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同
19歲差點當模特
周曄,1963年出生在北京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祖籍浙江,其實她能成為手語翻譯非常偶然。1982年周曄高中畢業后,適逢北京市教育系統招考教師,在父親的建議下,她參加招考并被錄取。在普教和特教等多所學校中,時任北京五十四中總務主任的周曄的父親,果斷地為她選擇了北京市第一聾人學校。從教多年的周父敏感地意識到:中國聾啞人特殊教育1887年才起步,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于是,周曄成了一名特教老師。
入校第一天,周曄就被嚇住了。聾人打手語和正常人打手語是不一樣的,他們會帶著豐富的表情,用很夸張的動作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周曄說:“他們用手勢表達時,眉毛眼睛全在動,完全可以用眉飛色舞、手舞足蹈來形容。當時我覺得他們很怪,接受不了。”
沒幾天,周曄聽說一家公司招聘模特,就瞞著家里人去應聘。時年19歲的周曄身高173厘米,眉清目秀,面容姣美,活脫脫一個大美人。她不僅形體美,走出的臺步也很優雅,面試的考官十分滿意。接到聘用通知后,周曄高興極了,然而,她的這一決定卻遭到父親的堅決反對,父女倆為此吵得不可開交,最終還是周曄做出了妥協。周曄敬重父親,知道他的堅持一定是有道理的,她又重新回到特教學校,專心學起了手語。
周曄說,現在回想起來,她很感謝父親幫自己選擇了這個職業。當時學校缺老師,老校長李宏泰對她非常重視,特意指定學校里手語最好的吳立平老師做她的指導老師。吳立平從事聾人教育工作多年,手語打得很漂亮——打手語時,她面帶笑容,修長而又靈巧的手指上下左右翻飛,像波浪一樣起伏,像柳枝一樣搖曳,像鮮花一般綻放……雖然無聲,可這種特殊的語言在周曄看來,卻具有一種別樣的優雅與美麗。她暗下決心,一定向吳老師好好學習。經過勤奮學習,不到半年,周曄就能在全校大會上自然流暢地進行手語翻譯了。
周曄漸漸喜愛上了手語特教工作,但世人的偏見與非議,曾讓她頗感委屈和心酸。一次,周曄帶學生出去郊游,她一邊比畫,一邊說話,在人多嘈雜的地方,她說話的聲音被淹沒了,這時,她聽見周圍有人對她指指點點說:“這么漂亮的老師,原來是個啞巴!”周曄聽了很生氣,故意大聲和學生們說話。結果,那人又說:“原來是個正常人。怎么干這個?真可惜!”周曄為此特別難受,回去后她告訴父親,父親鼓勵她說:“丫頭,你偏要做好,讓那些瞧不起特教老師的人知道,從事特殊教育的人都是優秀的,而且具有不可替代性!”父親的話給了周曄很大的自信與鼓舞。
一路打拼成央視主播
周曄說,當特教老師僅有愛心是不夠的,還需要具備針對耳聾學生的特定的教學技巧與藝術。用手“摸”聲音是教學中的一個特色。上課時,教室里放著一面大鼓,周曄把孩子們的小手放在鼓面上,一邊敲鼓,一邊用手語為孩子們講解聲音的特點與規律。為了教會耳聾學生發音,周曄常常對著鏡子,反復揣摩發音與拼讀規律,鉆研口型、舌位、送氣、共鳴等發音技巧。為了教會孩子們正確地讀唇,體會發音規律,她常常要張大嘴巴,讓孩子們觀看她口型、舌頭的變化,讓孩子們用手摸她的喉部感受聲帶的振動,或者摸她的鼻子感受鼻音的顫動。為了讓學生學會一個正確的發音,她常常要重復上百次、上千次,一節課下來,常常是汗流浹背、嗓子紅腫,連吃東西都困難。
學校里有個耳聾的女孩叫李箏,剛來的時候才7歲,不會發“哥”的音。周曄教她,指指自己的嘴巴,又做了個上揚的手勢,她想告訴李箏,這個音需要舌根兒抬起才能發出來。周曄把女孩的手放在自己的下頜,讓她感受口腔的變化。這個簡單的字音,周曄不厭其煩地教了李箏整整20天。最終,她收獲了難以忘懷的感動。那天,周曄送李箏到校門口。小姑娘朝哥哥飛奔過去,憋足了勁兒叫了聲“哥哥”。聽到妹妹第一次清晰地叫自己,李箏的哥哥激動地把妹妹抱了起來。此時,一邊的周曄早已淚流滿面。
1986年,德國西門子公司給中國捐贈了一套價值100萬元的助聽設備,國家決定讓周曄所在的學校開個實驗班,花3年時間,用這套設備幫聾孩子說話。李校長找到周曄,讓她當班主任,還向她提出嚴格的要求:3年內不許結婚,不許生孩子。
周曄接過“軍令狀”,開始全神貫注地投入教學實踐。3年之后,周曄所教的學生不僅能進行日常口語交流,還能抑揚頓挫地朗誦課文。李箏在全國首屆聾童夏令營開營式上作為學生代表發言,她流利的演講引起在場領導和嘉賓的一致贊許,得到了習仲勛、鄧樸方等中央領導同志的高度贊揚。學生和家長更是把周曄當成了“神人”!
