機意外地比西方武裝直升機可能更加適合在當前的戰場環境下使用,畢竟西方武裝直升機在設計中主要是在本方掩護的防線后方使用反坦克導彈,而俄制武裝直升機由于設計上就是以空中突擊為主,反而更加適合當下的環境。
比起雖然停滯卻仍然不可或缺的武裝直升機,在空中對地攻擊支援平臺的發展上,強擊機的衰落速度顯然更快。由于先進航電系統的產生和運用,傳統的近距離使用航空武器進行直接投射和支援的技術手段在當代已經出現了更多高效、廉價且安全的手段。
但是與其他航空器不同,武裝直升機在當代的發展并不能走傳統航空器“更快、更高、更強”的套路。畢竟要比這幾點,各種噴氣式攻擊機甚至渦槳動力攻擊機都要比直升機做得更好,武裝直升機從一開始之所以能夠存在,就不是依靠速度或者載彈量,而是憑借其能夠超低空飛行和懸停的直升機特性。
雖然新一代的運輸直升機已經很明顯出現了高速化的傾向,擔負護航的武裝直升機在這一領域的跟進也可以預期,但僅僅如此,對于武裝直升機而言,其所謂的發展就僅僅停留在由于直升機整體技術演進導致的形態變化,而對武裝直升機所承擔的任務性質、作戰形態等本質特性來說,依舊是毫無變化。
從另一個層面來說,雖然武裝直升機看不到出現全面演進升級的希望,但卻又存在不可替代性。盡管當代無人機在很多時候也能承擔對地攻擊能力,且其飛行續航時間更長,載彈量也逐漸開始趕上直升機,還有無須人員現場操控的優勢,但憑借懸停的優勢,加上為運輸直升機護航這類任務的存在,武裝直升機依然還要繼續存在下去。
盡管在整體技術水平上并沒有超出當代武裝直升機的整體技術范疇,但實際上各國由于實際使用需求的不同,在武裝直升機發展中又有各自的發展特色。俄羅斯的卡-52系列武裝直升機由于設計局的艦載直升機傳統,在設計上保留了很多艦用直升機使用的特色和功能;中國的直-10武裝直升機由于需要面對更加重型的武裝直升機對手,則在強化武裝直升機的空戰性能與相應的機載武器上花了不少工夫;歐洲國家為了控制武裝直升機的造價與尺寸,則干脆將武裝直升機的功能進行拆分,使用同一平臺的不同亞型來執行任務。
從這個意義上分析,盡管當代武裝直升機還遠遠沒有走到其發展和使用的盡頭,卻已經不可避免地出現了頹勢,盡管類似激光之類的能量武器由于其殺傷效果與射擊距離的直接聯系,武裝直升機這樣能夠靠近作戰一線的武器裝備,理論上還存在著大放異彩的可能,但這些都有賴于這類武器在技術上的突破和實用化。而在此之前,武裝直升機尷尬的生存狀態,恐怕還要持續上一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