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毛
兒子今年7歲,讀小學二年級。別看他在班里年齡最小,學習成績卻名列前茅,還是班長。
但是,兒子有個缺點,經常變著花樣向大人要錢買這買那。數學考了100分,要買零食吃;語文得了全班第一名,要買玩具;若是期中考試或期末考試考了個好名次,便要求大人帶他去逛公園。我和愛人都是工薪階層,因此每月幾乎入不敷出。面對兒子要這要那的要求,有時我沒有滿足他,他就不高興,學習起來也不認真。
兒子小小年紀當然不知道父母的難處。油鹽醬醋米,日常穿戴用品,還有人情交往等,這些都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開支。而這些對一個讀小學二年級的小孩去講,他是很難理解的。怎么辦?我決定讓兒子當一回管家,讓他嘗嘗其中的滋味。
上個月發工資的當天晚上,我把兒子叫到房間里,交給他一本家庭賬本以及我的工資,讓他當一個月的管家,負責全家的日常開支。兒子聽說要當管家后非常高興,并向我提出要求,開支后多余的錢全部歸他。我爽快地答應了。
于是,兒子成了真正的管家,管著一本賬和一筆錢。我每天早上去買菜、到食堂買早點,都要到他那里拿錢,并在當天晚上到他那里報賬。他也很認真,把一筆筆開支都記在賬本上,同時核對當天剩余的現金,哪怕只剩一角錢,也要收回。月中,兒子提醒:“媽媽,這個月剛過一半,支出的錢可超過一半了,您要注意節約呀!”我笑著對他說:“媽媽買的東西,都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不信,你翻開賬本查一查,哪一筆開支不合理?”兒子真的翻開賬本,與前一個月的日常開支對照起來。核查后,他朝我眨了眨眼睛,無話可說了。
盡管在下半個月我精打細算,把日常開支壓縮到最低限度,到了月底一結算,一個月的工資仍然所剩無幾。我把余下來的一點錢全部獎給了兒子當零花錢。他兩手緊緊攥著這幾張鈔票,對我說:“媽媽,以后我再也不會要您給我買這買那了。”
自從當了一回管家后,兒子學習更加認真了,考出了好成績也不要物質獎勵了。有時他還會給大人出些當家理財的小點子。通過這件事,我悟出了一個道理:教子貴在善于引導。