不過,老校長提的“不能結婚、不能生孩子”的要求,周曄沒做到。“我愛人比我大5歲,又是獨子,家里想要孩子。懷孕7個月時,孩子胎心不好,我在醫院住了幾天,心里特別急,怕耽誤學生上課。當時我都想,要是孩子胎心老不好,就把這孩子打了。12月底,兒子順利出生,寒假一開學我就回去上班了,也就在家坐了個月子。”周曄說。
1995年,央視新聞頻道《共同關注》欄目的前身《本周》欄目決定配播手語,讓聾人能更好地了解社會生活。當時根本沒有手語播報的專業人才,李宏泰校長推薦了4位老師到央視去,經過翻譯測驗、試鏡等篩選,周曄最終被留了下來。此后,周曄在央視一干就是20余年。盡管已經54歲了,周曄還像年輕人一樣風風火火。精致的五官配上干練的短發、瘦高的個子,與人們頭腦中對新聞主播的印象完全吻合。
手語直播十九大
令周曄難忘的是,2017年10月17日,她忽然接到通知——黨的十九大報告,將配手語直播。試鏡通過后,她被告知,這次直播時間有可能超過3個小時,而且中途不能換人,沒有替補。周曄說這是她有生以來感到壓力最大的一次,她之前的直播時間從未超過2個小時。
10月18日,周曄一大早就起床了。7點半開始化妝,8點零5分,她第一次看到了報告文稿的部分內容。周曄說:“我只提前看了約五分之一的內容,剩下的全靠現場同聲傳譯。”8點50分,直播開始。周曄的眼前沒有提詞器,沒有文字稿,所有的信息來源只有電視直播畫面和耳機里習近平總書記做報告的同期聲。她必須緊跟習總書記的語速,用手語將報告內容實時傳遞給全球的聽障人士。
68頁,3萬余字的報告,一系列新論斷、新提法,遇到新詞匯翻譯起來就更難了。比如“物流”,“物”的手勢表示物品,直接翻譯就行,但“流”的手勢比畫起來是“像水一樣流”,如果要翻譯成“物品在水上流”,聽障人士就看不懂,這時要把“流”改成“運輸”,他們才理解。“表情是手語重要的表現方式之一。”周曄說。講到“全面從嚴治黨”,她翻譯時表情嚴肅手勢有力;講到“建設美麗中國”,她翻譯時面帶微笑,滿懷暢想……除了打手勢,她還要進行跟讀,因為一些聽障人士要通過唇語來理解語言。
作為手語主播,體態要求近乎嚴苛,眼睛必須直視攝像機,并要長時間集中在一個固定位置,累了不能往后靠,腰一松鏡頭前的形象就會懈下來,周曄就這樣筆直地端坐在一把沒有靠背的椅子上,動作一刻未停地進行翻譯。直播結束,她長長地舒了一口氣,心中的大石頭一下子落了地,這時她才感覺腿麻眼花,身體都僵了。
有人統計,3個半小時的直播中,周曄共用了2.5萬多個手勢,創下了國內媒體直播手語翻譯時間的最長紀錄。有觀眾說:“周曄的手很細很長,打出的手語就像流淌的音符一樣,很柔很流暢。”也有人稱她為“手語天使”。
面對突如其來的諸多贊譽,周曄表現得很淡然,她說:“其實人的意志力是無限的,想要把事情做到極致,要靠強大的精神支撐。我必須準確、完整、全面地用手語表達,讓更多聾啞人第一時間聽到黨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